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三周年丨近50项全国突破性政策落地 “两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三年前的金秋,北京正式启动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掀开了首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三年来,北京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两区”的宏伟蓝图逐渐变成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图景。
10余个专项改革方案推出近500条措施
40项创新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
近50项全国突破性政策落地
……
市“两区”办披露的最新成绩单显示
目前
国务院批复“两区”建设的251项任务
已实施98%
构建起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
制度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开展新药临床前研究。
“如今,研发所用进口物品可顺利通关,加速了新药上市的进程。”昭衍新药业务保障部项目管理主管何亮颖介绍,随着中国新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公司承接有国际注册需求的项目越来越多,但研发所用物品的进口问题,一度给企业带来不少困扰。
“白名单”制度的出台成为破题关键。去年6月,《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发布,明确了纳入“白名单”的物品,企业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在北京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昭衍研发所用物品,恰好在“白名单”之列。
这只是生物医药产业制度创新的缩影。近3年来,北京共有13个创新药、59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占到全国近30%,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领域,北京依法有序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获批全国首个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案例,通过首家企业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目前,数字经济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比重已超过6成。
模式创新深耕自贸“试验田”
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首都国际机场越来越繁忙。位于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中航材保税库内存放着各类航材部件,不仅能为落地北京的航班提供服务,还能将保税状态下的航材流转到外地,提高利用率。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陈飞坦言,随着中国民航机队体量不断扩大,飞机维修需要大量航材储备,但在以往,各地保税库的航材均是属地管理,航材一出库就要征税,保税航材在国内调配和流动多有不便。“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联合北京海关在全国首创以保税物流供应链为单元的保税监管模式改革创新试点,不仅实现了动动手指就能办理的电子化通关,更通过高精度监控等手段,实现了在不同口岸统筹调配和实时调拨航材,探索出航材共享新路径。
“目前北京、昆明、上海、成都、西安、广州6个口岸已实现保税航材顺利流转运营,保税航材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陈飞说。
此外,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今年进一步扩至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今年1至7月,天竺综保区外贸规模位居全国空港型综保区首位。大兴机场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实现高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较去年同期增长13.8倍。
伴随政策突破,一项项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从自贸试验区发端,走向全市乃至全国。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由老厂房改造而来的政务大厅充满科技感,这里不仅可以为城市副中心及整个北京东部地区提供综合性政务服务,还能跨省通办天津、河北两地事项。
今年4月18日起,河北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北京的政务服务事项,方元科技公司成为京冀“自贸通办”首位尝鲜者。该公司计划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公司负责人在雄安政务中心远程视频连线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只用了半小时,就办理完成相关注册手续。
在开放协同探索中,三地政务服务互联互通,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已联合推出179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事项。此外,三地还打造了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实现三地征信信息充分共享和有效使用。以“两区”建设为契机,京津冀携手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正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据统计,三年来,北京“两区”入库项目达到近1.9万个,其中,已落地出库项目1.2万余个,涉及投资额近2.3万亿元。2020年以来,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达559亿美元,占全国的近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超九成,开放型经济特征更加显著。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