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区域人民币使用现状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
编者按
欧盟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其涵盖内容之广、开放内容之深,是中欧双方合作共赢的结果,而投资额的提升必然考虑资产计价、贸易结算、融资等问题,使用人民币或欧元结算而不是用美元中间计价无疑是更安全、更便利的选择,因此协定带来的双方贸易的增长将扩大双边本币应用场景,有可能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而符合中欧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又会如何在欧盟区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呢?本文根据欧盟区域人民币使用情况、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路径分析该协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影响,从货币视角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中欧的积极影响提供参考。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课题组
01
欧盟区域内人民币使用情况
(一)部分欧盟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欧盟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早在2017年,欧洲央行就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也是发达经济体第一次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其后,部分欧盟国家也相继表示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截至目前,欧洲央行与德国、法国、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斯洛伐克、捷克等欧盟成员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是欧盟及其成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持和承认,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外汇交易方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欧元、丹麦克朗、瑞典克朗、匈牙利福林实现了直接挂牌交易,2021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上述四个币种的交易量分别达17629.67亿元、66.08亿元、46.92亿元、11.92亿元。
(二)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积极创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布局人民币清算银行,已取得积极成效。目前,CIPS已覆盖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拉脱维亚、葡萄牙、丹麦、捷克、匈牙利等大多数欧盟成员,为人民币在欧跨境支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欧盟主要成员支持人民币离岸交易和清算网络构建。境外人民币清算业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在境外具备清算资格的国家和地区,由中资银行向参与行提供人民币交易业务的清算服务。一般而言,境外央行或监管机构只有与中国央行签订清算合作备忘录,才能获得人民币清算资格。目前,中资银行已陆续在德国、法国、卢森堡、匈牙利获得了人民币清算业务资格。截至2021年,中国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27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其中欧洲占7家,欧盟占5家。2015年11月,中欧国际交易所开业,它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共同建立,是中国境外首个专注于提供中国及人民币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通过连接中德两个市场,带动人民币全天候交易。中欧国际交易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随着法兰克福、卢森堡、巴黎等在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在欧人民币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三)中国与欧盟国家双边货币合作稳步推进
在资本账户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外国进口商使用人民币与中国出口商进行贸易结算将受到一定限制,对此,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以为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外国进口商提供资金来源,有效增强人民币货币锚效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协议规定,外国央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汇率水平,以本币为抵押向中国人民银行借入人民币,并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通过当地金融机构向进出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从而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吸引力。这不仅可以为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而且有助于降低协议签约双方在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时间早、金额大。2013年9月,中国与匈牙利两国央行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签署了35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此后协议每3年续签,货币互换规模相对稳定且有扩大趋势。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3500亿元的货币互换规模仅低于其分别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韩国央行续签的4000亿元和3600亿元,在货币互换总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
(一)带动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有望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
中欧CAI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其涵盖内容之广、开放内容之深,是中欧双方合作共赢的结果。一方面,它为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中欧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成果,协定的实施将加强中欧在全球贸易治理领域的合作。因此,中欧CAI能有效带动中欧双方利益融合,拓展合作深度,从而促进中欧双方经贸合作,带动双向投资额增长。投资额的提升必然考虑资产计价、贸易结算、融资等问题,使用人民币或欧元结算而不是用美元中间计价无疑是更安全、更便利的选择,因此协定带来的双方贸易的增长将扩大双边本币应用场景,有可能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1.为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带动中欧贸易增长。
