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美元兑人民币如期正在构筑本轮行情的“第二峰”。三大人民币指数先升后降。短期限掉期创新低,长期限掉期下行到2022年11月前低水平附近。汇率期权隐含波动率回落。汇率弹性较2022年下降,但显著高于2021年。
展望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仍处于修复下半场,尚不具备趋势性升值的动力。当前处于“宽货币+稳信用”周期、国内库存压力尚未出清、境内美元流动性尚未明显宽松、持有美元多头获得正carry。但相较于2022年修复上半场时更加流畅的行情,鉴于境内美元流动性拐点已现,待结汇盘有一定的积累,预计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幅度更大,建议结售汇双方都应择机提高套保比例。
一、2023年上半年回顾:“第二峰”符合预期
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加息至5.25%后暂停观望,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大幅波动,美元利率汇率中断了2022年趋势性行情,如期转入箱体震荡,美元指数震荡区间为100.5-106,10年期美债收益率震荡区间为3.2%-4.1%,海外股市企稳回升。加息周期尾端风险事件增加,欧美银行业风险陆续发酵。2023年3月以硅谷银行倒闭为开端,牵动避险情绪攀升,黄金、日元等避险资产走高。
我们在《2023年人民币汇率展望:趋势转升的条件何时具备?》中提出“本轮美元兑人民币趋势上行尚未结束”的观点。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在年初升值后再次修复高估。
2023年1月,刚性结汇盘推动下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到6.70附近,1月末我们在月报《变盘时点与诱因讨论》中给出了人民币变盘的三个可能时点:美联储议息会议、非农数据和美国CPI数据。2023年2月首周非农数据大超预期,人民币开启了修复高估行情。
3月上旬美元兑人民币逼近7关口,硅谷银行事件爆发后美元指数回调、风险偏好回落,美元兑人民币回踩60日均线后在6.88附近盘整。
4月美元兑人民币120日均线和60日均线缺口缩窄,我们在月末发布的月报《结汇窗口出现》中判断美元兑人民币即将上行破位。5月美元兑人民币上行突破7关口,且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同国内经济数据呈现较高一致性。5月下旬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第一次会议提出“必要时对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遏制投机炒作”,预期管理措施加持下,美元兑人民币上行速率放缓。
衍生品方面,人民币掉期随中美利差倒挂加深而向负值继续深入,短期限掉期下行速率更快并创本轮新低,长期限掉期回落到2022年11月前低附近。与此前几轮不同的是,本轮美元兑人民币上行波段,汇率期权隐含波动率显著回落。2023年作为宏观趋势较弱的一年,全球汇市波动率相较2022年(宏观趋势大年)普降,但仍显著高于2021年(上一个宏观趋势小年)。
展望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修复行情的下半场,视下半年基本面和利率走势情况,不排除美元兑人民币挑战前高的可能性。当前“宽货币+稳信用”周期、国内库存压力尚未出清、境内美元流动性尚未明显转松、持有美元多头获得较大正carry的情况下,人民币尚不具备趋势性升值的动力。但相较于2022年修复上半场时更加流畅的行情,鉴于境内美元流动性拐点已现,待结汇盘有一定的积累,预计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幅度更大,建议结售汇双方都应择机提高套保比例。 在《2023年人民币汇率展望:趋势转升的条件何时具备?》中,我们给出了人民币汇率趋势性升值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国内步入紧货币+宽信用周期、库存压力出清完毕,以及境内美元流动性显著宽松,并判断这些条件更可能发生在2023下半年或者2024年。接下来我们对这三个条件进行重新审视。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反转离不开货币政策的转向,即人民币汇率由升转贬的拐点出现在“宽货币+紧信用”周期,由贬转升则出现在“紧货币+宽信用”周期。 2023年社融增速从低位温和反弹,进入“宽货币+宽信用”周期。此前2016年,“宽货币+宽信用”周期是美元兑人民币主升浪,2019年“宽货币+宽信用”周期内出现了第二峰和第三峰。2023年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货币投放引导下市场利率低于政策利率,整体仍处于“宽货币”周期。当前基本面尚不支持货币政策转向,而倘若市场利率较政策利率的下浮缺口进一步扩大,则人民币汇率还将进一步承压。
