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由上海华瑞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协办的“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系列活动第8期“中国跨境移动支付现状及展望”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蚂蚁集团国际事业群中国跨境业务管理部总经理王佐罡做主题分享,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方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董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程华参与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IMI副所长王芳主持。
蚂蚁集团国际事业群中国跨境业务管理部总经理王佐罡围绕主题“中国跨境移动支付现状及展望”发布了报告,重点讨论了支付机构跨境业务概况,并拓展讨论了中国跨境电商与人民币计价结算、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移动支付QRCode标准。目前支付机构跨境业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这是实践中做业务的大致划分。在跟大家报告支付机构跨境业务的基本业务情况之前,有一个出发点:现在移动支付、支付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在跨境场景下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当前实践来看,从G20关于提高跨境支付能力路线图中的一些概括和描述中可以知道,经过各国央行一起整理得到了一些共识,大家认为目前的传统跨境支付存在几个问题:价格高、到账慢、覆盖面窄(指现钞还是在大量使用、透明度差),大家并不清楚该业务怎么做,资金跨境流动怎么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是在说专业的语言,导致普通用户基本上是一头雾水的状态。G20提出后期要实现的是更便宜、更快、更透明、更易获得(更普惠)。这是对整个跨境支付行业的一些准确概括。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是很鲜明的对照。中国的移动支付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价格高、到账慢、覆盖面窄”的问题,实现了G20所说要追求的目标。不管从市场角度还是监管部门角度都会对移动支付持比较支持的态度,从市场角度来看,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行业机构都在进入这个市场。具体到中国跨境支付业务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流入、流出、C类(消费者)、B类(企业)。对比看中国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近十年的趋势为:从金额来看,基本上是银行更多,而支付机构更少,从笔数来看,则是支付机构更多。支付机构金额相对银行机构总量更少、笔均更小,这是国内十年来比较快速的增长。从支付机构业务来看,2022年可能是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这可能是一个趋势,也可能是疫情的冲击,但现在还处于观察中。从跨境业务来看,2022年外币同比下降,人民币仍保持增长,所以在支付机构跨境业务或移动支付业务跨境这块,实际上是人民币为主的计价结算。回到跨境业务的四个方面。总体来看中国跨境移动支付的十年历史,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2012年、2013年开始,支付机构获得业务资格,随后相应的规定陆陆续续健全和出台。当然有的可能更短,比如境外入境移动支付是从2019年刚刚开始。2019年最先开始的是香港支付宝和微信钱包首先可以到境内做移动支付使用,一开始只是在大湾区使用,后来范围逐渐拓展到全国。这是境外人入境移动支付。不过这两年又有新的进展,如支付宝绑外卡可以支持非居民通过传统的银行卡入境跟支付宝合作实现移动支付;还有更多的钱包陆陆续续进来,包括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都在今年7-9月召开,入境移动支付成为了政府部门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件事历经了4年多,其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它的目的是表明现在非居民入境传统的旅行支票、银行卡、现钞等支付工具在境内市场非常不好用,或者是越来越不好用,所以很早就提出希望境外入境人士可以和中国居民一样能够享受移动支付,这也是比较新的一件事情。跨境电商收款比入境移动支付经历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大概是在五到六年间从整个行业陆陆续续发展起来。刚才提到的四个方面中最后一个是助力中国制造货通全球,其时间也是比较短的,因为实际上有一些基础的发展需要过程。最开始像阿里巴巴有一个国际站是说双语,最开始就有国际化的平台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经验。但实际上整个跨境电商支付体系或业务体系成熟较晚,是在五年到十年间逐渐成了体系,这不只是中国,包括国际上也大致是这样的时间点,不过最近五年的发展突飞猛进。跨境电商出口受疫情的影响不大,当然大家通常可能认为会有影响,只是从跨境支付来说,还是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块的模式也是比较有特点的,实际上是境内外支付机构联手做。