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大盤點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銀行理財行業全面進入淨值化、規範化發展時代。2022年,相關監管政策文件持續出臺,行業管理細則進一步明晰,旨在推動理財行業規範化、高質量轉型發展。過去的這一年,對理財行業和投資者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底層資產市場持續震蕩、“破淨”現象頻發等多重影響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在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還是保持了穩健增長態勢。整體而言,以理財公司為主力軍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固收類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市場風險偏好以穩健為主,產品期限日益多元,產品投向逐步外延。各機構進一步拓展豐富營銷渠道,加強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多層次的理財市場格局正逐步成型。
展望未來,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不變,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在此背景下,各銀行理財機構需從淨值化管理、投研能力、渠道建設、投資者教育和陪伴等多方面發力,圍繞客戶需求創新特色產品與服務,提升競爭實力,把握時代機遇,迎接市場新考驗。
2021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三年過渡期正式結束,銀行理財行業全面步入淨值化、規範化發展時代。
縱觀2022年銀行理財監管政策,為進一步規範行業發展運作,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銀保監會陸續出臺了《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自律規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准展示行為准則》等監管文件。
其中,針對我國老齡化現狀,市場對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積極反應,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要求銀行理財機構豐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針對理財機構的內部控制體系,中國銀保監會制定並發布了《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內控管理辦法》),針對性地提出了適用於本行業的內控要求,加速促進理財公司資管業務監管標准的統一,增強理財公司法治觀念和合規意識,建立健全內部控質合規管理體系,推動理財行業形成良好發展生態;針對我國目前養老體系“第三支柱”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以加快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促進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從而助力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康發展。
此外,針對目前銀行理財機構的理財業務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准展示不規範,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自律規範》(以下簡稱《自律規範》)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准展示行為准則》(以下簡稱《行為准則》),《自律規範》對開展理財業務或銷售理財產品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出了一系列自律要求,有助於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好地應對各類風險;《行為准則》則從適用範圍、展示定義、目標導向、展示要求、實施情況等方面,對產品業績基准展示明確了底線式的規範。
同時,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流動性管理辦法》)已於2022年5月10日正式落地。各銀行理財機構也根據辦法要求積極調整布局,完善相關架構和制度設置。但在年末的“破淨潮”沖擊下,部分機構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仍顯吃力,面臨了較大挑戰。因此各理財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還應積極按照《流動性管理辦法》的要求,加強投資策略評估和申贖管理、嚴格執行壓力測試、完善流動性風險的監測、跟蹤和管控。
另外,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現金管理通知》)也於2022年12月31日結束過渡期。期間,各銀行理財機構已按照監管要求積極整改、規模實現平穩有序壓降。其中,各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大體已經整改到位,商業銀行存續規模都已降低到5000億元以下。
二、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概況
(一)總體規模保持穩健,存續產品增速放緩
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增速放緩,第四季度出現明顯下滑。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6.7萬億,基本與2021年持平。其中,前三季度理財規模保持平穩增長,而第四季度由於債券市場大幅回調,引發理財產品的“贖回潮”,導致規模有較大幅度的下跌。2022年對理財市場是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後面臨的一次“挑戰”,年內理財產品兩次“破淨”,但即使在四季度受破淨影響規模大幅下跌的情況下,整體規模相較去年還是保持了增長態勢。
(二)不同類型理財機構競爭態勢趨於平衡
市場格局整體趨於穩定,國有理財機構和股份制理財機構仍是主力軍。從存續規模份額來看,國有理財機構和股份制理財機構合計市場份額達75%;城商系理財機構和農商系理財機構份額都有微弱增長,份額分別增長了0.1%和0.5%;從理財產品規模來看,股份制和國有理財機構理財規模分別為10.9萬億元和9.1萬億元,城商系和農商系理財機構則分別在5.2萬億和1.4萬億徘徊。
(三)固收類產品仍占據主導地位,總體結構大體一致
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超九成,主流地位延續。截至2022年末,存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共35514款,占存續產品的91.54%,混合類產品共2607款,占存續產品的6.72%,權益類和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分別為564款和111款,各占存續產品的1.45%和0.29%。