从利差的角度,一方面,人民币和美元利率互换差目前已经收敛到2022年11月前低水平,与之相比,美元兑人民币上行的速率较缓。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陷入盘整期间,利率波动的方向往往与汇率突破的方向一致。2017年1月到5月、2017年10月到12月人民币利率明显上行,人民币在打破震荡区间后升值;2018年2月到4月、2019年6月到7月、2022年5月到8月人民币利率下行对应人民币向贬值方向突破震荡。较为特殊的是2019年3月到4月人民币利率上行,但人民币在震荡后继续修复高估,其主要驱动是中美关税提高这一非市场化因素。
从历史经验来看,国内库存周期的拐点往往领先于汇率。然而无论从PPI同比,还是利润率的视角,本轮库存出清尚未见底。 我们选取工业增加值、基础账户占比和CPI增速三个指标构建基本面综合指标,结果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该指标已经接近2022年9月的前低水平,与之相比,美元兑人民币上行的速率偏缓。 2023年离岸美元流动性随美联储加息而收紧,3月硅谷银行事件引发风险情绪恶化,跨境资金流出加剧了境内美元利率的上行。 一方面,从境内外汇存款增速来看,我们在《2023年人民币汇率展望:趋势转升的条件何时具备?》中提到外汇存款增速6%-10%是人民币升贬行情切换的“分水岭”。最新2023年4月数据显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增速录得-11.7%,距离6%-10%差距较远。 另一方面,在2023年剩余时间美联储既不加息、也不降息——即政策利率维持5.25%高点的基准预期下,经境内美元利率测算的美元兑人民币“均衡汇率”大约在7.10。然而人民币汇率常常相对境内美元利率超调。历史经验显示人民币行情反转前超调幅度可能达到5%水平,因此下半年不排除美元兑人民币继续上行,挑战甚至突破前高的可能性。更不用说考虑到美国有望从主动去库进入被动去库,经济改善叠加通胀韧性下,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加息至5.5%甚至更高。 同境内美元利率相似,人民币相对美元指数也存在超调的普遍现象。当前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锚低估约2%,接近2022年10月行情阶段性反转时的水平,2020年汇率趋势反转时超调幅度曾达到5%。
目前结售汇行为的季节性规律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仍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岁末年初的大规模结汇,尤其是春节前刚性结汇盘造成人民币汇率在12月平稳、1月升值的规律自2018年后始终适用。二是每年6-8月的年中分红派息季导致购汇需求提升,倘若人民币处于弱势周期中,则6-8月美元兑人民币上行的速率可能加速。 高美元利率环境下,以6个月为周期,企业未结汇盘与未购汇盘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与之不同的是,2015年剪刀差扩大是由汇率预期推动的。剪刀差的扩大意味着即期购汇意愿占据上风,对汇率的影响短空长多。
2023年下半年,在美联储既不加息也不降息的预测下,离岸美元利率将维持在当前高位水平,可能受到美国信贷波动和风险事件的影响。人民币掉期点的边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境内人民币利率,以及跨境资金流动。整体上下半年仍然是掉期点探底的过程。 本轮人民币掉期负值较大,意味着持有人民币多头将承担负carry,carry此处取“掉期点/即期美元兑人民币*100%”。我们将1年期人民币多头carry与美元兑人民币进行对比,一方面,人民币多头carry的拐点往往领先于美元兑人民币拐点,当前人民币多头carry的下行难言见底。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以来1年期人民币多头1%的carry水平是人民币汇率升贬的“分水岭”。人民币多头carry从低于1%的水平显著超过1%的2017年、2020年对应人民币汇率两轮由贬转升,2018年和2022年人民币多头carry从高于1%的水平显著回落到1%以下,对应人民币汇率升转贬。当前人民币多头负carry水平下,尚不具备行情反转的动力。 另一个可以辅助拐点判断的是境内外人民币利差。我们发现当境内外人民币利差(境外-境内)超过1倍标准差时,意味着境外市场人民币做空成本较高,往往触发人民币升值波段。2017年后历次升值波段中唯一未伴随着境内外利差高位的是2019年8月,当时原因是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口头协议这一非市场因素。
策略方面,下半年仍是锁定未来1-2年美元结汇敞口的好时机。点位方面,我们提示2023年宏观形势变化快,事件驱动型的行情切换难以提前预测,捕捉行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难度较大,建议结合成本价位分批次锁定敞口。衍生品方面,当前掉期负值较大、期权隐含波动率较低的情况下,建议考虑买入看跌期权锁定敞口。也可以搭配卖出看涨期权补贴价格。2022年面世的美式期权和亚式期权有助于丰富期权组合方案。 长期限美元购汇方向可选择继续观望等待。短期限的美元购汇敞口可趁人民币反弹波段进行部分锁定。另外欧元和日元购汇敞口建议在下半年锁定。衍生品方面,期权较远期购汇的风险准备金减半,因此买入看涨期权是较好的选择。 此外,建议把握人民币低成本融资优势。融入人民币后可使用货币掉期(CCS)兑换成外币使用。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