其背景是中国出口电商的卖家更主要的是选择在海外如亚马逊、易贝海外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销售机构要负责把海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获得的资金高效率的运回来,这是业务模式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这个业务对支付结算资金处理的便利性需求很大。这从结果来看是比较好的,因为基本上能够实现跨境支付体验和国内交易基本相似。比如,从成本来看,市场平均费率水平大致是千五、千六的水平,这跟国内是相似的。从时效性来看,大家都能够采取各种方法(有的时候这些方法还是有成本的)能够把跨境收款做到T+0、T+1,可能有些机构稍微弱一些,但也能达到T+2、T+3。现在市场上的情况是,T+3已经是比较弱的能力和时效性了,所以这基本上让出口电商的卖家非常愉快,因为能够非常快速的收回货款。比较早一点的出境游是中国游客到境外消费,大概有十年以上的时间。在疫情前,大家出去都拿着手机来扫码付,目前从行业、主要的机构来看,不管是支付宝、微信还是银联银闪付都能覆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上达到覆盖五六十个以上,甚至八九十个国家的水平,因为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基本上是全覆盖的状况。还有一个是“中国买全球”海淘购物,现在也是非常红火,基本处于充分竞争的态势,传统的有阿里巴巴、京东,新的如抖音、快手、拼多多都在快速的发展中。大家现在可以发现,出去旅游时大包小包往回拎的情况越来越少。电商可以让人不出境,却随时可以在全球主要的市场购物消费,其成本、便利性、质量都具有一定优势。一开始大家会担心存在假货、质量保证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在竞争的激励下,慢慢的发现其实线上线下购物体验基本一致,这是品质的保障。所以,不管是从电商的角度,还是从支付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角度来看,在四个方向的业务中这块相对来说是更为成熟的一个领域。从市场来看,人民币支付机构的数量稍多一些,外汇方面则稍少一些,基本上是20家的规模,而人民币大约有50家左右的规模。当然这个数量还在浮动,因为这些机构有进入也有退出。从支付机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是没有寡头的,基本都是细分市场,大家都是平等竞争,没有谁能垄断。C端业务方面,因为是依托国内C端账户能力,包括产品业务能力,所以参与竞争机构少一些,主要是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不过,B端业务方面相对来说竞争会更加充分,B类分为B2B和B2C。B2C涉及到国内C端用户的触达,相对来说参与机构也会少。B2B要更多一些,因为B2B是更新兴的,要线下账户来支持它数字化,能够逐渐往线上转,不管是从交易本身来说,还是从支付结算解决方案来说,都是从线下往线上转,而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从国际上看,大致竞争格局是:从东南亚或从东盟角度来说,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会慢于中国,现在中国机构基本上处于技术输出的状态,通过投资、战略合作或者单纯技术服务的方式,我们为东南亚提供人才、技术、商业模式或者营销能力等一些输出。不过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东南亚也有自己的特点。从东盟或整个东南亚来说是后发优势,实际上是移动支付、数字支付、支付机构和银行钱包同步发展,这可能和它们传统卡的能力偏弱有关系。中国支付机构、跨境电商要走出去,东南亚将是首先出海的市场。在欧美,欧美的移动支付与我国状况不同,因为它传统卡的使用比较广泛,最开始移动支付的技术路线是NFC近场支付。近场支付的特点是线上线下没有办法打通,NFC近场支付基本都是传统国际卡组织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利用EMV这些技术标准,这是欧美主要的一个模式。当然欧美也有线上,比如PayPal,或者各个国家的电商,Uber这些线上打车软件等,与我国相比起来,业态上一点不弱,甚至有些方面比我们发展的会更好。但是他们的数字化支付解决方案和我们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PayPal是移动支付最开始的创始人,但它长期都只是线上支付,在最近两年才开始搞线下。欧美还有像GooglePal、ApplePal等特殊的类型,这种类型不是支付机构,他们实现了传统支付方式向数字化支付方式转型的能力,并且可以借助海量的互联网客户。这是一种偏技术解决方案的角色,处于比较中间的一种状态。无论从跨境还是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欧美的互联网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每个机构在诞生之初就是国际化公司,尤其在支付能力方面。这对我国来说是非常羡慕的一个状态,但是实践起来其实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举例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平台、支付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其国际化的营收占比不高,从平均水平来说大幅低于美国同类公司。这方面包括三个维度:电商维度、数字支付维度、人民币国际化维度。从实践从业者来说,这三个维度目前处于非常有机的状态。