整體來看,近兩年理財產品類型結構變化不大,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稍有下降。2020年和2021年占比分別為92.34%和91.82%;權益類和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占比稍有上升,但份額之和仍未超過2%;混合類產品占比保持在7%以內,2020年和2021年占比分別為6.49%和6.97%。
(四)產品期限結構呈中間大,兩端小的橄欖型分布
2022年存續的理財產品運作周期主要集中在半年到三年的中長期限產品,占比高達66.9%。運作周期為半年以下的短期限產品占比為26.6%;三年以上的長期限產品占比為5.5%。
縱觀2020年至2022年的理財產品,運作周期兩端的短期限和長期限產品數量占比都有增長趨勢。其中,運作周期為一年以上的產品占比從2020年的30.3%上升到了41.9%,一個月以下的短期限產品占比從2020年的7.4%上升到了2022年的8.8%;而運作周期為一個月到一年的產品數量占比整體有較大降低,其占比從2020年的62.2%降低到了2022年的49.3%。
(五)市場偏好仍以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
從產品數量來看,近幾年不同類型理財產品數量仍以中低風險為主,整體結構變化不大。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和三級(中)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達93.53%,其中二級(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73.55%,三級(中)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19.98%;一級風險(低)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增長到了3.15%,而風險等級較高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仍處於偏低水平,四級(較高)和五級(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數量占比分別為2.31%和1.01%。
三、理財業務發展與創新
(一)理財產品創設
1.“固收+”發展勢頭放緩,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走勢分化明顯
理財產品類型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流,混合類、權益類產品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從2022年各類機構存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依舊是目前銀行理財最主要的產品類型,在全部存續理財產品數量中占比超過九成;其中,全國性機構固定收益類產品數量較去年相比增幅明顯,主要受兩次“破淨潮”、風險中樞呈現整體下移、以及現金管理類新規等因素影響,部分機構增加了固收類產品發行數量,同時也是為了填補市場上對於現金管理類產品的部分需求。除此之外,各類機構開始逐步探索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理財產品類型日益豐富。
整體而言,在股債市場震蕩調整、理財產品“破淨潮”,以及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行等因素影響下,“固收+”產品增速有所放緩,產品間的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理財產品業績表現出現分化,同時對理財機構的產品設計、投研、風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淨值化時代下,銀行理財的發展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各類機構應以資產管理能力作為“新引擎”,搶占未來行業發展的“新賽道”。
2.銀行加速布局養老理財主題產品,長期投資理念需樹立
2021年8月,中國銀保監會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工作,發布了《關於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批准工銀理財於成都市和武漢市、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於深圳市、光大理財於青島市,開展為期一年的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工作。2022年2月,銀保監會再次發布《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明確養老理財試點城市新增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沈陽、長春六地,養老理財試點擴容至“十地十機構”,對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隨後,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2022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2022年11月,人社部、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稅務總局聯合印發《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於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證監會發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一系列“養老”政策持續加碼,體現出國家推動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決心,同時為我國養老理財發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間。而養老理財產品是以服務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為根本方向,以提升投資者老年生活品質為根本目標,產品特征集中表現為普惠性、穩健性、長期性。各銀行理財機構應積極把握養老理財產品發展機遇,推動養老金融多元發展格局的建立,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實惠的養老投資工具,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
從存續情況來看,2021年12月,由招銀理財、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和光大理財管理的共計4只養老理財產品首次在市場上發行;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共有52款養老理財產品存續,其中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數量最多,達11款;其次是光大理財,共10款養老理財產品。養老理財產品作為一類重要的養老金融產品,兼具“穩健性、長期性、普惠性”三個顯著特征,比較符合大眾客戶的投資偏好,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當前,養老理財產品發行步入常態化階段,市場運行平穩。隨著試點機構和區域範圍擴大,未來養老理財產品數量將逐漸增加,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滿足居民養老需求。
