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货币金融政策展望
为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方面为主要考虑因素而实施货币政策。2022年,货币政策总基调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全年国内货币环境保持稳中偏松,央行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等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年面对美联储加息缩表压力,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更加关注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
2023年,我国将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合理增长。一是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助力实现促消费、扩投资、稳就业。二是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三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贷款利率的指导作用,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四是加快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健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将保持扩张态势。2023年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指出“各主要银行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20年提到“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2022年则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也重提“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社会融资增速来看,2023年宽信用面临压力,社融存量增速将逐渐恢复增长,从上年末9.8%增长至2023年年末的10.3%左右,全年月均增速低于上年平均水平;社融增量将较上年提高3.5万亿左右。2023年社融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债券和贷款,是社融增量的主要贡献者。另外特殊金融债券增加推动委托贷款上升、信托贷款同比少减、企业债券小幅恢复、人民币汇率升值推升外币贷款等都将推升社融增速。从货币供应量增速来看,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环比低0.6个百分点,同比高2.8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M2月均增速为11.1%,较2021年月均增速8.7%高2.4个百分点。M2的增速较高,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预计M2增速将保持平稳,全年月均增速或将在10.5%左右波动,继续保持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
2023年或将继续发生降准。降准空间面临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隐性制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或是央行降准的隐性下限,2022年12月份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的公告中明确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2018年降准以来,2018年降准2.5个百分点、2019年降准0.5个百分点、2020年和2021年均是1个百分点,2022年迄今有0.5个百分点。2022年12月份全面降准之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低至7.8%,和5%这一或有隐性下限相比仅有2.8个百分点,常规降准的正常化货币政策空间不断收窄。但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宽松的进程或不会在2023年终结,预计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或延续,降准或将发生。
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在结构上,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2023年1月29日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以及促进消费等普惠金融领域发展空间广阔。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圆满胜利,但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会长期反复肆虐,偶发重大自然灾害还可能引起部分脱贫人口重新返贫致贫风险。为此,2023年普惠金融战略重点已经并继续从聚焦消灭绝对贫困过渡到乡村振兴方向。2022年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发展产业数字金融,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因此,如何帮助长期被数字鸿沟狙击的人群正确使用数字工具和消费数字产品应该成为2023年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任务。2023年1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全国2023年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九方面重点任务,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今年重点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时尚、品牌、智能方向发展,把扩大内需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列入“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2023年,挖掘消费潜力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1月,年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表示正在研究推出几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在“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的要求下,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货币价格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倾向,以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人民银行《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2022年为引导利率下行,降低融资成本,央行推出多样化的政策。最明显的为放开商业银行对按揭贷款定价的部分约束,推行差异化房贷政策调整,引导按揭贷款利率不限下调;调整按揭贷款利率定价的锚,单独调降5年期LPR;广谱性调降利率,即政策利率MLF的下调。2023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与上月持平。至此,LPR已连续五个月保持不变。从LPR风向标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来看,央行在开展MLF利率保持不变,即当月LPR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也符合市场预期。
预计2023年,政策的主线之一仍将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上半年来看,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已经出台,各地因地制宜加快优化调整住房信贷政策,其效果正在显现,部分地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经低于4%,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削弱。展望后期,考虑到降低购房负担和贷款成本以提升居民购房需求的政策取向,支持楼市尽快企稳回暖,激发有效融资需求,短期内5年期以上LPR报价仍有下调空间。
2022年,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但是,市场心态总体相比较于2015年和2016年的贬值相对平稳,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市场的发展。从数据看,近年,远期售汇对冲比率和远期结汇对冲比率总体有所提升。央行也一再要求“汇率中性”。外汇管理局年内公布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指引》,对企业实现汇率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央行要求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坚决平抑汇率的大起大落”,同时,央行又空前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明确提出了“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汇率的弹性”,由此可见,央行将发挥汇率对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作用放到一个比较高的战略新高度。
进入2023年,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良好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有力支撑人民币汇率稳定,加之在经济工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要求下,在政策面上十分有利于经济回稳和经济增长预期改善,这显然是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但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元加息周期并没有结束,全球因此普遍进入了加息周期,中美之间的利差会因为中国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难以缩小,汇率的波动或将明显提升。预计2023年,在有管理的浮动体系下,在国内外经济因素不确定性提升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将寻求新的合理均衡水平,并在其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并提升市场化水平,即波动区间拓宽、汇率弹性增强,以在“以我为主,兼顾内外”的前提下发挥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继续推进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强化资本约束,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
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方案发布,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发布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本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是继2017年金稳委成立、2018年银保监会合并后又一重要的监管机构改革。一方面,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将强化功能监管、综合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将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直属机构,并将公司债、企业债发行的审核工作划入证监会,将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理顺债券管理体制。此外,此次改革还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体制,将进一步压实地方监管主体责任、提升监管部门管理效率。本次调整重点是进一步厘清顶层金融监管框架。具体来看,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及宏观审慎调控,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证券业协会负责金融机构行为监管,并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券业协会同属国务院直属机构。监管职责上,企业债发行审核归证监会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统筹归金融监管总局负责。本轮金融改革之前,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兼任金融发展与监管两项职责,监管职能并不完全清晰。中央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局衔接仍不够流畅,地方金融监管效率也有待提高。此次改革一方面可以剥离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部分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能够强化中央金融派出机构监管责任,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效率。
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法治基础。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继续扩大金融债券余额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推动柜台债券业务发展,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债券投资交易、托管结算等渠道,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更加连续有效的二级市场价格。进一步完善债券承销和做市机制,增强一二级市场联动,提升债券定价的有效性和传导功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继续坚定零容忍基调,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坚定不移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定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重点防范三类金融风险,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组建国家金融管理总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来说,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上的重构、职责权限上的重新划分、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及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驻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分工等将是重点。预计未来仍将继续多层次、多领域持续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房地产风险将迈入实质性阶段,化解较多的风险隐患。今年地产行业风险的化解将迈入实质性进程,主要思路就是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地产行业并购重组、帮助优质头部地产企业化解风险。“防止无序扩张”这一新提法可能意味着地产企业的跨区域经营以及过度融资等方面会受到限制。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也同样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量力而行推出专项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专项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这一目标高于2022年3.65万亿元目标。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导向下的量力而行。专项债虽然不计入赤字,但会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的约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高于100%,已经达到警戒线水平。同时,2022年专项债余额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远高于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可持续性也需关注。
「作者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宋美玉」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