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 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準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保持增長,但淨息差持續收窄,利潤增速有所下降。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面臨資本約束,化解風險也要消耗資本,我國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明確的監管標準。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範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淨息差水準,這樣也有利於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淨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337萬億元,近5年年均增速約10.4%。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信貸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貸款利率下降較多,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淨利潤為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上年同期低6.1個百分點;淨息差為1.74%,資產利潤率為0.81%,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08個百分點,單位資產盈利能力降低,利潤增長主要依靠資產規模擴大來“以量補價”。從國際看,2010年以來,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銀行業淨息差總體也呈下降趨勢。2022年美國銀行業淨息差階段性回升,主要受美聯儲大幅加息影響;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公佈的商業銀行2023年第一季度淨息差為3.31%,接近我國的兩倍,同比上升0.77個百分點。 圖:中美商業銀行淨息差走勢 我國商業銀行淨利潤主要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並通過資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作用於實體經濟。相對而言,國內銀行資本補充管道少、難點多、進展慢,存在較大資本缺口。例如,由於目前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市淨率(P/B)為0.58,通過發行普通股等外部管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在拓展外源資本補充管道的同時,保持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尤為重要,而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是內源補充資本的重要方式,有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的能力,維護境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信心。2018年至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的累計淨利潤中,約2/3用於留存補充自身核心一級資本,確保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滿足國際監管要求,並通過信貸投放等管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其餘部分主要用於向股東分紅等。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迴圈。考慮到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衝。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著經濟週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 金融支持宏觀經濟回升向好 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准有力,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推動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6月末,M2、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3%、9.0%和11.3%。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升至6.3%。 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可持續性明顯提升。上半年,金融數據總體較好,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宏觀經濟的傳導效果逐步顯現。總量上,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和融資總量合理增長。3月份降准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過5000億元。目前M2、社會融資規模、貸款增速保持在10%左右的相對高位,高於上半年約5%的名義GDP增速,為經濟持續整體好轉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價格上,穩步有效激發市場需求。持續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有效支持挖掘經濟需求潛力。6月份引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中標利率下降0.1個百分點。6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95%、4.11%和4.68%,均處於歷史低位,比上年同期分別低21個、51個和51個基點,實現了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的讓利。8月再次引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分別下降0.1個和0.15個百分點,適時加大逆週期調節,支持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結構上,支持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不斷加大對小微民營、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培育經濟內生增長動能。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繼續並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6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分別同比增長40.3%、38.4%、26.1%和20.4%,顯著高於全部貸款增速。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回升,6月末餘額同比增速為5.3%,較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 圖: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和全部貸款同比增速 宏觀經濟有望延續好轉態勢,未來與金融數據將更加匹配。當前金融數據總體領先經濟數據,主要是宏觀政策和金融靠前發力、實體經濟恢復時滯導致的階段性現象。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疫後消費和經濟恢復都需要時間。國際上,美歐疫情防控剛放開的2021年,M2增速也普遍高於其名義GDP增速。我國疫情平穩轉段剛半年左右,居民消費傾向和疫情前相比還有差距,民間投資意願有待提升,這些挑戰都是復蘇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當前形勢看,疫情後經濟恢復步入了正常軌道。經濟迴圈和居民收入等已出現積極好轉,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持續高於全部投資,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次、收入同比分別增長超6成和9成,民營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全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有望實現,在主要經濟體中仍處於較高水準,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的缺口將逐步彌合。從長遠趨勢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將增長到8億以上,市場規模優勢龐大。