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与中国贸易的形势与展望、挑战与机遇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教授屠新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奇渊出席大会并围绕全球与中国贸易形势等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
图为鞠建东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认为,未来的国际贸易将是数字化、绿色和包容性的。首先,数字经济主导未来贸易发展。数字化已经改变了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方式,创造了许多新产品和交易方式,增加了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这需要对传统贸易估算方式进行改革。其次,张向晨指出全球贸易格局的五个特点:一是效率不再是主要考虑因素,安全性地位上升;二是跨国公司加速多元化布局,增强供应链韧性;三是局部脱钩加速,可能导致全球GDP损失1.5%至5%;四是新兴领域竞争加剧,如电动汽车;五是发展中国家分化加剧。针对这些全球贸易格局新特点,全球贸易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贸易自由化趋势不会改变,多边贸易规则发挥了作用并展现了韧性。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势在必行,但需要时间与各国共同努力,也需要在全球局势缓和的条件下实现。
图为张向晨线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在区域贸易方面,RCEP与IPEF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本质是区域自由贸易与价值观贸易之间的竞争。IPEF以四大支柱为核心,推动了价值观为核心的贸易,而RCEP则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竞争既有地缘政治影响,也涉及经贸利益。我国当前存在贸易转型,一般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较大。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未来,国际贸易环境将发生变化,将出现从离岸制造、在岸制造、全球制造到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和友岸制造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到挂钩不脱钩、合作不对抗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在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图为张燕生发表观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自2008年以来,美国领导力相对衰落,中国的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国际地位构成挑战。由于美国对中国安全认知的变化,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共识正在崩塌。在进口方面,美国从2008年开始采取进口限制措施。在出口方面,美国广泛使用出口管制限制中国技术进步,尤其关注军事和军民两用技术。尽管如此,美国对完全破坏多边贸易体制有所顾虑:一是担心道义形象受损;二是经济上难以承受损失;三是美国对中国安全质疑未得到全球广泛认同,多数国家未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大力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次,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扩大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的经贸合作基础。最后,高举维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旗帜,通过自身实际行动遵守捍卫多边贸易规则。
图为屠新泉发表观点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指出全球化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终品的全球流动;第二阶段是跨界资本流动和跨境生产;第三阶段是跨境信息和数据的流动。在第一个阶段,安全边界是比较明确的;第二阶段,WTO可以发挥作用;而到了第三阶段,WTO改革尚未完成,又出现新问题,安全边际变得更加不清晰,增加了安全焦虑。在安全焦虑之下,国家层面存在一个产业链悖论:在全球产业中最有竞争力,同时又希望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且不依赖于进口,二者是无法同时实现的。美国的应对策略是充分利用其技术水平更高的优势与盟友的稳定关系。对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自主攻关;另一方面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保持业务连续性,向供应商解释多元化战略的原因。
图为徐奇渊发表观点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