從產品期限來看,目前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以封閉式為主,投資期限均為3年以上,高度契合長期養老規劃需求。該類產品設計拓展了養老理財產品的運作空間,為養老理財產品探索跨周期的資產配置和價值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於養老理財產品通過較長期限的投資抵禦市場短期波動,同時聚焦長期財富保值增值需求,以實現相對穩健的投資收益。
從產品類型和風險等級來看,目前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以固收類產品為主,風險等級較低。存續的52款養老理財產品中,其中固收類產品有40款,占比約77%,混合類產品有12款產品,占比約為23%。此外,除了招銀理財和工銀理財各發行了1款三級風險等級的產品,其他存續產品的風險等級均為二級,整體體現了養老理財產品均衡穩健的運營風格。
從認購起點及理財費用來看,目前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認購起點較低,其中支持1元人民幣起購的產品有45款,占比約87%,支持0.01元人民幣起購的產品有7款,占比約13%,凸顯了養老理財產品普惠性的核心特性。此外,在費率結構設計上,養老理財產品的費率更加優惠,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固定管理費為0.01%至0.2%,約65%的產品固定管理費為年化0.1%;托管費為0.01%至0.02%;銷售服務費為0至0.125%,約88%的產品銷售服務費減免至0;並且均未設置認購費、申購費和超額業績報酬等其他費用。
從收益情況來看,機構間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成立以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化明顯,主要受2022年股債市場波動影響,以穩健普惠為核心的養老理財整體收益情況也受到一定影響,在市場行情緩解的情形下進一步下跌空間有限。養老理財作為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的新興力量,始終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收益、價值投資創造價值、審慎投資合理回報”理念,能夠通過長期限投資策略來穿越周期、熨平波動,更好實現產品穩健運作,以實現居民財富的有效保值增值,滿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財富管理需要。
3.緊跟國家戰略部署,ESG主題理財產品發行升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伴隨“共同富裕”“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長期戰略目標的確立,在政策驅動和產品創新的雙重推動下,各銀行機構正陸續將ESG理念植入理財產品管理和投資策略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篩選符合ESG投資理念的投資標的以規避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和鼓勵更多的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促進環保、新能源、節能等新領域的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從存續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共有279款ESG銀行理財產品存續,其中興銀理財存續的ESG產品數量最多,達78款,比2021年末增加了61款,形成了系列化、多樣化、層次化的產品系列,是國內首批推出ESG產品的銀行理財公司之一;其次是農銀理財,共43款ESG產品,與其自身戰略定位相一致,有助於推動惠農及相關可持續發展產業的發展;華夏理財的ESG產品數量也較為可觀,共35款,比2021年末減少了11款。
從產品類型來看,目前存續的ESG主題理財產品依舊以固收為主,占比約為72.40%,混合類和權益類占比分別為27.24%和0.36%,存續的唯一一款權益類ESG產品為光大理財發行的“陽光紅ESG行業精選”,風險等級為四級。固定收益類產品共202款,比2021年末增加116款,其中“固收+”49只。ESG逐漸成為重要的投資視角,為固收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精選、優選資產投資標的有效控制產品的風險,使得理財產品的投資績效提升。
從資金投向角度看,ESG主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債券、非標准化債權等資產,其中債券型資產占據首位。固定收益類ESG主題理財產品重點投資標的包括綠色債券、綠色ABS等,涵蓋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綠色建築、汙染防治、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清潔能源鄉村振興等領域。如興銀理財發行“ESG興動綠色發展”系列,產品投資標的主要選自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相關產業。
(二)資產配置趨勢
1.以固收資產為核心,逐步延伸多投資領域
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銀行理財在資金投向上已基本涵蓋了各類市場,形成了以固收資產為核心,逐步向全資產投資延伸。具體而言,一是固定收益類資產仍是銀行配置核心,占比相較去年小幅下降。從理財產品資產配置情況來看,根據普益標准統計,截至2022年3季度末,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餘額占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7.51%,與2021年末相比下降約3個百分點。此外,投向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占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26.02%,與2021年末相比增加約1.9個百分點。銀行長期深耕固收市場,在低風險理財及固收領域擁有傳統優勢,加上銀行理財客群需求更偏穩健保守,因此固收類、低波動的理財產品更能契合銀行客群的風險偏好。二是基金類資產占比有所提升,直接投資權益類資產增速有所放緩。2022年3季度末,理財資金投向基金的餘額占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3.8%,與2021年末相比增長0.05個百分點;投向權益類資產的增速有所放緩,相較2021年末僅提升了約0.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理財資金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餘額占比存在下降趨勢,但投向貨幣市場工具、基金類資產的餘額占比處於上升趨勢,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層面仍以固收類資產為主,但對其他資產類別的配置力度正逐步加強,以避免對單一資產類別的過度依賴,從而構建起多元化、多策略、分散化的資產配置“新常態”。
