突出資本市場“六化”努力方向,促進居民財富增長
2022-12-25 13:09:41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
王毅
近年來,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來自資本市場的收入佔比已經有所上升,2021年達到9%,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突出“六化”努力方向,更好發揮資本市場促進居民財富增長的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已躋身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資本形成、實現價格發現、管理對沖風險、有效配置資源等方面的效能逐步顯現,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證券類金融資產佔比日益提升。但中國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偏弱,投機氛圍較濃,資本市場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功能仍有較大發揮空間。建議暢通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循環,夯實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改進行業機構服務質量與水平,培育長期、價值型、專業化機構投資者,強化投資者回報,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財富效應,更好促進中等收入群體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總目標,資本市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末,滬深股市市值達91.6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託管面值達18.7萬億元,商品期貨交易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資本市場總體規模穩居全球第二。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充分顯現,直接融資存量規模98.8萬億元,約佔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31.5%。
資本市場多層次體係日益完善,先後設立新三板、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合併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註冊制架構基本建立並得到市場檢驗,註冊制在科創板、創業板相繼落地並成功實施。截至2021年末,科創板上市公司達377家,市值共計5.6萬億元;創業板試點註冊制下新上市企業262家,一批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市場主體質量和競爭力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和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質量穩步提升。產品體係不斷豐富,優先股、創新創業債、綠色債、可續期債、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跨市場和跨境ETF基金等創新產品相繼推出。高水平雙向開放的廣度深度日益擴大,先後開通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境外投資者已經成為境內市場的重要投資者(持倉佔比5.0%)。投資者權益保護不斷加強,先後成立投資者保護局、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大投保”組織架構逐步健全。法制建設和監管效能持續增強,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貨和衍生品法相繼出台。
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制約了資本市場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功能的發揮。
股票市場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 一是股票市場融資功能與投資功能不平衡。A股市場融資功能不斷增強,但投資功能發揮不夠充分,投資回報偏低,“低分紅、高波動、低收益、高風險”的現象仍然突出。二是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一股獨大”現象較為普遍,機構投資者難以參與到上市公司治理中,難以通過戰略規劃、經營決策、管理層監督、績效改善等方式踐行股東權益,導致市場短期炒作之風較盛。同時,信息披露質量不高,特別是前瞻性信息,非財務信息和經營風險的揭示不充分。三是投資者持股期限較短,部分機構投資者行為散戶化,持股期限短期化。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限為84天,約為境外主要市場專業機構平均水平的23%;境內公募基金的平均持股期限為88天,明顯短於境外公募基金220天的平均持股期限。四是場內權益類衍生品發展有限,供給不足。目前中國場內權益類衍生品包括股指期貨、股指期權、ETF期權等共計10個品種,但多數品種上市時間較短,發展程度與成熟市場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債券市場的不足之處也主要表現為四點。
一是債券市場品種不夠豐富,缺少高收益債板塊,無法滿足追求高收益有較高風險偏好和風險承擔能力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二是投資者投資偏好同質化,採取相似策略壓縮了獲利空間,且可能給債市帶來風險。多數機構投資者採取拉長久期、下沉資質和加槓桿等方式增厚收益,可能會壓縮獲利空間,並放大債市運行風險。 三是債券交易市場分割,互相不連通,規則不一、標準不一,導致債券市場流動性低,存在非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對投資者造成不利影響。 四是地方債管理機制不健全,為滿足地方政府融資需求,融資平台應運而生,“隱性債務”快速擴張,通過債務置換不斷開展債務延期,風險隱患較大。
近年來,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來自資本市場的收入佔比已經有所上升,2021年達到9%,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突出“六化”努力方向,更好發揮資本市場促進居民財富增長的作用:
