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銀行沿革初探(第11期)——第22-23任行長
引言
日本是 20 世紀世界產業變遷史中承前啟後、不可或缺的一環。近代以來,日本幾經起落,直至成為亞洲最大發達國家、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東京成為世界重要金融城市,與其中央銀行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執行關系密切。而以泡沫經濟為界,日本在近40年所走過的經濟轉型道路,經歷的政策變遷和所謂“失去的三十年”所帶來的痛苦,亦值得我們了解、借鑒、學習和警惕。
在這個系列中,光大東京代表處將嘗試通過影像、視頻、文章等形式,以日本銀行歷代行長的生平及在位期間主要政策和成績為窗口,與您一起回顧日本現代以來的歷史、經濟、金融、產業的演繹,更加貼近的了解和觀察這段歷史。
第二十二任至第二十三任行長簡介
歷史背景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國際浮動匯率製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國際金融體系采用固定匯率製。1952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成員,上期談到當時規定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換360日元。然而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支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沖擊,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導致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國際上普遍采取浮動匯率製。
(二)日本在7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66年,財政支出的擴大和出口增加對日本經濟的復蘇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日本大力引進歐美先進國的工業技術,自主進行產業化改革,化工產業的產業化水準漸漸追平歐美國家。1968年起,日本的順差額不斷擴大:1969年末日本外匯儲備額為34億美元,到1971年末已經增加到152億美元。
日本實際GDP同比增長率從1965年的5.7%增長到1969年的12%,,1969年,日本GDP僅次於美國居於世界第二,人均GDP也位於世界第二。
1972年,按名義美元計算,日本出口比上年增長18.4%(1971年為11.8%),進口比上年增長16.7%(1971年為12.1%)。特別是1972年四季度以來,增長勢頭加強,四季度出口增長22.6%,進口增長19.5%,1973年上半年出口增長25.3%,進口增長26.9%。日本出口大幅增加,同時,由於美元信用危機,日元升值勢頭增強,一美元兌換360日元的固定匯率解除後,1973年1美元僅能兌換280日元,日本國際收支順差明顯。
(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進入“狂亂物價”時代
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1974年,油價上漲至過去的4倍,日本大幅依賴石油進口的化學工業遭到巨大打擊。伴隨生產要素價格飆升,日本實際GDP同比增長率從8.4%(1972年)下降至-1.2%(1974年),日本實際輸入同比增長率從1973年的24.3%降至1975年的-10.3%,進口幅度大幅降低,同時,日本物價指數同比增長率(2015指數=100)從1972年4.9的增長至1974年的23.2。日本進入“狂亂物價”時期, 經濟嚴重下滑。
應對舉措
(一)1940年的戰時經濟體製仍然影響日本央行:由寬松貨幣政策轉為緊縮貨幣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一直處於1940年戰時經濟體製的影響下,經過十年恢復期,日本形成以國家行政權力為推動的“中央集權下的高度工業化”。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日本央行出於對日元升值引發通縮的擔憂,維持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佐佐木直在此期間三次下調官方貼現率,以穩定物價為目標進行管理。
然而到了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經濟危機爆發後,日本國內物價飆升,日本央行迅速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開始實行貨幣緊縮政策,1973年期間,基準利率上調了五次,於12月22日達到9%的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同時,對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展開“窗口指導”,終於1975年開始,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同比增長率開始大幅回落,如下圖所示。
1979年日本央行在森永貞一郎的帶領下開展大額貸款監管製度,其中規定了各類銀行的貸款總額比例,其中,普通銀行貸出金額不得超過自身資本的20%,信托銀行貸出金額不得超過自身資本的30%。
(二)擴大財政融資、大規模城鎮化開發、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出海夯實的發展基礎
1972年7月當選自民黨總裁田中角榮首相宣布當年為“社會保障元年”,並在1973年的預算中導入了老年醫療免費、隨物價變動調整退休金等製度,此番作為標誌著日本開始迅速完善社會保障製度。雖然日本總體金融政策由寬松轉向緊縮,但由於日本即將走向老齡化的趨勢也已經顯現出來,在田中角榮的堅持下,以退休金製度為核心的製度體系未發生較大改變,降低所得稅政策也持續得到實施。
1975年日本銀行配合日本政府實施的財政投資融資計劃,僅國民年金融資金額一項,其同比增長率就由1974年的7.7%增長到1975年的58.3%,達到了1000億日元。
1972年6月,時任首相田中角榮推出著名的《日本列島改造論》,要對國土進行大規模的城鎮化開發,以此作為田中角榮的施政綱領。之後,日本在“基建熱”的氛圍下,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日元國際化),M2增長20%,股市和地價飛漲,短短兩年間,日經平均股指上升2.65 倍,地價上漲1.93倍。
實施史無前例的貨幣緊縮政策,1973年連續5次提高利率、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974年連續4次提高央行再貼現率,從市場回籠貨幣,防止脫實向虛,進行市場出清,倒逼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將發展重點從石油、化工、鋼鐵等資金密集型行業,向汽車、機械、電子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日本就是在這個時候集中發展半導體,日本汽車就是在70年代開始攻城略地。
鼓勵企業走出去。日元升值本來就有利於對外投資,日本政府順勢放開資本管製,為日本企業將勞動密集型等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轉移海外創造條件。整個50和60年代,日本對外投資才10億美元,但是在1973-1980年,日本對外投資年均增幅30%,累計投資超過40億美元。
日本的這場脫胎換骨、轉型升級,是以暫時犧牲出口和經濟增長率為代價的,卻使得其比其他國家提前克服石油危機,走進了“金光閃閃的80時代”,接下來的一期,我們將重點介紹日本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中發揮的作用。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