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研究院發佈報告:建議制定華僑金融全球區域性戰略規劃
11月9日,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街之聲——金融街發佈”活動中,北京金融街研究院重磅發佈《華僑金融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分析了華僑金融發展理論邏輯,全面梳理華僑金融發展歷史脈絡,總結新時代華僑金融服務需求基本特徵,以廈門國際銀行為案例,探討華僑金融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並最終提出對策建議。這是國內外首次對華僑金融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
全球華商企業總資產規模相當於同期中國GDP總量的35%
據2023年4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新時代僑務工作情況的報告》,我國海外僑胞總數逾6000萬,分佈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華商群體和華商經濟。據估算,截至2019年,全球華商企業總資產規模約為5萬億美元,相當於同期中國GDP總量的35%,全球GDP總量的近6%。
《報告》分析指出,隨著華僑經濟的發展,華僑金融服務需求產生了新變化:一是華僑經濟連接中國與世界,對與其投融資配套的境內外、本外幣一體化銀行服務需求快速增加。二是在跨境貿易快速發展背景下對跨境金融創新的需求顯著增加。三是在“數據驅動式金融”背景下對數字安全及合規監管的要求顯著提高。四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快速上升背景下對穩定資產的需求顯著增加。
廈門國際銀行華僑金融業務規模突破“千億”大關
面對華僑金融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報告》結合相關客戶分佈及金融需求,闡述了廈門國際銀行服務華僑的特色化業務實踐。廈門國際銀行是我國第一家僑資背景的中外合資銀行,是研究華僑金融發展的最佳案例。
廈門國際銀行成立於1985年,成立時的外方股東為東南亞愛國華僑李文光先生,其附屬機構澳門國際銀行也是由李文光先生於1974年在澳門創辦,另一家附屬機構集友銀行由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於1943年倡辦,擁有80年的差異化發展歷史及眾多的東南亞華僑小股東。
廈門國際銀行深具華僑基因,致力於打造“華僑金融優選銀行”。截至2022年末,廈門國際銀行國際化業務占比已超三分之一,不僅是首家在港澳擁有全功能附屬商業銀行的城商行,也是國際化業務占比最高的中小銀行。
廈門國際銀行在其第五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發揮福建僑鄉優勢,打好‘僑牌’”,將勇當華僑金融服務主力軍作為未來重點戰略方向之一;視華僑華人客群為重要客戶群體,制定華僑金融總體發展指引;率先發佈銀行業華僑金融服務標準。
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推進頂層設計,在總分行及附屬機構成立華僑金融部門,推動分支機構設立華僑支行或華僑金融特色專營團隊,專門負責華僑金融業務的行銷管理和發展推動。截至2023年10月末,廈門國際銀行華僑金融業務規模突破“千億”大關,為超7萬僑胞僑企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宏微觀層面聚焦華僑金融發展對策
華僑金融的穩步發展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保駕護航。《報告》顯示,自1985年頒佈改革開放後首部關於華僑投資的規定《國務院關於華僑投資優惠的暫行規定》後,相繼出臺一系列鼓勵華僑投資的相關規定,以更好保障華僑投資權益。然而,保障華僑投資權益的配套政策已不能滿足當前華僑金融多樣化發展需求,應對國際金融環境的時時變化,華僑金融發展面臨更多挑戰。
在宏觀層面,《報告》建議給予華僑金融差異化的政策支持和監管定位,打造特色鮮明、標準統一的華僑金融服務範本,政府牽頭制定華僑金融全球區域性戰略規劃,政企協同對接服務華人華僑金融服務需求,鼓勵廈門國際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在海外僑胞和華商資本密集區域進一步擴展國際化經營、開展國際合作,提升國家金融競爭力,促進中國與僑胞住在國共同發展繁榮。
在微觀層面,《報告》建議以廈門國際銀行為樣本,提出打造華僑金融優選銀行的實施方案,包括全球發展戰略、組織保障機制、特色業務模式、風險防控體系、社會責任建設等內容。(北京青年報記者程婕)
2023金融街論壇十大成果
成果一:關於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成果二:金融數位化能力成熟度指引
成果三:人工智慧演算法金融應用資訊披露指南
成果四:關於加強證券期貨業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成果五:共商共用全球化發展機遇北京倡議
成果六:金融科技倫理自律公約
成果七:銀行電子憑證互聯互通平臺
成果八:中國數字金融獨角獸榜單2023
成果九:中國金融新發展指數(2023)
成果十:華僑金融發展研究
請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