科技創新動力不斷增強,綠色轉型穩步推進,消費市場逐步回暖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正不斷積蓄,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要有耐心、有信心。 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精准有力,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穩固好實體經濟恢復向好勢頭,加強逆週期調節和政策儲備,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結構性貨幣政策持續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些年,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在決定結構性工具創設、延續或退出時,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如小微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人民銀行為此創設多項結構性工具,既有再貸款、再貼現等長期性工具,又有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階段性工具。二是金融機構提升對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能力。如金融機構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仍面臨較高的“綠色溢價”和“風險溢價”,人民銀行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予以撬動引導。由於這兩方面因素可能隨著經濟發展、政策引導而發生變化,多數結構性工具都是階段性工具。今年以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努力把握好“進”、“退”兩方面的平衡,在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進”的方面主要是服務好高質量發展。結構性工具的總量維持在合理水準。截至2023年6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額6.9萬億元,約占央行總資產的16%,與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等相似金融體系基本處於同一水準。結構性工具優先用於最需銀行資金支持的領域,當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持續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是經濟活力的體現,需要持續穩固對小微等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350億元;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至2024年末,並適度調整了激勵資金比例。二是繼續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發展。綠色和科創是經濟增長動能的著力點,需要有效加大融資支持力度。今年以來,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並將部分外資銀行、地方法人銀行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範圍,擴大政策惠及面。同時,按照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發揮再貸款等工具的激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持續支持科技創新企業。三是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精准施策,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助力穩定消費、投資和宏觀經濟大盤。延續實施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至2024年5月末,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為保交樓專案提供融資支持。穩步推動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畫等在試點城市落地,支持金融機構為住房租賃市場提供多元化、全週期的金融服務。 “退”的方面穩妥有序。結構性工具到期時,人民銀行將對其進行評估。有的工具實現了預期目標,就會按期退出。例如2020年初增加的用於支持抗疫保供和復工複產的3000億元、5000億元再貸款額度,已於2020年6月末到期退出。有的工具到期後通過存量資金適當展期使用實現“緩退坡”。對於2022年設立的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工具,今年以來面臨陸續到期情況,這些工具退出後,存量資金可展期,最長可使用3到5年,最大限度實現“緩退坡”。對於仍有必要支持或需要持續支持的領域,如普惠金融、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人民銀行將延續實施相關工具。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結構性工具進一步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根據經濟金融形勢需要調整優化,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必要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創設新的工具,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 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保持穩定,中間價累計升值0.6%。進入5月,內外因素交織加大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一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反復,年初本已減弱的美聯儲加息預期再度抬頭,對美元走高形成支撐。二是美國債務上限、地緣政治風險等推升市場避險情緒,助推美元上漲。三是國內季節性購匯需求擴大外匯供求缺口。6月至8月是港股分紅季,上市公司大部分分紅資金需購匯解決。疫情後跨境旅遊、海外留學購匯需求也明顯增加。5月17日離岸、在岸人民幣匯率先後貶破7元。 人民銀行、外匯局高度重視外匯形勢變化,通過加強預期管理、調節外匯市場供求、上調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等方式,積極穩妥應對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總的看,當前人民幣匯率沒有偏離基本面,外匯市場運行總體有序。6月銀行結售匯順差82億美元,大幅高於前幾個月月均規模;上半年衡量結匯意願的結匯率為67.5%,較2022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市場交易行為理性。7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走升,7月31日收盤價報7.1465元,較6月末升值1.6%。8月以來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又有貶值。但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仍有上漲,8月11日報97.47,較近期低點上漲近2%。 人民幣匯率反映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比價關係,受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短期不確定性大,也測不准,但長期根本上取決於經濟基本面。當前,無論從外部因素看,還是內部因素看,人民幣匯率都不會單邊走貶,而是會保持雙向波動。從外部看,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美元大幅走升的動能有限。從內部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經濟迴圈暢通,我國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將支撐人民幣匯率。我國經常專案順差占GDP比重保持在2%左右的適度水準,跨境資本流動自主平衡。外匯儲備餘額穩定在3萬億美元上方,7月末環比還有所增加,穩居世界第一。 過去幾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次破7,又三次回到了7以內。在應對多輪外部衝擊的過程中,人民銀行、外匯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外匯局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基本穩定為目標,發揮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優勢,綜合施策、穩定預期,用好各項調控儲備工具,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對市場順週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202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 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準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保持增長,但淨息差持續收窄,利潤增速有所下降。