首先,数字支付支持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电商是数字贸易,数字贸易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来说,其实是端到端的,生产者可以直接和消费者见面,不管是C类还是B类,提高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交易效率,相当于传统的小生产厂商要把它的货物委托给专业贸易公司来做,专业贸易公司还有小贸易公司、大贸易公司,到了海外还有合作伙伴,有落地贸易公司,有批发到零售,中间还有货贷、代理报关等一系列东西。结算的也是一样,比如传统的一般贸易结算开信用证,有开证到支付、代理、通知等等一系列事项,从传统来说,如果是发达经济体,这个链条可以比较短,但如果是中国和非洲、南美做贸易的话,这个链条会更长,这意味着成本提高,也意味着效率损失。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相比,其优势是这样一个毫无疑问的逻辑。跨境电商实现这个逻辑,其最重要的支持是支付结算资金处理。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中,支付宝只是它的一个跨境部门,最开始的工作是支付宝帮助阿里巴巴国际电商打通整个跨境支付链路。在支付宝没有拿到跨境牌照之前它就已经开始做这个工作了。如今,各国的跨境电商背后一定都有支付机构的支持,包括美国跨境电商也是一样。比如,PayPal或者它的收单机构都在做这方面的服务。所以,数字支付的成本效率优势满足了贸易从一般贸易往数字贸易发展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更进一步而言,与传统支付不同,数字支付不只是支付,因为数字化能力是相通的,数字支付还可以延伸,把它数字化的能力给到中小企业,让其做数字支付的时候可以形成国际化或者数字化运用能力,这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国肯定走的更早一点,这个过程是省不了的,一定要培育和发展,逐步前进。因为从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往电商转化,需要一些模式的转换和一些技术能力的提升,这是第一层逻辑。有的人会提出疑问,银行可不可以做移动支付,当然可以做,但是,从我们能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成本效率的考量是第一位的。往下延伸,数字化营销方面的配套支持银行可能是不会做的,因为这个领域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不同,没办法做一件事情收一份钱,就像银行中介服务一样。跨境电商是新兴领域,传统国际货币的“使用惯性”相对较小。跨境电商中国C端具有非常强劲的消费能力,包括B端出口制造竞争力,目前来说还是呈上升态势,没有像人口那样存在向下走的趋势。当然大家现在对C端也有疑问,也担心B端竞争力会削弱,比如会迁移,或者到东南亚等。但是目前来看,短时间内应该还处于上升的势头中,或者往回倒推过去的五到十年,这个上升势头一直很强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计价结算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因为中国的C端和中小微企业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接受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当然的事,因为你若提供有效的支付服务,却不提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产品安排,大众会认为你是不会做好的。因为跨境电商有C和小B,它计价结算的黏性很强。如果先入为主为它提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产品,它根本不会考虑其他的产品,前提是你这个产品服务的很好,他满意,那他就会长期使用。刚才我们提到海淘这块基本上是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在消费者这个环节,中国人买东西跨境电商一定是人民币计价结算。当然后面你的商家和平台要有接受多币种的能力,但那是另外一个环节,但C端这块一定是人民币计价结算。B端这块,出口收款也是人民币计价结算为主的概念,因为中国的生产厂商要收人民币是非常朴素的逻辑,因为现在的生产全是人民币,成本支出全是人民币,所以,就人民币计价结算是省事的。省事用我们的专业来说是没有货币错配,汇率波动风险肯定存在于整个链条中,但它抛给别人了,让支付机构去解决,但我不管了,我卖这个东西十块人民币就是十块人民币,后面你怎么搞你来弄。因为全链条跨境电商的支付机构和我们做跨境收款的支付机构一起联手,在离岸市场搞定还是在哪里搞定一般它是不管的,这和大贸易不一样,他们相信你的专业能力,这是已经形成的。从出口的C2B来看,海外买家是C,中国卖家是B的角度还是美元计价结算更多。但是,我们有机会在相应的市场,如东南亚、中亚、西亚市场等有机会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当然,从路径来说一开始是双币种并行的概念,因为它自身也有消费者,一定要给他们英文网站和他们熟悉的货币。所以,目前跨境电商和人民币计价结算是这样的关系。这一点实践的商家和机构不会直截了当的观察到,但是大家可以想像,人民币跨境电商使用这些年积累的基础能力,比如CNH汇率利率体系。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本币互换、清算行、小币种挂牌等等,拓展了人民币使用的网络。无论是海外合作伙伴也好,监管部门做推介也好,还是营销也好,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虽然和美元货币网络相比起来还是弱,但是可接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要不然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结果,跨境电商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结果是很难来运转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离岸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离岸贸易,或者说厂商已经走出去到海外电商平台、海外市场去打拼。