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河南农担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
河南农担围绕“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构建新型“政银担”模式为抓手,以数智农担建设为支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为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有效路径。截至2022年10月底,河南农担与124个县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09个县设立风险补偿金12.65亿元,实现累计担保业务规模对县级风险金平均放大倍数26.74倍。
一、创新背景
“十三五”期间,河南农担立足市场化运作,探索推进“政担”“银担”合作,依托政银担合作分险。从整体效果看,由于政银担合作主要侧重于分险,支持重点与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衔接不够,县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深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未真正形成协同支农合力。2021年3月,河南农担选择泌阳、沈丘、卢氏等12个县试点探索新型“政银担”模式,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应急续贷、支农支小等政策工具,联合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构建了以“模式风控、补位合作、集群作业”为特征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通过引入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形成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多种互补的联动支农机制,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有效破解了农业融资难贵慢烦等问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农业细分产业,聚焦产品服务方案。围绕河南省粮食、小麦和花生良种、肉牛奶牛养殖等重点产业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136个县梳理确定19类、46个农业细分行业并建立项目库,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和合作银行深度融入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产业研究和场景化印证,形成“政银担”三方认可的产品服务方案,实现合作银行、产品方案、服务对象和产业项目的精准匹配和担保贷款资金快速投放。同时,在12个新型“政银担”试点县、40个“两牛”产业培育县等积极争取省财政支农贴息政策,协调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与河南农担优先合作,给予“先贷后借”政策,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目前产业集群业务规模达到79.62亿元,产业链业务已覆盖花生、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15个产业;基于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数据开展供应链业务,已准入56家涉农核心企业、2380家一级经销商供应链金融项目。
(二)模式风控、补位合作、集群作业。与传统“政银担”合作模式相比,新型“政银担”创新之处是:由过去以“银担”合作为中心、立足分散风险、强调项目小额多元、侧重市场化运作方式,转变为以“政担”合作为主导、立足底层风控逻辑和相互补位、突出特色产业、政府+市场共生发展的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模式风控。就是以集群业务为导向,不再将风控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单个项目的尽调和风险审查上,而是以大数据为依托,将重心转到底层风控逻辑梳理、集群业务方案设计和机构合作管理上。二是补位合作。按集群业务模式重塑机构合作关系,重点从以“分险”为核心的传统“政银担”合作,转向以“互信补位、分险担责”为核心的新型“政银担”合作,单个项目的操作靠合作银行补位,政策帮扶和化解信息问题靠地方政府补位。三是集群作业。以服务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心,按重构后的风控逻辑设计集群业务模式,从“单个项目担保作业”转向担保项目“集群作业”,从以人工风险审查为主的小额多元业务全面过渡到以大数据筛查为支撑的多类型集群业务。
(三)信息化大数据赋能支撑。重塑组织架构,从“人力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开放银行端数据接口,通过银行系统对接实现从项目申请、合同签订到二维码缴费、审批放款等全流程自动化、批量化线上办理,单笔放款办理时间平均在3小时以内。与省内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信用数据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实现对担保放款主体进行贷前立体式全息画像和贷中7×24小时动态监控风险预警。通过细分农业行业模型、反欺诈模型、额度测算模型应用,实现担保贷款全实时自动审批。开发建设“新农服务平台”,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线上项目申报、签署合同、扫码缴费、业务办理进度查询等。河南农担自主开发建设的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等17个系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目前已注册成立全资河南智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数科子公司,为新型“政银担”模式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四)服务网络和信用评价保障。围绕河南省农业区域布局,分步构建覆盖全省、贴近主体、运行高效的担保服务网络。目前已完成6个市级分公司设立,在103个县设立办事处,在12个试点县乡镇全部设立农担工作站。自主开发“河南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云平台”,向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县乡金融服务组织开放端口,动态推送有融资需求农业经营主体,并与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和河南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专线接入人行征信、河南公共信用平台等14类398个维度5000余个数据标签的政务、第三方数据等,从基本情况、经营和贷款信息、保险情况等9个方面定性标准和64项定量指标建模,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画像”,进行信用评价和授信,并根据信用和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对其星级评定和预授信额度进行动态调整。目前,已为全省近40万家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融资身份证”,为317个合作机构开通2175个账号,实现从项目申请、合同签订到二维码缴费、审批放款等全流程自动化、批量化、全实时线上办理。
三、主要成效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入选财政部全国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和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典型案例,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批示认可,要求尽快推广新型“政银担”试点经验。河南农担新型“政银担”模式在全国农担体系经验介绍并被国家农担联盟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10月底,河南农担与124个县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09个县设立风险补偿金12.65亿元,实现累计担保业务规模对县级风险金平均放大倍数26.74倍;与中农工建交邮储等8家省级银行、108家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累计实现担保规模658.47亿元,新增担保规模179.47亿元,在保余额215.7亿元。风险管理水平在全国农担体系中持续被评定为最高级“A级”。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