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面臨資本約束,化解風險也要消耗資本,我國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明確的監管標準。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範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淨息差水準,這樣也有利於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淨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337萬億元,近5年年均增速約10.4%。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信貸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貸款利率下降較多,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淨利潤為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上年同期低6.1個百分點;淨息差為1.74%,資產利潤率為0.81%,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08個百分點,單位資產盈利能力降低,利潤增長主要依靠資產規模擴大來“以量補價”。從國際看,2010年以來,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銀行業淨息差總體也呈下降趨勢。2022年美國銀行業淨息差階段性回升,主要受美聯儲大幅加息影響;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公佈的商業銀行2023年第一季度淨息差為3.31%,接近我國的兩倍,同比上升0.77個百分點。 圖:中美商業銀行淨息差走勢 我國商業銀行淨利潤主要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並通過資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作用於實體經濟。相對而言,國內銀行資本補充管道少、難點多、進展慢,存在較大資本缺口。例如,由於目前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市淨率(P/B)為0.58,通過發行普通股等外部管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在拓展外源資本補充管道的同時,保持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尤為重要,而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是內源補充資本的重要方式,有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的能力,維護境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信心。2018年至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的累計淨利潤中,約2/3用於留存補充自身核心一級資本,確保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滿足國際監管要求,並通過信貸投放等管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其餘部分主要用於向股東分紅等。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迴圈。考慮到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衝。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著經濟週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 金融支持宏觀經濟回升向好 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准有力,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推動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6月末,M2、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3%、9.0%和11.3%。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升至6.3%。 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可持續性明顯提升。上半年,金融數據總體較好,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對宏觀經濟的傳導效果逐步顯現。總量上,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和融資總量合理增長。3月份降准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過5000億元。目前M2、社會融資規模、貸款增速保持在10%左右的相對高位,高於上半年約5%的名義GDP增速,為經濟持續整體好轉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價格上,穩步有效激發市場需求。持續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有效支持挖掘經濟需求潛力。6月份引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中標利率下降0.1個百分點。6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95%、4.11%和4.68%,均處於歷史低位,比上年同期分別低21個、51個和51個基點,實現了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的讓利。8月再次引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分別下降0.1個和0.15個百分點,適時加大逆週期調節,支持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結構上,支持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不斷加大對小微民營、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培育經濟內生增長動能。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繼續並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6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分別同比增長40.3%、38.4%、26.1%和20.4%,顯著高於全部貸款增速。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回升,6月末餘額同比增速為5.3%,較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 圖: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和全部貸款同比增速 宏觀經濟有望延續好轉態勢,未來與金融數據將更加匹配。當前金融數據總體領先經濟數據,主要是宏觀政策和金融靠前發力、實體經濟恢復時滯導致的階段性現象。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疫後消費和經濟恢復都需要時間。國際上,美歐疫情防控剛放開的2021年,M2增速也普遍高於其名義GDP增速。我國疫情平穩轉段剛半年左右,居民消費傾向和疫情前相比還有差距,民間投資意願有待提升,這些挑戰都是復蘇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當前形勢看,疫情後經濟恢復步入了正常軌道。經濟迴圈和居民收入等已出現積極好轉,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持續高於全部投資,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次、收入同比分別增長超6成和9成,民營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全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有望實現,在主要經濟體中仍處於較高水準,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的缺口將逐步彌合。從長遠趨勢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將增長到8億以上,市場規模優勢龐大。科技創新動力不斷增強,綠色轉型穩步推進,消費市場逐步回暖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正不斷積蓄,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要有耐心、有信心。 