2.克服壁壘,積極加碼權益類市場的投資
固收類、混合類產品成為銀行理財探索權益類市場的重要抓手。2022年3季度末,理財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餘額為13614億元。從產品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中權益類資產投資餘額占權益類資產總投資餘額的72.06%,與2021年末相比增加16.77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中權益類資產投資餘額占比26.74%,與2021年末相比下降16.11個百分點。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在權益類市場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固收類產品中配置較小比例的權益類資產。
整體來看,銀行理財積極布局權益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權益類理財產品並未出現顯著提升。對於目前較少發行權益類產品的原因,一是受2022年股債震蕩影響,部分產品累計淨值跌破了初始淨值,而銀行理財的個人投資者普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兩輪“破淨潮”引發了“贖回潮”,銀行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需求放緩。二是“破淨潮”疊加“贖回潮”,使銀行的風險管理、投研能力經受著市場的“洗禮”,銀行在權益市場的“資曆尚淺”,且普適的理財風控模型難以對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風險水平進行有效監測;三是銀行在權益資產投資領域的人員團隊建設、管理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目前銀行理財對權益資產投資的探索主要圍繞“固收+”類和混合類的資產配置思路,再逐步向權益類延伸。
3.謀求突破,逐步探索商品及衍生品投資
銀行理財主要通過在固收類、混合類產品中配置部分商品及衍生品資產,以抵禦單一資產波動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2022年3季度末,理財資金投資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的餘額約為109億元。從產品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中金融衍生品類資產投資餘額占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總投資餘額的69.71%,與2021年末相比下降10.8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中金融衍生品類資產投資餘額占比30.11%,與2021年末相比增加了10.64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中金融衍生品類資產投資餘額由2021年末的0%提升至0.19%。由此可見,目前銀行理財在金融衍生品投資方面的探索,集中於在固收類產品配置較小比例的衍生品類資產,使各類資產的波動相互對沖以降低風險,提高產品收益率。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的“稀缺品”,部分全國性機構逐步探索發行了商品及衍生品類的理財產品。截至2022年末,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共計13款,與2021年相比增加了7款;其中,3款為公募產品,10款為私募產品,均由全國性機構發行,產品主要采取與指數、個股、商品等標的掛鉤。商品及衍生品的投資市場分散度較高,具有高波動、高杠杆的特點,因此該類產品的收益波動性較大,適合於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盡管銀行理財產品處於固收類向權益類市場探索的過程,但由於相關人才的短缺、現有制度對該類創新產品的風險管理及合規性存在一定滯後性,因此銀行對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的推出會相對謹慎,目前仍處於“試水”階段。
(三)營銷渠道建設
在營銷渠道建設方面,理財公司成立時間尚短,業務渠道相對有限,因此理財公司在微信公眾號、官網、APP等直銷渠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代銷渠道,拓展多樣化的業務區域範圍和客群主體,以此全面提高自身市場份額。
1.直銷渠道
理財公司多采取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共同發展的戰略,逐步完善直銷渠道建設,但目前線上直銷渠道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理財公司處於建設初期階段,業務模式、業務渠道等方面仍不完善,因此需要構建線上、線下多業務渠道,以此拓展客群範圍,提高客戶黏性。
在線上直銷渠道建設方式上,多數理財公司已建立微信公眾號和網站,但自建APP直銷渠道的理財公司相對較少,目前僅有中信理財和青銀理財打通了主要的三大線上直銷渠道。
微信公眾號方面,23家理財公司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其中,中信理財、青銀理財可以直接通過公眾號鏈接進行購買,建信理財、華夏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則在產品展示信息中附帶二維碼鏈接,客戶可跳轉至銀行APP購買。主要系微信公眾號建設相對便利、成本較低,且傳播範圍和渠道客戶黏度較高,因此理財公司積極搭建此類線上平臺。
官方網站及APP方面,15家理財公司建立了專屬的官方網站,僅有招銀理財、興銀理財、華夏理財、青銀理財4家理財公司自建了APP。部分理財公司渠道覆蓋度低,國有行理財公司可依托於較強的母行渠道資源,因此線上渠道較少;而部分城商行、股份行理財公司,自身成立時間尚短,處於渠道建設初期,同時受限於經費支撐等原因,線上渠道並不發達。
2.代銷渠道
在全面淨值化時代,理財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為拓展市場份額,理財公司紛紛探索除直銷以外的渠道進一步提高自身市場份額,依托於母行,積極探索他行渠道,以全面提高產品覆蓋率。
(1)代銷市場整體情況分析
由於市場中近87%的代銷產品來源於理財公司,後文僅討論銀行機構代銷理財公司的情況。
“資管新規”落地實施後,理財產品代銷市場形成了以“理財公司為主、銀行機構為輔”的新格局,被代銷產品中,87%的產品來自理財公司,僅有12%的產品來自銀行機構。
在“資管新規”引導下,理財公司數量逐步增多,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逐步成為市場的主要產品來源。但由於理財公司自身成立時間短,渠道資源相對欠缺,因此需要依托於代銷渠道擴張市場份額,對代銷的需求旺盛。而銀行機構本身理財產品逐步轉移至自身成立的理財公司,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較少,同時,自身成立時間較久,渠道建設較為完善,可通過原有客戶渠道布局市場,因此對代銷的需求不明顯。可以看出,在競爭加劇的淨值化時代,理財公司更加依賴於代銷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
(2)理財公司的渠道情況
