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春季《世界经济展望》在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发布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和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春季《世界经济展望》发布会”4月21日在南开大学举行。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发布会并致辞。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内特(Steven Barnett)作主旨演讲,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
本次发布会基于IMF最新发布的主题为“坎坷的复苏”(A Rocky Recovery)的《世界经济展望》。该报告包括四个章节,首先着重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未来一年全球经济的预测,并于之后的章节分别对自然利率下降、公共债务上升和外国直接投资割裂等3个话题作出详细分析。
中国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正溢出效应”
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在今年将会从过去三年里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所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中逐步复苏。
在本期报告中预测,全球经济增速今年将在2.8%的水平上“触底回升”,明年将小幅上升至3%。全球各国今年经济增长并非同步,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率先提升,按年末同比计算的增长率从2022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4.5%。同时,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集中在发达国家,从2022年的2.7%下降至2023年的1.3%。
报告认为,随着中国新冠疫情的影响在1月份后逐步消退,中国的高频经济指标,比如零售业销售额和旅游预订量开始回升。报告预测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从2022年的3.0%提升至5.2%,并强调中国在近期的重启开放和经济增长将可能会对全球产生正溢出效应,尤其是对与中国贸易联系更紧密并依赖于中国旅游的国家将会受到更强的影响。
陈雨露在致辞中提到,中国重启开放绝非权宜之计,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
史蒂文·巴内特认为,IMF对中国的增长预测与全球增长成相反趋势,“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贡献了超过1/3的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国强势的经济增长能够通过进口和旅游的增加,提高对其他国家商品的需求水平以帮助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增长每提升1%会长期带动其他国家0.3%的经济增长。”史蒂文·巴内特说。
未来全球经济前景仍有较高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在年初全球诸多国家的经济表现超出了2022年下半年时的预测,当前经济形势在去年的不利冲击之后趋于稳定,但是未来全球的经济前景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
近期的银行业动荡显示,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低通胀和低利率之后,金融部门对期限和流动性错配问题过于掉以轻心。为应对通胀压力,自2021年各国央行紧缩货币政策,但当前通胀尚未达到各国目标。然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升息对动荡的金融市场造成额外的下行风险,尤其是在当前各国的私人和公共债务处于历史高位时,这将提高潜在的系统性债务风险。
因此,在同时面临金融风险和和顽固的通胀压力,报告认为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需要沉稳应对,继续以降低通胀为重心,但同时需要随时准备根据金融形势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
陈雨露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全球多数经济体的共同期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在金融一体化的世界中,主要经济体的国内政策组合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加强政策协调以防止潜在的‘以邻为壑’现象的呼声日渐高涨。各经济体亟需要在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全面提升国际应对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增强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的韧度。”陈雨露说。
IMF研究部系统问题处主任普拉杰·米什拉基于当前公共债务处于历史高位的现象,发表关于财政整固和债务重组能否降低公共债务的主题演讲。“财政整固在合适的时机,即在国内国外经济扩张、初始债务较高、私人信贷较低、以及通过政府支出调整实施财政整固时,可有效降低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 普拉杰·米什拉说。
全球跨境经济一体化在持续倒退
报告强调,自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跨境经济一体化在持续倒退。当前俄乌冲突造成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强化了这一倒退趋势,进一步加剧地缘经济割裂的风险。这不仅会抑制全球商品、资本、和劳动的跨境流动,同时也降低了依赖各国合作的全球公益推行,这将很大可能对整体经济福利形成负面影响。
报告重点分析了当前地缘经济割裂的趋势下,地缘政治偏好对外国直接投资地点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各国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转向“友岸外包”,导致外国直接投资逐渐集中于地缘政治上结盟的国家集团内。
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更容易受到外国直接投资转移的影响。报告认为,在地缘和战略层面中国面临外国直接投资转移的风险较大,而从市场控制力的层面,由于中国的出口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其面临的对应风险则较小。通过模拟分析,报告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割裂将造成接近2%的全球长期产出损失,并强调追寻地缘经济割裂的政策对本国、竞争国家、甚至盟友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IMF研究部经济学家阿什克·哈比巴认为,近2年以亚洲国家作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大幅下降,而这在政策制定者强调实施“友岸外包”的战略生产部门,比如半导体和药业尤为明显。同时,近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受益的国家在地缘政治倾向于上与美国更接近,同时受损的国家则更远离。上述证据都指向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增强。
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史蒂文·巴内特,IMF研究部系统问题处主任普拉杰·米什拉,IMF研究部经济学家阿什克·哈比巴,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长任副教授、世界银行前咨询专家李欣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夏天,就如何稳定银行体系以应对市场波动和冲击、如何防止FDI割裂产生的溢出效应、全球央行最有效的对策以及有关世界经济冲击、衡量政策有效性的指标和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核心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国际协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疫情后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以及地缘政治割裂的大背景下,各国必须重视政策的长期影响,各国间的协作不仅要着眼于政策制定和金融体系稳定,也要着眼于世界气候问题等影响全人类命运的重要课题。
发布会召开之前,校长陈雨露会见了巴内特一行,参加会见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夏洪涛等。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师生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分行、交通银行天津分行、渤海银行和天津市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金融局、贸促会等单位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
据了解,《世界经济展望》是IMF的旗舰报告,介绍了IMF对近期和中期全球经济发展的分析,每年出版两次。报告涉及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区域性经济问题的概括与分析,并对当前全球经济中紧迫的话题提出解决方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分析和预测是理解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考。
文案:夏天 吴军辉 李嘉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