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精准有力,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握節奏和力度,穩固好實體經濟恢復向好勢頭,加強逆週期調節和政策儲備,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結構性貨幣政策持續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些年,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在決定結構性工具創設、延續或退出時,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如小微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人民銀行為此創設多項結構性工具,既有再貸款、再貼現等長期性工具,又有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階段性工具。二是金融機構提升對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能力。如金融機構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仍面臨較高的“綠色溢價”和“風險溢價”,人民銀行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予以撬動引導。由於這兩方面因素可能隨著經濟發展、政策引導而發生變化,多數結構性工具都是階段性工具。今年以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努力把握好“進”、“退”兩方面的平衡,在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進”的方面主要是服務好高質量發展。結構性工具的總量維持在合理水準。截至2023年6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額6.9萬億元,約占央行總資產的16%,與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等相似金融體系基本處於同一水準。結構性工具優先用於最需銀行資金支持的領域,當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持續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是經濟活力的體現,需要持續穩固對小微等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350億元;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至2024年末,並適度調整了激勵資金比例。二是繼續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發展。綠色和科創是經濟增長動能的著力點,需要有效加大融資支持力度。今年以來,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並將部分外資銀行、地方法人銀行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範圍,擴大政策惠及面。同時,按照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發揮再貸款等工具的激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持續支持科技創新企業。三是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精准施策,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助力穩定消費、投資和宏觀經濟大盤。延續實施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至2024年5月末,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為保交樓專案提供融資支持。穩步推動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畫等在試點城市落地,支持金融機構為住房租賃市場提供多元化、全週期的金融服務。 “退”的方面穩妥有序。結構性工具到期時,人民銀行將對其進行評估。有的工具實現了預期目標,就會按期退出。例如2020年初增加的用於支持抗疫保供和復工複產的3000億元、5000億元再貸款額度,已於2020年6月末到期退出。有的工具到期後通過存量資金適當展期使用實現“緩退坡”。對於2022年設立的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工具,今年以來面臨陸續到期情況,這些工具退出後,存量資金可展期,最長可使用3到5年,最大限度實現“緩退坡”。對於仍有必要支持或需要持續支持的領域,如普惠金融、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人民銀行將延續實施相關工具。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結構性工具進一步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根據經濟金融形勢需要調整優化,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必要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創設新的工具,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 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保持穩定,中間價累計升值0.6%。進入5月,內外因素交織加大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一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反復,年初本已減弱的美聯儲加息預期再度抬頭,對美元走高形成支撐。二是美國債務上限、地緣政治風險等推升市場避險情緒,助推美元上漲。三是國內季節性購匯需求擴大外匯供求缺口。6月至8月是港股分紅季,上市公司大部分分紅資金需購匯解決。疫情後跨境旅遊、海外留學購匯需求也明顯增加。5月17日離岸、在岸人民幣匯率先後貶破7元。 人民銀行、外匯局高度重視外匯形勢變化,通過加強預期管理、調節外匯市場供求、上調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等方式,積極穩妥應對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總的看,當前人民幣匯率沒有偏離基本面,外匯市場運行總體有序。6月銀行結售匯順差82億美元,大幅高於前幾個月月均規模;上半年衡量結匯意願的結匯率為67.5%,較2022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市場交易行為理性。7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走升,7月31日收盤價報7.1465元,較6月末升值1.6%。8月以來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又有貶值。但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仍有上漲,8月11日報97.47,較近期低點上漲近2%。 人民幣匯率反映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比價關係,受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短期不確定性大,也測不准,但長期根本上取決於經濟基本面。當前,無論從外部因素看,還是內部因素看,人民幣匯率都不會單邊走貶,而是會保持雙向波動。從外部看,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美元大幅走升的動能有限。從內部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經濟迴圈暢通,我國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將支撐人民幣匯率。我國經常專案順差占GDP比重保持在2%左右的適度水準,跨境資本流動自主平衡。外匯儲備餘額穩定在3萬億美元上方,7月末環比還有所增加,穩居世界第一。 過去幾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次破7,又三次回到了7以內。在應對多輪外部衝擊的過程中,人民銀行、外匯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外匯局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基本穩定為目標,發揮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優勢,綜合施策、穩定預期,用好各項調控儲備工具,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對市場順週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跨境融資 人民幣匯率 一級資本 信貸結構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