目前,理財公司對母行渠道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同時積極探索多渠道代銷產品。其中,國有行理財公司對母行渠道資源依賴最高,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積極拓展他行渠道發展業務。具體而言,國有行理財公司僅被母行代銷產品的比例最高,均超過70%,主要系國有行自身客戶資源充足,區域網點較廣,渠道建設最為完善,母行客戶渠道仍然是較為廣泛的增量市場。股份行理財公司、城商行理財公司對母行渠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同時探索母行和他行渠道共同發行產品的方式。其中,僅被母行代銷的產品數量均超50%,仍為主要地位,同時被母行和他行代銷的產品數量占比集中在10%-50%之間。主要系股份行理財公司和城商行理財公司的市場化程度更高,戰略風格相對激進,對市場拓展的積極性和機動性更高,有較強的意願探索多渠道的代銷方式。農商行理財公司的拓展力度最強,呈現多渠道共同發展的態勢,渠道資源相對較為分散,並對他行渠道的依賴程度較高。其中,僅被母行代銷產品、僅被他行渠道代銷產品、同時被母行和他行代銷渠道代銷產品比例分別為40%、31%、29%。可以看出,農商行理財公司的拓展能力強,積極布局他行渠道,主要系渝農商理財母行資源相對有限,須積極運用他行代銷渠道以提高產品的覆蓋面,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
(3)銀行准入他行理財公司產品整體情況
理財公司代銷渠道類型豐富,且各類型理財公司的代銷策略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具體而言,國有行理財公司的代銷渠道類型相對較少,均在5類及以下,大多為國有行、股份行、直銷銀行。主要系國有行理財公司的母行渠道資源豐富,並且國有行理財公司的風格相對更為嚴謹,對代銷渠道的品牌建設、投研實力要求更高,因此代銷渠道類型相對局限。股份行理財公司的代銷渠道類型相對更加豐富,主要為農商行、農村信用社、城商行、直銷銀行,可以看出股份行正著力於拓展下沉市場,借助上述機構廣闊的縣域、農村地區發展理財業務,與國有行理財公司的發展戰略形成差異。同時,以興銀理財為代表的理財公司積極發展多種類型的代銷渠道,以此為依托大力拓展市場份額,發展態勢良好。城商行理財公司的代銷渠道類型相對集中,分布在農商行、城商行、民營銀行和直銷銀行。主要系城商行理財公司整體投研風格相對激進,產品風險等級略高,因此轉向經營風格相似的上述類型機構進行合作。農商行理財公司主要拓展民營銀行和村鎮銀行,主要系農商行專注於下沉市場,拓展村鎮客群和下沉客群。此外,超一半理財公司拓展直銷銀行渠道、民營銀行渠道。民營銀行和直銷銀行主要依靠互聯網平臺辦理業務,突破了傳統的銷售模式,未來或將成為理財公司擴寬銷售渠道的又一方向。
(4)銀行准入的他行理財公司產品特征
資管新規實施元年,理財機構對銀行理財的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銀行理財產品年內經曆兩次“破淨潮”,11月更是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引發“贖回潮危機”。打鐵還需自身硬,理財機構必須增強自身理財管理能力,更加注重配套能力建設。
提升投資研究能力,積極打造投研生態圈。時至今日,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投研能力依然是理財機構的軟肋。理財機構應該構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體系,研究層面應包括宏觀、行業、戰略、大類資產市場等,便於大類資產配置業務的開展;此外理財機構應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向投資業績轉化,逐步建立起多市場、多策略、多資產品種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最後,理財機構應對投資組合進行精細化管理,確保投資業績可追溯。
|
增強金融科技能力,積極圍繞金融科技開展理財業務。通過金融科技與理財業務的結合,可以幫助理財機構應對業務開展過程中的諸多難點,挖掘出理財機構發展的新模式。理財機構可以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科技的支撐下,拓寬理財產品線上業務、完善風控模型、優化投資組合等。
|
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搭建全流程風險管控體系。隨著我國理財規模的不斷擴大,理財業務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逐步增多,其他資管產品的頻繁爆雷,更是對理財機構作出了警示,理財機構應積極分析管理理財產品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內控風險、名譽風險、市場風險等,提高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
|
(五)同業合作方向
稟賦差異帶來共贏機會。由於自身稟賦的差異,各類資管機構可基於自身稟賦優劣勢,衍生出相互合作的空間,從而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對理財機構而言,其仍處於成長階段,同業合作更能助力其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目前理財機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有較多的同業合作。
理財機構應積極與投研能力較強的資管機構展開合作。理財機構的權益投資能力不足,投研體系尚待完善,短期內難以實現投研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投研能力作為理財機構拓展業務的根本指標,對理財機構的業務進展影響甚大,因此投研能力方面的合作極其必要。當前,理財機構在投研端積極搭建投研生態圈,加強與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的投研聯動,不斷提升自身投資研究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例如,證券資管機構在多類資產的投研能力比較突出,可以為理財機構提供多元化資產配置、精細化投資管理支持服務;保險擅長風險管理及大類資產配置,而理財機構在資金端相較於保險公司有較大優勢,基於這些資源稟賦的差異,理財機構也可與保險公司達成相互合作。
理財機構可在客戶營銷方面助力其他資管機構。相較於其他資管機構,商業銀行在獲客渠道上具有天然優勢,因此各類資管機構可以在客戶營銷方面與理財機構深化合作,實現共贏。例如,招商銀行2022年半年報披露,公司通過“招贏通”同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保險、券商、基金等第三方資管產品的線上銷售交易服務。
理財機構可在投資標的方面與其他資管機構展開合作。受限於投資範圍、投資額度等監管要求,如非標債權、非上市公司股權、境外資產等,理財機構和其他資管機構在投資標的上亦可展開合作。例如,理財機構可與信托公司開展標品交易合作和非標主動管理合作等:標品交易合作主要是信托公司通過交易所、銀行間市場提供幫助理財公司開展非標轉標業務;非標主動管理合作主要是通過債權、股權、分層設計等模式共同開發項目。
理財機構可與國外資管機構深化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除與國內同業機構積極展開合作外,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理財機構也逐步探索與國外資管機構的合作模式。工商銀行積極在投資品種、配置範圍等方面實現全球化,對標國際領先同業,全面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將通過與高盛資管合資成立的高盛工銀理財公司平臺,充分吸收借鑒國際一流資管機構在量化、另類和跨境投資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持續拓展能力圈與生態圈。
