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會議 氣候融資的未來之路
2024年5月27日-28日,“佈雷頓森林體系:過去80年與未來展望”國際會議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盛大召開。28日上午,會議六“氣候融資的未來之路”舉辦。
圖為圓桌討論現場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巴基斯坦中央銀行原行長沙姆沙德·阿赫塔爾、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雋、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艾瑞克·柏格洛夫參與此次論壇並先後發言。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主持本場會議。
圖為沙姆沙德·阿赫塔爾
沙姆沙德·阿赫塔爾表示,根據氣候專家委員會的科學證據,到本世紀末需要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1.5℃,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加大投資來推進去碳、達成零碳的排放,包含企業的融資體系和其他非官方的融資。
具體來說,沙姆沙德·阿赫塔爾指出,根據預測氣候融資的需求是萬億級別,目前有153個發展中國家,在2030年之前需要在氣候變化上投資6萬億美元。2050年之前全世界能不能達成氣候融資,關鍵要看亞洲能不能有成功的轉型,因為亞洲綠色的排放占50%,由於人口眾多所以亞洲能源的需求很大,在2050年前能源的需求要增加2.5倍以上。她特別提及,目前亞洲在這方面的資金不足,如果亞洲的經濟增長沒有很好的氣候保護,會拖垮全球的綠色轉型。
沙姆沙德·阿赫塔爾建議,每個國家稅務要做數位化,財政系統要做更多的數位化,這些會推動獲得更多國內的資金。
圖為朱雋
朱雋從市場的角度為氣候投資建言。她提出氣候投資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自上而下”模式,由政府主導,一方面通過產業補貼、碳稅、貨幣和金融政策等引導資金流入氣候投融資領域,另一方面通過制定資訊披露標準等提高企業違反氣候投資原則的成本。中國和歐盟採取了這種模式。第二種是“自下而上”模式,由市場主導,政府政策引導較少。疫情前美國主要採取此模式,但在2022年,美國政府出臺通脹削減法案(IRA),意味著一定程度上向“自上而下”模式的傾斜。朱雋表示,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應結合使用。政府負責制定投資分類標準和資訊披露要求,市場機構要主動作為,利用多種資源推動氣候投融資。
朱雋還指出,在市場實踐中,氣候投資面臨的挑戰包括平衡激進轉型與能源安全、應對短期收益不顯著和技術創新不成熟等。政府部門應當有所作為,創造有利於市場化資金進入的投資環境。
圖為張希良
張希良展示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他提到如果不採取碳減排行動,到21世紀末的時候,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中國的GDP下降多達8%。張希良通過數據模擬預測,如果中國要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所需要的能源投資,2025-2060年期間需要250萬億人民幣的投資,包括供應端和需求端的投資。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如何實現?對此,張希良建議,碳定價是一個主要的促進氣候融資的機制。他提議一種新的氣候融資方法,就是把《巴黎協議》的6.2條款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中國已啟動自願減排市場,所以有可能把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綠色專案所產生的“碳信用”轉移回中國。
圖為艾瑞克·柏格洛夫
艾瑞克·柏格洛夫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闡述了氣候融資的看法,他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能力比較欠缺的國家,在調動國內資源的時候有很多挑戰。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如何用產業政策、金融市場來提升國家的能力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艾瑞克·柏格洛夫表示,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場參與者之一,現在做的每一筆業務都會評估它是否是符合《巴黎協定》的要求,今年六月亞投行董事會會決定未來是否提供基於政策的綠色融資。
圖為圓桌討論主持人鞠建東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是清華大學於2014年發起的系列論壇活動,旨在關注全球金融發展的新思想、新趨勢、新實踐、新動力,為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建言獻策。經過10年的建設,論壇已成功舉辦9屆,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力並享有較高國際聲譽的學術交流平臺。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