中国与欧盟是彼此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22年中欧双边贸易延续增长势头,中欧贸易总额平稳增长;中国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商品来源地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商品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中欧CAI所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双边投资协定。在该协定中,我国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做出开放承诺,首次明确国有企业行为义务和补贴透明规则,首次纳入可持续发展章节。中欧CAI将是欧盟签署的第一个对外纯投资协定,它不附加在任何贸易协定之中。对于重视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欧盟来说,该协定的签订无疑可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2.加强中欧在全球贸易治理领域的合作,稳定全球经贸发展大局。
在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遭受冲击、全球经贸合作发展受阻的背景下,协定的签订与实施将表明中欧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与信心,也表明中欧将在诸多投资规则方面达成共识。这有助于推动中欧在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稳定运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
同时,该协定中的诸多内容也是高标准自贸协定内容,协定的实施将会为未来中国与欧盟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奠定基石。中国通过RCEP以及中欧CAI,与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经济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动多边经贸合作,这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经贸发展格局。面对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化环境,特别是逆全球化、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思潮,中欧CAI将极大地提振国际经贸合作信心,为世界经济带来强劲的驱动力。
(二)拉动中欧双边直接投资增长,可能扩大人民币使用
其一,双方在开放的同时保留了必要的监督权,既注重促进投资合作,又强调可持续发展;其二,协定所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是促进双方投资自由化的高水平谈判成果;其三,中欧均做出了高水平市场准入承诺,致力于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中欧CAI有助于降低投资成本,拓展投资开放领域,填补现有协定空缺,从而大大拉动中欧双边直接投资增长,培育人民币真实需求,扩大人民币在中欧投资中的使用。
1.促进双边投资增长,降低投资成本
自2007年以来,中欧双边直接投资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中欧双边直接投资规模显著增长。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由2007年的10.4亿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78.6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欧盟成为中国外商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地。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也由2007年的39.5亿美元增长29.3%,达到2021年的51亿美元。截至2021年末,中国共在欧盟国家 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2700家,覆盖欧盟27个成员,雇用外方员工近万人。2021年欧盟在华新设企业2078家,同比增长22.6%,中欧双边投资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
2021年中国与欧盟27国合计GDP达到34.9万亿美元,全球占比36.2%。相较于这样的经济体量,中欧双边投资仍存在较多不足,有较大发展空间。一方面,中欧双边投资总额增长快,但波动性较强,尤其从2019年疫情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中欧双边投资占比不高。在此基础上,中欧CAI将使双方拥有一个平衡、高水平且合作共赢的投资合作框架。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以及公平竞争规则方面的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双边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减少双边投资壁垒,降低投资成本,使中欧企业在对方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必将进一步促进中欧双向投资的增长,加强中欧投资合作,构建开放的经济秩序,有望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2.拓展双方投资开放领域,为更多行业带来投资机会。
协定谈判的一大焦点在于投资领域的开放。此次中欧CAI采取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这是我国首次在包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所有行业采用负面清单形式做出投资承诺。在协定实施前,中欧双边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采矿业等领域。中国与欧盟在达成中欧CAI之后,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缺少对制造业投资的最惠国待遇承诺,中欧在制造业方面的开放准入仅针对彼此双方,将进一步提升中欧制造业的投资信心,促进双方在制造业投资领域的合作。同时,协议签订后欧盟在建筑服务、环境服务、计算机服务等方面将获得超过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项下所做的开放承诺,有助于促进双方服务业的投资合作。除上述投资往来较为密切的领域外,中欧双方还获得了在通信、研发、健康等诸多新领域的开放承诺。
3.填补现有协定空缺,增强中欧双方投资信心。
当前中国已陆续与欧盟签订了二十多个双边投资协定,但现有协定较为分散,且在内容上尚有欠缺,远不如中欧CAI全面。对欧盟企业而言,它们主要关心在华投资的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协定的生效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营商环境,增强欧盟企业在华投资的确定性,提振其投资信心,从而扩大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对中国企业而言,欧盟一直是中国企业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直以来,欧盟都是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由于近年来欧盟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政治风险扩大,部分成员甚至出台外商投资限制政策,使中国企业对欧投资面临重重阻碍。中欧CAI的生效将使欧盟营商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确保欧盟市场对华开放,保障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安全性与公平性,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对欧投资。
(三)推动中欧双方绿色金融领域合作
中欧CAI将协定各方约束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基于价值的投资关系中。协定指出中欧双方应加强投资行为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缔约方承诺会促进、鼓励和保护对环境或气候友好型商品和服务的投资,有效实施《巴黎协定》。这将有力促进中欧双方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合作。借助这一契机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新能源技术发展、推动人民币在非碳能源技术投融资、碳排放交易等环节中的使用;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类型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有效助力。
1.中欧双方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具有坚实基础。