(一)理財公司運作情況概覽
理財公司數量再次擴容,2022年共有8家理財公司獲准開業。根據今年理財公司牌照發放情況,股份制行的理財公司進行了一次補全,新獲准開業四家,截至2022年年底,除浙商銀行外,股份行都已設立理財公司;其次,中外合資理財公司也有三家獲准開業,目前的幾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均是與國有銀行的合資;另外兩家新獲批開業的城商行分別為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在進行牌照發放時,會從機構的整體實力以及區域的整體市場需求進行考量。
理財公司市場份額超八成,已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最大參與主體。截至2022年12月31日,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22.7萬億元,全市場占比達85.33%[8],理財公司已成為理財市場重要的機構類型。從理財產品管理規模來看,披露相關數據的理財公司中,共有9家管理規模超1萬億元,其中興銀理財和招銀理財管理規模都超過了2萬億元。在今年震蕩的市場環境下,大多數理財公司存續理財規模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上升,但興銀理財、青銀理財、上銀理財等機構依然實現了逆勢增長。
理財公司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已披露的銀行半年報數據,除未披露具體數據的蘇銀理財和2021年底開業的廣銀理財外,在其餘18家上市理財公司中,共有6家上半年淨利潤超10億元。分機構類型來看:國有行中,建信理財淨利潤最高,達到19.13億元,其次為中銀理財和農銀理財;股份行中,招銀理財淨利潤最高,達20.66億元,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淨利潤也均超過10億元;杭銀理財和徽銀理財淨利潤暫居城商行理財公司前兩位。從近兩年的數據來看,理財公司的盈利都比較可觀,多家機構的盈利在2022上半年有較大的增長。
(二)理財公司產品體系對比分析
2022年以來,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顯示出頭部效應,產品類型集中度較高。同時,各類型理財公司的差異化發展趨勢顯現,呈現國有行產品體系較為保守,股份行及城商行產品特色化更強的特征,整體來看,各類型理財公司正逐步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產品體系。
1.存續數量
理財公司產品存續數量頭部效應明顯。各類型理財公司內部形成了較為明顯的長尾效應,存續產品數量多集中在頭部理財公司,而尾部機構的產品數量不足頭部一半水平。具體來看,以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信銀理財為代表的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超1000款,對理財市場產品數量形成支撐力量。主要系理財公司脫胎於銀行資管部門,在投研團隊、渠道建設等多方面受母行影響較大,因此母行實力更為強勁的理財公司能在理財市場中取得先發優勢,並形成市場的中堅力量。
2.產品特征
在產品類型和風險等級上,理財公司的產品類型和風險等級呈現出保守、穩健的運行特征。主要系理財市場普遍重倉持有債券類資產,因此產品類型和風險等級較為保守,且較為集中,產品類型集中在固收類,占比為94%;風險集中二級(中低),占比為86%。
在期限類型和運作模式上,理財公司產品呈現出期限趨長、封閉運行的特征。在產品期限上,理財公司偏向中長期運行,6個月-1年(含)和1年(不含)-3年(含)期限產品占比合計為65%。在開放形態上,理財公司偏好封閉期限運作,封閉式運作模式的產品占比為87%。理財公司長期限、重封閉的產品特征主要受監管和市場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2022年以來,監管部門出臺《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文件,對發行產品申贖規則、估值方法、投資範圍、投資比例等方面進一步明確要求,理財公司對照監管要求,逐步對理財產品開放形態、期限類型進行了調整,因此產品期限趨長。另一方面,2022年理財市場曆經兩次“破淨潮”,理財公司對產品風險把控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主動對產品運作模式進行了調整,以長期限、封閉式的運作模式為投資者規避非理性贖回引發的投資損失。
3.產品體系
理財公司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及戰略定位,已形成各自的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體系,為業務拓展進行布局,有利於形成同業良性競爭。
從各理財公司產品體系定位來看,國有行理財公司大多以固收類為重點,逐步形成了多主題、多策略產品體系。從理財公司產品結構來看,理財公司以固定收益類為主,綜合配置多種產品類型。因此,各理財公司在產品體系上顯示出一定的共性,大多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基礎,同時發展特色主題產品,逐步形成了兼具共性和個性的競爭策略。如,工銀理財形成了“4大基礎系列+3大特色系列”產品體系,農銀理財形成了“6心基礎+N特色”產品體系等。
股份行、城商行理財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特色產品譜系。各股份行、城商行理財公司資源稟賦優勢各有不同,紛紛以此為抓手,探索特色產品。具體來看,交銀理財、興銀理財分別位於上海、福州,為推動各自區域發展,分別布局“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海峽指數產品等創新主題產品。建信理財作為首批養老試點機構之一,在養老理財方面形成了先發優勢,“安享”養老系列下布局了固收類封閉式產品和按月定開式(最低持有5年)兩類養老理財產品等。同時,南銀理財結合市場熱點和客戶需求推出多款特色產品,發行了數字中國主題、智慧交通主題、綠色主題等多款主題類產品,緊跟市場熱點。
(三)費率情況
2022年以來,在兩次“破淨潮”沖擊下,理財公司大多采用“降費讓利”的方式穩定自身產品規模,在弱市中留住投資者,避免大規模、非理性贖回的發生,因此理財公司整體費率水平不高。
在各類型機構中,合資理財公司費率水平最高,分別為0.49%。主要系合資理財整體經營風格較為激進,同時,這類機構主要面向高淨值客群,因此產品費率定價相對較高。合資理財各項費率中,銷售費率最高,主要系合資理財公司面向高淨值客群,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金成本,因此銷售費率在同業內同樣處於最高水平。
此外,而農商行理財公司整體費率水平較低,僅為0.22%。主要系農商行理財公司主要面向下沉市場,投資者多為村鎮、縣域居民,因此客群對費率的接受程度較低。
從產品類型來看,權益類、混合類產品費率較高。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屬於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產品,能夠為理財公司和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收益空間,因此收費較高。而固定收益類產品費率水平相對較低,其固定管理費、銷售費率、托管費分別為0.18%、0.14%、0.02%。一方面,固定收益類產品本身收益水平相對平穩,盈利空間相對穩定,決定了其費率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固定收益類主要面向廣大普通居民,對費率的接受水平有限,綜合作用使得費率定價較低。
