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效专利数量达到1542.1万件,同比增长26.5%;商标累计注册量达3724.0万件,同比增长23.4%;著作权登记总量为626.44万件,同比增长24.30%。为强化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但当前部分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较为陌生,业务开展动力不足、无从下手。因此,深入了解政策导向与监管要求,剖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存在的问题、障碍与解决之策,有助于推进新型业务进一步发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呈现增长态势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且有效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统计显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为1119.7亿元,2020年达到2180亿元,5年期间年均增长26.8%。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3098亿元,同比增长四成,2022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同比增长五成。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并不均衡。一方面,各省市的差异较大。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较活跃,西部省份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不同产业存在差异。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高端制造行业(获得融资的比例分别在11%—12%之间),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生物医药(融资比例9%—11%),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新能源(融资比例4%—5%)等行业。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等多方发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发展。比如,在搭建服务平台和流转市场方面,广东省政府搭建了中国(广东)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对接平台,以及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流转市场,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市场体系,宁波市政府建立了知识产权融资项目与企业名单库;在提供贴息、费用补贴等财政支持方面,山东省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贷款利率60%的贴息支持,青岛市出台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资助实施细则》,确立了贷款贴息、保证保险费资助、中介服务费补助、评估费资助的“四补”政策,重庆市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给予30%—70%的贴息补贴;在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方面,重庆市对银行给予贷款坏账本金损失的30%给予补偿(每笔贷款损失补偿不超过150万元),中山市对银行最高给予70%贷款本金损失补偿等。
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制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与园区开展战略合作等,并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出差异化监管安排。
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机构已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产品。2006年,交通银行首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先例;2008年,北京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智权贷”;此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陆续推出相关产品。比如,工商银行针对影视作品著作权质押融资,推出“影视通”产品,针对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推出“科技通”“智融通”等。部分商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已达百亿,如农业银行2021年4月宣布本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突破100亿元。
银行业在探索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呈现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基金、担保机构、评估机构、保险机构等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按照约定各自承担相应风险的业务局面。各省市因扶持政策不同,具体开展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依据政府介入方式与程度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模式。此模式下,政府成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与金融机构分摊贷款风险。具体操作方式上有两种常见形式:一是由政府直接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出台相应管理办法,规定对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本金损失,由风险补偿基金给予一定比例补偿。二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当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公共服务机构凭借专项基金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借款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反担保质押给公共服务机构。贷款发生风险时,公共服务机构向金融机构履行担保责任,再通过处置质押知识产权向借款企业追偿。
“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评估机构”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而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评估机构等主体,构建贷款风险互担体系。借款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由担保机构或保险机构提供增信支持。借款企业将知识产权质押给担保机构或保险机构。评估机构对质押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并按约定承担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协调、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保险费补贴、评估费补贴等扶持方式,平衡各方权益,推动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
目前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仍面临一些不足,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存在无形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其市场价值受权利主体规模、运营实施方式、市场保护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价值内部评估体系,评估主要依靠外部机构,而外部机构评估则存在评估标准不确定、不统一,估价不准确等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由不同行政机关进行质押登记,增加了手续复杂性。此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机关目前仅设置于省会城市或较大城市,对于未设有登记机关的偏远城市,登记成本较高。
贷后风险防控难度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客户大多是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对其发放贷款面临道德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科学技术更新迭代频率较高,专利等知识产权随时可能发生贬值,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质权处置流转受限。一方面,质权实现缺乏具体程序规范。相关法律规定质权实现方式为拍卖或变卖质押财产,但是如何拍卖或变卖质押的知识产权,目前缺乏具体程序规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各区域的交易平台交易活跃度不一,处置流转难度大。
把握机遇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体系
根据《“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将于2025年达到3200亿元,较2020年增加102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但目前,积极涉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银行机构不多,各家银行在此项业务上的竞争刚刚起步。眼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有扶持政策护航,现有政府主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与融资风险分摊、补偿机制使得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如能尽早谋划、布局、发力,有机会快速提升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口碑,取得竞争优势。
积极创新,构建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体系。总行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制度,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特点,确立产品设计、客户筛选、合作机构准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制式合同文本等基本规范。各分行依照总行基本规范,结合当地政府扶持政策,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色产品。商业银行以统一的市场品牌对外营销宣传,打造本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色品牌。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内部评估体系,化解价值评估难题。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模型等新技术,以质押知识产权为核心指标,综合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建立总分结合、上下联动的优质企业白名单筛选机制。对于白名单企业,由总行进行统一授信,省去知识产权价值外部评估环节,简化分行调查、审查、审批流程,提升业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
再次,创新质物处置方式,化解处置风险。尝试引入担保机构与借款企业“知识产权反向许可”机制。当质押贷款出现风险时,担保机构代偿后取得质押知识产权所有权,反向许可给借款企业使用,借款企业定期向担保机构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避免直接处置知识产权导致加速企业死亡、增加质物处置难度。
最后,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响应政策要求,由总行考虑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单列信贷计划,开展专项考核激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采用不同于传统业务的不良率容忍度。建立健全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已经尽职履责的经办人员实行免责。
紧跟市场,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深耕特色业务,部分银行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比如,2011年,交通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也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现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仍不可替代,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将对银行相关业务发展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加强与各级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战略性合作。总行和一级分行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省级知识产权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强化质押融资政策研究、基础数据共享、产品研发、信息化支撑、业务模式探索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融资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等资源,与融资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公共服务机构等主体建立良好沟通机制,打造有政策支撑且具有本行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
另一方面,强化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的合作。根据《关于印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2021—2023年将有100个以上产业园区的知识产权质押项目数和质押融资金额实现年度20%以上增长。商业银行应抓住市场机遇和政策红利,积极参与入园惠企专项行动,围绕产业专利集群或区域商标品牌,给予园区合理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力争实现批量营销、批量授信、批量放款实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赢。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