欧盟是绿色金融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和先行者,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方面较为完善和成熟。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者,在绿色金融领域虽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产品体系、激励机制、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欧作为全球重要的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一直在全球气候与能源多边治理领域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早在2005年,中欧便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方面达成共识并通过《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欧双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多边合作平台,共同参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边合作平台。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中欧致力于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趋同。2021年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欧牵头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提升了中欧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兼容性,为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以及相关的跨境金融合作形成了共同认证标准。
2.中欧投资协定将促进中欧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
中欧CAI承诺促进、鼓励和保护对环境或气候友好型商品和服务的投资,为中欧绿色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从贸易来看,欧盟是中国重要的绿色商品贸易伙伴国,2019年中国对欧盟绿色商品贸易额占中国对世界绿色商品贸易额的20.16%,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2019年中欧绿色商品贸易额达到560.38亿美元,约是2000年的14倍,2010年增长率达到最大值,为52.54%。从投资来看,一方面,中欧在资金方面能够实现互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起到了引导资金进入绿色发展领域的作用,大量中国资金希望进入全球绿色高科技产业。而欧洲实现绿色复苏需要大量投资,根据欧委会的测算,欧盟若要在2030年达成气候目标,需要每年投入2600亿欧元。就绿色投资而言,德国、瑞典、法国等欧洲国家仍是最受中国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国凭借自己巨大的绿色贸易市场、日益优化的市场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被欧洲企业看好的海外绿色投融资地。中欧双方在绿色投融资及贸易合作方面往来密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中欧CAI将进一步促进中欧双方在绿色投融资和绿色贸易等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增加人民币支付和结算需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有助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类型。
中欧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大量资本支持,但是绿色项目本身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融资难度,从而催生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绿色融资主要来自四类渠道: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私募基金与上市公司。其中绿色债券是目前最主要的绿色融资方式,在全球绿色市场中占比高达73%。欧盟是绿色债券的发行主力。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数量显著扩张。截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计算,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位居全球第二。在金融领域,欧盟发达国家在ESG金融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拥有诸如可持续信贷、可持续债券、可持续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各类与可持续表现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中欧CAI有助于促进中国与欧盟在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助力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类型。
(四)助力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货币国际化遵循着“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资本账户开放→本国货币国际化”的顺序规律。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CAI中双方就数字货币、金融市场开发与合作、跨境投资以及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就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根据该协定的规定,中国将向欧盟进一步开放在中国的金融投资领域,与此同时,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已在2021年正式清零。这显示出我国稳慎有序扩大金融开放的决心,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程度, 推动中欧金融体系合作互补,促进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更开放的资本市场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支撑。
从金融体系来看,中欧金融体系具有合作互补的关系。中欧CAI将促进双方优势互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第二大主要货币和金融体系将携手共建全球货币支付、清算、结算、投资、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人民币+欧元”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减少在经贸合作中对于美元的依赖。从金融机构来看,中欧CAI的实施势必增强中欧在银行、保险、证券、资管等金融行业业务的合作,推动双方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有利于境内金融机构 “走出去”深度拓展境外市场,同时有利于境外金融机构“引进来”,促进中欧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总的来看,中欧CAI将进一步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续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开放,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便利欧洲投资者对境内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放眼未来,该协定将在促进中欧双方的投资经贸合作、满足境外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同时,有助于推进中欧跨境资本自由流动,推动落实人民币资本自由可兑换,提高人民币在中欧经贸合作中的结算力度,优化中欧货币合作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本文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更广泛多层次经贸合作》第四章《中欧CAI与人民币国际化》。该部分课题的负责人为:陆利平、尚文婷、肖静、郑海涛。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