(四)收益水平情況
2022年作為銀行理財全面淨值化元年,理財市場迎來了兩次“破淨潮”,對理財產品收益造成了較大影響,因此理財公司整體收益水平表現欠佳。
區域性理財公司的收益表現優於全國性理財公司。就1年年化收益率來看,農商行、城商行理財公司收益率最高,分別為2.93%、2.68%。而股份行、國有行理財公司收益率略低,分別為0.89%、0.44%。主要系資產配置偏好有所不同,底層資產直接影響到產品收益。較銀行機構而言,理財公司本身更側重於信用債資產,而區域性理財公司則側重於當地的信用債資產,且信用下沉更為明顯,因而產品收益相對更高。
此外,合資理財公司收益率最低,僅近1年年化收益率為正值,為0.44%;近1月、近3月、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為負值,分別為-5.38%、-4.53%、-0.90%。主要系合資理財公司整體投資風格較為激進,因此產品收益率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
在淨值化元年,理財市場迎來了兩次“大考”。在11月“破淨潮”中,由於投資者對產品淨值的短期回撤認知不夠,出現了一定的擠兌贖回現象,進而推動市場恐慌情緒激化,進一步加劇和延續了市場的“破淨”風波。面對市場壓力測試,理財公司積極加強投資者教育,逐步構建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投教體系。例如,南銀理財全年發布73篇推文,編寫“南銀理財口袋書”共50篇文章,制作“創鑫理財”和“潘西說”視頻小欄目,以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進行投資者教育和消費者保護,構建起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投教體系,為投資者規避非理性贖回導致的收益損失,市場表現較好。此外,工銀理財除了搭建起“基礎-進階-投研”三階段投教內容體系、以豐富的形式傳遞科學投資理念外,還持續關注客戶心聲,匯編客戶最關心的問題形成系列投教讀物《理財掌上書》,提升客戶體驗,榮獲優秀投教案例等表彰認可。
受兩次“破淨潮”影響,產品收益水平有待提升。其中,固收類產品作為“主力軍”,短期年化收益率不足1%;而權益類產品在11月股權市場向好態勢的影響下,收益水平表現相對較好。
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最為穩定。近1月、3月、1年、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為正值。但受11月“破淨潮”影響,近1月、3月產品收益率不足1%,主要系固定收益類產品重倉持有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受年末債市波動影響較大,表現一般。權益類產品的收益表現較為亮眼。近1月、3月、1年、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均為正值,且近1月、近3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54%、5.65%,市場表現較好,主要系在11月“破淨潮”中,受國內資本市場預期轉好的影響,股權市場整體態勢向好,因此收益水平實現較高水平。此外,混合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收益水平不穩定。這兩類產品年化收益率波動閾值較廣,主要系在3月股市大幅波動、11月債市回調的影響下,這兩類產品受沖擊較大。
(五)理財公司資產配置情況分析
理財公司對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視程度較高,理財公司大多結合國家戰略及自身情況,對資產配置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明確要求和發展規劃。具體而言,各理財公司分別將從公司能力發展、產品體系構建、客戶需求驅動等方面出發,對大類資產配置進行了戰略定位,以此為自身投研體系持續優化提供戰略支撐。
從各理財公司大類持倉分布情況來看,各機構整體配置均以維持了“穩健資產為主,基金和權益為輔”的配置風格。從資產配置上來看,銀行理財標准化程度提高,配置債券類資產的規模及占比不斷上升,資產配置結構逐步調整。同時,持有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占比較去年同期減少;持有權益類資產占比較去年同期減少[12]。
從全市場來看,理財市場整體配置穩健可控,但各機構偏好不一。一方面,全市場理財公司大類資產配置以債券類資產為主,並且較為偏好同業存單、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另一方面,各機構大類資產配置結構趨同性明顯,建信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的債券類資產占比約為五成,組合配置較多比例的同業存單及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產品。此外,理財公司較少配置權益類資產,僅有農銀理財配置比例超過5%,其餘機構配置比例較少,可以看出理財公司整體資產配置能力表現較弱,因此產品的同質化程度相對較高,且收益能力受限。
五、銀行理財未來發展展望
2022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穩步增長,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多層次的理財市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展望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一是,銀行理財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二是,隨著銀行理財市場參與機構日益多元,差異化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凸顯;三是,受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渠道方式多樣化驅使和理財機構渠道拓展,理財公司銷售渠道將進一步拓寬;四是,淨值化背景下,各機構將更加重視投研能力,以固收為主的多元化產品格局將持續深化;五是,基於投資者日益多元的理財需求,理財產品在期限類型、風險等級、投資策略等方面將會有進一步創新,產品體系將進一步豐富;六是,淨值化轉型後的新資管時代,更有必要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投資者教育和陪伴將持續進行。