受当地监管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一些约束,我们如果实现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拿回在岸市场来做,这从业务流程来说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能是在离岸市场做。在这个时候,离岸市场对交易双方、买卖双方发挥了支持作用。比如,我有一个场所可以支持服务,我不担心接受你的人民币计价结算,也不担心中国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做这些货币转换,因为认为你有这个能力,所以这方面其实是非常显著的。大家可以看中国出口电商的支付机构,他们普遍在海外有自己的公司,在很多国家拿支付牌照,包括像蚂蚁是收购英国一个传统做小B贸易的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原来都是全球化的,除了中国市场之外全覆盖,这是一个法人。后面也有很有意思的问题,类似市场开放、跨境交付、还有一些套利等等,这些都是会有些讨论,但从总体来说问题不大。在这个场景下相当于离岸市场直接支持了贸易,或者说直接支持了跨境电商,这是我们非常看好的离岸市场的作用。跨境电商和人民币国际化现在相当于正循环,互相加强的一个状况。数字货币是现在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从欧美市场或主要机构来看,不管是传统的国际卡组织,还是VISA、万事达、包括Stripe、PayPal等海外大的支付机构、收单机构在数字货币这块都有一些探索。但我们得观察还是初步的,大家看到新闻说某某机构支持了数字货币,实际上都是折中的一个处理。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机构中的使用基本是折中的,相当于要转到法币,所以只是给一个链接,支持数字货币转换成法币然后在它的网络上支付,或者说支持你数字货币购买,类似这种。有一个话题可能要讨论。数字货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虚拟币,像比特币这些;二是稳定币,最后用的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Facebook的设想,当然还有一些UST等等稳定较,比较小微,三是CBDC法人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不管什么类型,和传统的货币、区别现钞的电子货币,可以用于支付的电子货币的一些考量,这个对比的是数字货币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一般这种对比至少是两个维度。一是通讯网络维度,我们做跨境信息传递和报文传递时用什么样的通讯网络。现在数字货币不管是什么类型,它的通讯网络和传统是不一样的。传统中比如Swift,中国银行有自己的专网,但也是专网,类似于专网专用。所以这是一个专门的通讯网络,它要求一定的规模化,不规模化那专门的通讯网络覆盖不了,因为成本很贵。这种逻辑下,专门通讯网络天然具有垄断性,形成网络之后新进入者基本没戏,所以Swift目前还是占统计地位的一个跨境支付结算的报文系统。新兴的这些互联网,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当然现在还有说区块链系统,就更进一步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新型的网络传输。新型通讯网络目前来说更有效率,传统上专网很多时候是解决了互操作性,用这种专网来保障安全,但是这些传统问题在新型网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互操作性也好,安全问题也好都解决了,这是技术实质性的在进步。二是价值转移,跨境支付对应资金的处理这块,传统在地结算,分为清算、结算,好几个概念,也有好几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数字货币新型领域价值转移非常简单,账户和钱包,也有很多讨论是token还是非token,但不管怎样区分,实际上价值转移更有效、更快。像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信息和价值同步,信息到了,价值就转移了,但它的价值现在来看还起不到货币这种稳定的效用。但是我们也有思考,在实践中让用户来选数字货币还是电子货币,大致会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区别。这些数字货币相对于传统电子货币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效率高,这是可以公开跟领导们说的,更安全。还有一个是大家不好意思说的,就是可以规避监管,但是规避监管是负面的,所以都在遮遮掩掩。规避监管肯定可以解决,包括在FacebookLibra讨论的时候,国内外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美国明面上讨论的是监管问题,这个监管问题不管是反洗钱还是什么,在我们看来都是有解决方案的,只要你提出目标我们就都可以解决,只是成本的问题罢了。当然,如果成本太高就不干了,就是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商业原则。目前能够想到比较多的是这两个方面,但实际上往下看,传统电子货币并不是一定依赖传统的通讯网络。