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数据+场景”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交通银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下简称“新农主体”)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银农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融资难点痛点,交通银以中标2021年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试点为契机,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优势,深化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局部先导性、创新性探索,建立出一套能准确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信用体系,并结合不同农业生态场景实际应用于业务全流程,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往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资金供需缺口,为提升“三农”领域金融资源公平覆盖、让金融活水畅达乡村提供有益探索。
一、创新背景
(一)响应党和国家要求,支持新农主体发展。新农主体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小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其信息缺失或分散在包括政府、保险等在内的多种机构,银农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融资困境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市县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同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的通知》,在全国各金融机构中选取8个试点建设新农主体信用体系,交通银行主动申报,经过层层筛选,“江苏兴化江苏省兴化市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成功中标创新试点,为更好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二)应用数字技术,破除银行展业瓶颈。相比于金融网点覆盖趋于全面的城市来说,广大农村地区受制于地区分散偏远、经济发展条件有限、农业行业弱质性突出的因素,银行金融网点较为匮乏,整体面临着网点与人员不够、能力不足发展瓶颈。倘若通过客户经理上门核验新农主体信息的传统方式,展业成本较大且触达面有限,但简单将各地农业数据直接接入又存在差异较大、普适性较弱、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缩小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的资金供需缺口,就迫切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一套能够准确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实际应用于具体产品服务中。交通银行高度重视,以“可融合、可扩展、可复制”为信用体系架构思路,快速成立总行、省分行、辖行和支行推进专班,分工协作、一体化推进,为提供可复制、易推广、贴近农民需求的金融支农模式打造典型样板,助力农村金融走向正规化、数字化、标准化。
二、主要做法
要建立一套能够准确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信用体系,除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要建立体系的基础设施外,还需要通过应用及时校验纠偏。因此,交通银行主动创新,通过“基础构造”和“应用检验”两个部分着手建设信用体系,为其实现“可融合、可扩展、可复制”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探索出一套“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的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金融支农典型模式。
(一)完善多维立体的乡村振兴垂直数据库。交通银行在自身原有的较为成熟的人行征信、工商、司法、税务、保险和外部黑名单等金融数据基础上,重点引入农业专业数据,实现金融数据与农业数据的“双剑合璧”。
1.解决数据“必要性”问题。农业数据分散且繁多,交通银行经过几个月的多方调研、实地考察和分析测算,结合金融风险防控经验,从千余张表、近万个字段、农业生产“水陆空”3个维度中分析得出核心、重要和一般三类农业数据,直接解决了优先接什么数据、有多少数据才够用的问题,同时还兼顾了水产养殖、主粮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设施农业等不同生产作业模式。
2.注重数据“多源性和互补性”。通过多种方式采集数据,接入土地、保险、遥感等通用性数据,支持全国各地直接按需使用;与试点农业农村部门等合作获取地方特色产业数据,并支持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导入或接入地方数据;分析获取农户行为数据,同时开发数据采集小程序支持农户自主填报,进一步完善、丰富乡村振兴垂直数据库。
3.做好数据标准化管理。对格式各异的农业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处理和质量监控等,实现了涉农数据的统一自动化采集入库,保持数据库的兼容性和变量模型的稳定性,避免重复开发。
(二)构建可灵活组合的指标模型“七巧板”。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农业场景金融需求,交通银行在充分考虑农业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不同细分行业差异性,创新构建了可以灵活使用的指标模型“七巧板”并配套系列可配置功能,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复用难”的弊端。
1.形成模型“七巧板”。交通银行基于自有的数据指标和模型建设经验,增加系列农业专用指标,构建出融合个人、企业且包含多种策略规则和评分模型的模块化、参数化、组件化的模型“七巧板”,有效支持分支行根据当地不同场景需求进行灵活快速组装,获取精准的客户画像和客户评分,形成系统化风控、线上化流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可复制、可推广。
2.升级涉农产品配置化功能。为更好地适配指标模型的灵活运用,交通银行对线上融资产品全流程进行拆解,形成客户申请、额度核定、授信审批、合同签约、贷款提款、贷款还款、贷后管理等几十个模块和组件、百余个功能点。同时,升级涉农业务参数、规则、流程和业务组件等配置化能力,实现不同涉农场景下产品的灵活配置、快速组装,为向“三农”客户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产品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三)做好实际应用与延展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信用体系在试点的实际应用,实现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业效率甚至可达“秒批”,实现了客户体验好和客户经理负担小的“双赢”局面;同时,交通银行还结合中央与农业农村部等的政策导向加大信用体系延展应用。