第一,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2019至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已連續三年居各類資管產品首位,已然成為我國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選擇。同時,隨著理財公司日漸成為理財市場的中堅力量,銀行理財規範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程度不斷提升。今年以來,受市場大幅震蕩影響,銀行理財市場頻現“破淨”潮,銀行理財公司面臨較大贖回壓力,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和發行量一度下滑,但二季度後隨著資金面進一步寬松,債市回暖,銀行理財市場亦逐漸向好。在經受震蕩行情“大考”後,銀行理財機構投資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均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未來銀行理財市場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第二,差異化競爭格局進一步凸顯。隨著大中型銀行陸續完成理財公司的布局,不少中小銀行也在發力設立理財公司,2022年烏魯木齊銀行、西安銀行、貴陽銀行等宣布擬成立理財公司開展銀行理財業務。除此之外,在金融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外共建理財公司或成為發展趨勢,合資理財公司的數量將進一步增加,隨著招銀理財成功引入外資戰投,後續可能會有其他大行理財公司跟進引入外資戰投以促進理財業務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銀行理財市場上差異化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凸顯:全國性銀行的理財公司將會憑借資源優勢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城農商行理財公司將依托資源稟賦,深耕特定區域,打造自身特色,在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第三,銷售渠道將進一步拓寬。理財市場激烈競爭環境下,理財機構搶奪銷售渠道動作頻頻,對於理財公司而言具有一定渠道拓展優勢,被允許理財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其代理銷售機構。直銷渠道方面,特別是直銷APP建設,在開展營銷工作的同時有利於加強生態場景建設、豐富主題活動,提升營銷工作效能,同時便於開展部分投資者教育工作。代銷渠道建設方面,很好地突破營銷地域限制,提高營銷廣度,包括信銀理財、交銀理財、興銀理財、南銀理財、蘇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機構與母行、非母行渠道建立了代銷合作關系,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機構,將成為子公司渠道拓展的重點。多元化營銷渠道對理財機構的獲客、粘客、提客成效顯著,理財公司也將大力拓展渠道建設,形成直銷、母行代銷、非母行代銷的多元銷售渠道網絡。
第四,固收為主的多元化產品格局持續深化。2022年以來,不同月份新發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占比均在90%以上,雖然近期債市波動幅度有所增加,但總體來看相比較權益市場,固收市場風險相對較小,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將是理財產品市場中的絕對主導類型產品。與此同時,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當前股票權益市場估值處於相對低位,市場風險有所釋放,同時,經曆了今年市場的考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市場的波動中將越發重視資產配置理念,因此,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理財投資者樹立起組合配置的投資理念,並希望通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實現長期穩健收益,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發行數量占比將有所提升。
第五,客戶需求多元化、理財產品將更加豐富。隨著客戶理財意識提升,投資者理財需求呈現多元化演變。從收益目標來看,在追求穩健收益的同時,客戶對收益增強類產品也有一定訴求;產品風險等級方面,客戶風險偏好多樣,就需要理財機構提供能夠適配客戶風險偏好的多級別風險等級產品;產品投資期限方面,短期限產品訴求包括每日申贖、7天、14天、31個月、3個月投資期限等、中長期產品訴求包括6個月、1年、2年、3年、5年投資期限等,傾向將資金配置到不同流動性產品;投資目標來看,在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外,還具有養老、子女教育、財富傳承等特殊場景化需求;此外,客戶購買理財產品的渠道方式也多種多樣,理財機構可能需要開發面向相對應渠道銷售的理財產品。總的來說,多元化的客戶需求背景下,這就需要理財機構健全產品譜系,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且當前資管市場競爭激烈,資管行業各類型機構穩步推進業務改革,理財公司的進入也使得機構主體更加豐富,同時國內資管市場對外開放步伐也已打開,出於市場競爭,掌握市場先機訴求,也促使各機構不斷進行產品創新。與此同時,為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銀行理財機構也在積極創新開發“綠色主題”、“科技主題”等創新產品,促使銀行理財產品更加豐富。
第六,投資者教育和陪伴將持續進行。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波動均有所增大,部分理財產品淨值出現較大回撤,甚至“破淨”,不少投資者出現恐慌,投資者教育和陪伴的價值凸顯。一是,部分投資者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不足,需要理財機構定期開展投資者風險測評,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引導客戶嚴格按照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產品;二是,當前理財產品更加多樣,產品設計也相對複雜,不同種類產品的投資方向、投資結構、交易策略等存在較大差異,也有必要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提高客戶對理財產品的認知和篩選;三是,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後,理財機構也應當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和陪伴,轉變客戶長久以來固化的“剛兌思想”,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並引導客戶理性看待市場波動,短期的市場表現不代表長期趨勢,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投資者教育和陪伴應當持續開展,特別是淨值化轉型後的資管時代,投資者教育和陪伴更為必要。
[2]此處僅統計存續固收類理財產品中已披露細分產品類型的樣本。其中,純固收類產品指理財資金全部投向債券類資產,投向非標准化債權資產的則計入“固收+”產品類別。
[3]資料截至2022年11月。
[4]數據截至2022年11月末。
[5]截至2022年11月末。
[6]截至2022年11月末。
[7]截至2022年11月末。
[8]該數據不包含合資機構規模。
[9]截至2022年三季度。
[10]此處未獲取到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費率信息。
[11]資料來源於各公司年報。
[12]數據來源於《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