比如,前面提到了支付机构跨境移动支付业务都属于传统电子货币体系内,但是我们用互联网来提高效率,交易信息的传递方面,我们一天可以有几百万笔甚至更多交易信息的传递。我们通过互联网传递的边际成本趋近于0,在跨境信息传递的时候,传统通讯网络是不可能做到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当然这个是一个结合。前面说到的通讯网络和价值转移,价值转移高效。前面也说到T+0,传统也有一些解决方案,高效实现价值转移,但坦率地讲,支付机构移动支付并没有系统重要性。国内的支付量按照央行统计,总账是四、五千万亿的规模,这是国内。到移动支付也是几百万亿,银行的移动支付也好,支付机构也好,都是三百万亿、五百万亿的量级。跨境支付目前的总量,2022年还没公布的数字是1.1万亿人民币。整个清算项下国际收支是四十万亿到五十万亿之间的规模。所以,虽然大家有所期待,但是目前支付机构移动支付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小的,G20概括的“价格高、到账慢、覆盖面窄”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长期存在。接下来的路线是什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路线是什么?比如现在东南亚搞Akulaku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但主要是针对消费场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BIS有一个项目,搞一个类似互联互通的支付。接下来再来讨论,数字货币和跨境支付的关系可能有几个视角:国内和国际视角、主权信用和商业信用、货币发行和支付网络。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不同,我们担心稳定币影响货币政策主要是在国内的事情,反洗钱则主要是国际跨境领域的事情。国内反洗钱方面我们有办法,不用太担心。主权信用和商业信用涉及到稳定币和CBDC的对比,如果从商业信用来讲,能够从商业信用解决的问题,可以不用主权信用,因为主权信用没有区分度,商业信用有区分度,可以个性化的往前进,可能它解决的激励约束机制更有效,不会有道德风险,或者自由竞争的结果会更有效率。货币发行和支付网络是两个概念,但实践中往往放在一起讨论了,但从实践观察,在国际领域或者跨境领域支付网络更重要;从竞争的角度看,网络更重要,如果主要是网络能够占据主导,那什么货币都可以。当然在主权货币不存在,因为主权货币的货币网络和支付网络是合一的,我没办法把美元的货币网络拿到我的支付网络中来主导,这在实践中都是做不到的,因为每一笔的美元支付结算都要回到美国去。至于CBDC大家到底怎么看?主要国家央行对零售型CBDC的态度是什么?其实很有意思,美元、英镑、日元、欧央行几个主要货币总体上是谨慎的,这和领导风格有关。比如欧央行德拉吉时就很不看好零售型CBDC,但后面的拉加德展现出来的态度就非常积极。目前数字货币处在什么状态?会因为领导人的偏好和认知而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但这也反映了还没有成熟稳定的一致性意见。只要领导人一换我们就可以调,这可以说是不稳定的状态。因为数字货币很大,我目前只是把跨境支付观察到的一些情况做个汇报。这个问题偏技术偏具体,但为什么还列在这里?因为这是一个比较重要,但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的问题,但有的时候可能会误导大家。从目前QRCode标准来说,比如我们有传统银行卡,都是EMV迁移了,是芯片卡。欧美有近场支付,现在的码标准不管是条码还是二维码,都是中国首先用起来的。但大家往前追,说这个专利是日本的,那没什么关系,至少是我们首先用起来的。中国普遍使用的URL标准有优势,这个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是一时改不了的。这个码的标准不需要国家标准,甚至也不需要行业标准。从技术上来说它是一个的解析码,只要我不封闭它,比如支付宝不封闭这个码的使用和受理,处于开放状态,那其他人都可以解析,当然这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所以这个码无须上升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通用的。第二点,这个码不只是用于支付,还可以延伸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等等,包括我们的先买后付,花呗,小微企业的信贷等等都是可以往下延,因为其中有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不仅仅是支付。这是URL码。EMVCo是卡组,原来有一个卡芯片标准,在2000年时国内讨论迁移。后面他们慢慢的说我也要移动支付,一开始卡组织不看好二维码或者条码,要搞近场支付。然而事实上,他们也是在欧美尝试推动了近场支付,但后面发现是行不通的,因为国际卡组织比如VISA、万事达在发展中国家东南亚有很强的实力,认为这块市场不能丢,所以慢慢又实施了二维码或者条码。这个码相当于要兼容现有的卡,所以它只是关注支付需求。这是其与我们现在使用的URL码之间的不同。在国际上我们已经辐射出去,但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其实欧美也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做,只是影响力没有近场支付强。现状是什么?这两套标准都可以支持,可以互相兼容,但是拓展性和业务运营方面还是URL更好。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之前我们会有一些讨论说,是不是哪个码的安全性更好。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两个安全性的都没问题,从技术上来看,或者从业务产品来说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运营,就是谁来用很重要,当然坦率地讲,这种能力是有门槛的。