1.堅持理念與政策“中性化”,夯實股市內生穩定性。 一是轉變投融資功能不均衡的現狀,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從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層面做出頂層設計和系統性安排,平衡好股票發行節奏與市場承受能力之間的關係,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 二是扭轉“寬多嚴空”的政策導向,推動融資融券業務均衡發展,穩步增加資本市場期貨、期權以及相關衍生品等交易工具供給,通過完善避險工具和做空工具推動市場多空平衡機制的建立,增強市場內生穩定性。 三是提升市場運行的穩定性,合理區分市場的正常調整和異常波動,對正常調整堅持不干預,對異常波動要“雙防”,既要防止市場大幅下跌影響市場功能發揮,也要防止市場過快上漲引發風險積聚,同時研究探索建立資本市場重大風險應急響應機制。
2.強化上市公司“公眾化”,奠定價值投資基石。 一是優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股權制衡約束大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支持和鼓勵專業機構通過股東大會提案和表決等方式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推動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持續完善。 二是強化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信息披露,加大前瞻性信息披露的力度,增強披露內容的針對性、可讀性和有效性,降低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 三是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注重投資者回報,加大現金分紅和股份回購力度,規範開展市值管理。 四是完善退市相關製度和標準,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形成進退有序的良性市場生態。
3.促進中介機構“中立化”,營造價值投資環境。 一是細化對資本市場各類中介機構的服務定位和行為規範要求,強化投行、會計師、律師服務的“入口”把關責任,加強對交易服務環節中介機構的合規性監管,提高中介機構的違法違規成本。 二是強化分析師和投資顧問推介的審慎性和客觀性,基於研究邏輯和判斷得出專業結論,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對從業人員的評價作用,形成公正、客觀的投研體系,回歸投研本源。 三是逐步擴大做市商交易試點範圍,通過做市商的雙向報價,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增強市場流動性和維護市場穩定的作用。
4.倡導投資者“機構化”,踐行價值投資理念。 一是推動投資者機構化。加強買方投顧建設,改變“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狀,引導更多個人投資者通過專業機構參與資本市場。 二是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強化基金管理人長期業績導向,鼓勵管理人參與股權激勵計劃和持基計劃,促使其交易行為長期化;協調相關部門適度降低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要求中配置權益類資產對資本的消耗,促使險資加大對股市的投資力度;引導專業機構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發行差異化的養老目標基金,加快商業養老保險入市的步伐。 三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和輿論引導。倡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投資理念,引導全市場樹立理性的投資觀念和合理的投資回報預期。 四是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優化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先行賠付制度等相關製度體系,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五是加強多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體係與資本市場的銜接。推進個人養老金投資業務落地,充分發揮養老基金穩定資本市場、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
5.推進債券市場改革“縱深化”,提高違約處置效率。 一是強化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互聯互通,優化發行註冊審核機制,建立標準統一、流程明確、規範透明的規則體系,完善債券監管機制,加強政策協調。 二是豐富債券品種,加大非金融債發行力度,持續推進ABS、基礎設施REITs等產品創新,培育高收益債市場,引入長期資金提升市場流動性。 三是建立發行人分類監管制度,推動信息披露規則與國際接軌,強化對存續期債券發行人的財務信息披露要求,對於可能影響付息、兌付甚至導致債券違約的重大經營風險,應及時披露並向交易所及監管當局報告。 四是建立多方協同的債券違約風險預防、預警、處置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廣引入戰略投資人、組建債權人委員會等方法化解風險,在打破剛性兌付和維持金融相對穩定之間尋求平衡,平衡好債券市場發展和去槓桿的關係。
6.加速資本市場“一體化”,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一是著力完善轉板上市規則制度,打通中小企業成長通道,打通優秀“中概股”以及港股上市企業回“A”通道,提高各層次市場的活躍度、流動性和價值創造能力。 二是加快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支持科技自立自強。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創業板突出支持“三創四新”,支持優質上市公司整合上下游產業和科技資源。 三是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企業通過首發上市、再融資及併購重組等發展壯大,加快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強化碳信息披露,推動市場主體踐行綠色投資理念。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