1.实现客户全旅程标准化作业。通过信用体系的支撑,形成完整的“客户触达—快速融资—便捷管理”的服务路径:客户触达环节基于大数据进行画像,快速锁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系统化作业实现了客户申请、系统快速准入、自动分层核额、手机签署合同、提款/还款的全线上化,在风险防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大幅精简了客户经理工作量;在传统风控作业模式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突出自动化、智能化,利用科技手段代替线下人工调查,降低风险监控成本的同时提升监控效率,目前试点客户资产质量良好。
2.推进延展应用。交通银行在试点基础上跳出自身工作、放眼大局,结合中央与部委政策导向,勇挑重担推进延展应用。一方面,围绕农业保险政策,利用客户实际数据进行验证,为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政策、将投保群体作为金融重点支持群体提供了客观的数据佐证;另一方面,围绕信贷直通车地方版建设,梳理出包括多类典型的农业生产场景,明确共性的核心数据范围,为助力当地农业农村厅形成地方版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支撑。
三、相关成效
(一)解决了数据散乱与失真的问题。农业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的不同系统中,存在散乱且准确性不高的问题。交通银行将分散化、条块化的农业数据进行归集,增设“数据治理层”对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处理和质量监控,在支持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体量数据源接入的同时,能有效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融合模型的稳定性,避免重复开发。通过数据互补与交叉验证,减少了县域机构由于银农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敢贷、不能贷的顾虑。此外,分析得出核心、重要和一般三类农业数据,解决了不同数据接入优先级问题,避免陷入“只要大而全”的数据陷阱中。
(二) 创新了数据采集的新路子和新打法。银行传统信息采集方式主要是依靠逐户上门方式,该方式需要大量人力且数据更新速度较慢,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交通银行转变思路,创新通过多源合作获取全国通用、地方特色等数据,分析获取农户行为数据,同时提供线上自主填报采集工具,实现涉农数据统一自动化采集入库与实时更新,既降低了采集成本又能让数据“活起来”。此外,通过与信贷直通车对接搭建对外输送渠道,支持政府、金融机构、平台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对接和应用,实现数据共享,为各地信贷直通车地方版的农业生产信息平台建设等提供了参考样板。
(三) 畅通了国有大行服务新农主体的融资渠道。针对银行和新农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形成模块化、参数化、组件化的指标模型“七巧板”,并对近万户农户进行信用评价验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客户旅程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既能根据不同场景生态需求灵活、快速组合定制特色产品,又能提供更为精准的客户画像和风险防控支撑,极大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和农户服务体验,形成一套“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的展业模式,破除制约金融服务下沉至乡村的桎梏,为国有大行将信贷规模和资金价格优势延伸到乡村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获得良好业务成效和社会评价。在信用体系的加持下,仅试点地区单个产品(蟹农贷)在正式上线后短短几个月内,客户呈百倍增长,其所在的支行农户信用贷款投放超1亿元,这对于仅有2名小微客户经理来说的支行是传统方式下难以想象的业务推进效率。除了市场和客户外,试点还得到了省政府和地区监管等的认可,江苏省政府将此次试点项目作为金融支农联盟重点项目,举办专场活动,并与交行签订专项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延伸服务范围提供了参考样板。在此基础上,试点所在分行也进一步发挥试点积累的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业务发展,截至2022年末,分行涉农贷款余额增速21.60%、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47.03%,在当地同业中增速位居前列。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复制推广,该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以新农主体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助力农业产业新发展”荣获2022年度“科创中国”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成果;金融时报、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农产品市场、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等均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大模式推广力度。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采用“可融合、可扩展、可复制”架构,总结出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的金融支农模式具有较高的复制推广价值。交通银行将结合信贷直通车地方版建设,把信用体系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至长三角乃至全国,通过更丰富的农业数据与实践验证,持续优化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效率。
(二) 持续以全链条视角推进产业振兴。充分利用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和积累的经验,结合不同地区核心特色农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至全产业链,为做深、做透、做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打好样板,实现产业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切实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交通银行力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