目前支付机构跨境领域想盈利比较难,虽然我们做的都很红火,都充满期待,但单纯跨境业务本身想盈利相对比较难,因为有技术投入的基本门槛要求。非常强的竞争对手一直都在,包括传统的VISA、万事达这种卡组织,包括现钞,我们能不能替代现钞呢,其实也不能,因为现钞有它的优势。技术都是成熟的,但是技术不是谁都能具备的,包括技术能力、技术人员在东南亚是普遍稀缺的,多数国家技术人员都是处于非常稀缺的状态。沙龙第二单元,与会嘉宾围绕南跨境移动支付现状与展望、中国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的产业的竞争力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方昕就海南跨境移动支付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他指出目前海南省跨境移动支付发展态势向好。海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提升自贸港支付服务国际化水平,多场景提升非居民移动支付的体验,拓宽自贸港金融服务的通道;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实现多币种资金并联管理;积极引导银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落实展业规范,大力支持贸易新业态稳定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应关注跨境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不统一、跨境支付业务资质获取不同步、CIPS跨境支付“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跨境移动支付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跨境移动支付安全防线不牢固等问题。实现海南省跨境移动支付健康发展,方昕指出,海南省还需要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境移动支付行业标准,推进跨境支付的互联互通进程,打造“跨境+国内”一体化便捷支付方式,积极参与跨境移动支付服务领域国际合作,提升支付服务主体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CIPS跨境支付主渠道作用,扩大支付服务主体对外开放,提升跨境移动支付便利化水平。随着区块链、金融科技的发展,海南省还需丰富移动支付风险防控措施,加强跨境支付信息安全建设,提升支付效率和品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董昀主要研讨了中国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的产业的竞争力,他表示,近十年,中国的跨境支付在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得到长足发展,但有两个问题需要理清:第一,移动支付的范畴:移动支付的定义是用户使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货币资金的转移方式,包括传统的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移动支付产业链条中的市场主体至少包括五种类型:央行支付系统和银联在内的支付清单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兴科技企业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手机终端厂商和通信运营商。因此,多维度综合起来的系统才是决定竞争力的因素。第二,中国移动支付的竞争力来自何方?一是树梢(供需):市场需求的强烈拉动和供给侧的流程创新、场景创新结合起来,构筑起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的竞争优势,但近期树梢层面优势有所削弱需要重视;二是树干(核心技术研发):我国在这方面有短板,科技自立自强在支付行业依然适用,要通过长期努力尽快补齐缩小短板;三是树根(制度结构):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维护市场环境、优化监管体系,在鼓励创新同安全稳定间寻找平衡,同时尽快加强规则、标准、互联互通和国际治理的话语权上的工作,提升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程华认为,移动支付带来全球零售支付领域的转折期和重塑期,有三点冲击:一是支付服务流程链条更长;二是入口分散程度提升,互联互通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加密货币、稳定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出现带来不确定性。但是在这个重塑过程中,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在国际货币格局变化时,经过多年研究、成就斐然的CIPS系统有望支持人民币进入跨境支付领域;二是银联作为全球最大的卡组织之一,是我国进入跨境支付领域的良好基础;三是移动跨境支付场景更多被我国自己的平台掌握,如果能够在这些平台走通流程、降低费率、提升便捷性,或成为行业标准,带来拓展市场空间的可能性;四是在所有大型经济体中,定位于零售支付功能的数字人民币是走在最前列的,其早于其他国家的试点推广也为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奠定良好基础。总之,中国在很多层面,至少在应用层面,具有很多先发优势,如果可以抓住机会,如在制度建设、减少金融抑制方面建设更好的环境,上述优势或能让中国未来在国际跨境支付中获得话语权或标准权,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