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企业跨境融资 充分发挥外债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支持企业跨境融资 充分发挥外债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近日,外汇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外债总体稳步增长,外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同时,我国外债结构优化,债务主体偿付能力增强,外债风险可控,安全性和稳健性较强。展望未来,我国外债有望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国家外汇局将持续提升外债使用的便利性和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外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外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稳步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全口径外债从2014年的1.78万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2.75万亿美元,年均增幅6.4%,总体上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7%)和外贸年均增速(6.8%)相匹配。受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影响,2022年我国外债出现小幅下降,2023年以来走势趋稳,截至6月末,全口径外债余额为2.43万亿美元,与2022年末水平基本相当。2017年以来,我国外债余额与GDP的比值稳定在14%-16%的水平,外债规模保持合理稳定,并且与经济发展总体相适应,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债管理改革不断优化完善,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外汇局不断探索和深化外债管理改革,基本建立了以“统一管理、自主举债、意愿结汇、负面清单”为主要特点的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外债额度管理方面,由事前审批向宏观审慎调节转变,企业结合自身资产负债情况,在调节系数下自主借用外债,提升融资空间。外债资金管理方面,全面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提升企业外债使用便利度,降低汇兑风险。外债登记管理方面,探索一次性登记、登记交由银行办理等试点,取消外债开户数量限制,降低融资成本。此外,试点并推广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借用外债,不受净资产规模较小的限制,支持科技创新。
我国外债结构优化,偿债风险总体可控
人民币外债占比上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近年来我国外债币种结构持续优化,人民币外债占比稳步上升,由2018年的33%上升至2023年6月末的44%。人民币外债还本付息不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响,有效降低我国外债的汇率风险。
外债期限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6月末,我国中长期外债占比为44%,较2018年末提升9个多百分点。短期外债占比稳步下降,并且短期外债中36%为贸易信贷等借款,由延期付款、预收货款等构成,具有外贸实需支撑背景。总体看,我国外债期限错配风险及债务偿付的流动性风险较低。
外债工具结构变动温和,上半年主动型外债有所上升。从外债的形成看,主要有主动型外债和被动型外债。其中,主动型外债一般指境内机构境外发债、境外借款等以融资为目的的外债,近年来我国主动型外债变动更加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加杠杆和去杠杆。2022年主动型外债余额小幅下降5%,2023年上半年止跌回升,小幅增长1%,显示企业开始积极主动举借外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非居民存放在境内银行的存款是比较典型的被动型外债,2023年以来被动型外债余额更加稳定,体现了人民币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其中,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情况逐月好转,5月以来连续呈现净买入;上半年非居民存放在境内银行部门的存款余额也总体回升,扭转了2022年的下降局面。
我国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匹配与协同性增强。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企业、银行等主体的外债规模为2万亿美元,对应主体的对外资产(主要是债券资产和存贷款等资产)为2.5万亿美元,超过对外负债0.5万亿美元。总体看,我国对外负债与对外资产相匹配相协同,具有较强对外偿付能力。同时,随着我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国内主体国际竞争力增强,自主匹配资产负债的能力有效提升,有条件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实现资产负债的再配置。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外贸外资潜力持续释放,企业跨境融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以及金融市场开放提质增效,外资仍会稳步配置人民币债券和持有人民币存款,相关外债有望延续稳定发展态势。下一步,国家外汇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部署,在推进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的基础上,将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惠及主体扩大至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支持企业融资需求,同时完善全口径外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