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區域人民幣使用現狀和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路徑
編者按
歐盟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著積極角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對標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其涵蓋內容之廣、開放內容之深,是中歐雙方合作共贏的結果,而投資額的提升必然考慮資產計價、貿易結算、融資等問題,使用人民幣或歐元結算而不是用美元中間計價無疑是更安全、更便利的選擇,因此協定帶來的雙方貿易的增長將擴大雙邊本幣應用場景,有可能增加對人民幣的需求,促進人民幣的國際使用。而符合中歐雙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又會如何在歐盟區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呢?本文根據歐盟區域人民幣使用情況、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路徑分析該協定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影響,從貨幣視角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對中歐的積極影響提供參考。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課題組
01
歐盟區域內人民幣使用情況
(一)部分歐盟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
歐盟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著積極角色,早在2017年,歐洲央行就宣佈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這也是發達經濟體第一次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到進一步推進。其後,部分歐盟國家也相繼表示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截至目前,歐洲央行與德國、法國、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時、斯洛伐克、捷克等歐盟成員已經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這是歐盟及其成員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持和承認,也是人民幣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體現。在外匯交易方面,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對歐元、丹麥克朗、瑞典克朗、匈牙利福林實現了直接掛牌交易,2021年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對上述四個幣種的交易量分別達17629.67億元、66.08億元、46.92億元、11.92億元。
(二)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積極創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佈局人民幣清算銀行,已取得積極成效。目前,CIPS已覆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拉脫維亞、葡萄牙、丹麥、捷克、匈牙利等大多數歐盟成員,為人民幣在歐跨境支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歐盟主要成員支持人民幣離岸交易和清算網路構建。境外人民幣清算業務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在境外具備清算資格的國家和地區,由中資銀行向參與行提供人民幣交易業務的清算服務。一般而言,境外央行或監管機構只有與中國央行簽訂清算合作備忘錄,才能獲得人民幣清算資格。目前,中資銀行已陸續在德國、法國、盧森堡、匈牙利獲得了人民幣清算業務資格。截至2021年,中國已在25個國家和地區授權了27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其中歐洲占7家,歐盟占5家。2015年11月,中歐國際交易所開業,它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共同建立,是中國境外首個專注於提供中國及人民幣相關金融產品的交易平臺,通過連接中德兩個市場,帶動人民幣全天候交易。中歐國際交易所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隨著法蘭克福、盧森堡、巴黎等在歐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進一步發展,在歐人民幣業務也將得到進一步擴展。
(三)中國與歐盟國家雙邊貨幣合作穩步推進
在資本帳戶尚不能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外國進口商使用人民幣與中國出口商進行貿易結算將受到一定限制,對此,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可以為願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外國進口商提供資金來源,有效增強人民幣貨幣錨效應,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根據協議規定,外國央行可以按照一定的匯率水準,以本幣為抵押向中國人民銀行借入人民幣,並以最後貸款人的身份通過當地金融機構向進出口商提供人民幣貸款,從而增加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吸引力。這不僅可以為擴大人民幣貿易結算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而且有助於降低協議簽約雙方在雙邊貿易活動中面臨的美元匯率波動風險。
中國與歐盟及其成員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時間早、金額大。2013年9月,中國與匈牙利兩國央行簽署了1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同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央行簽署了35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此後協議每3年續簽,貨幣互換規模相對穩定且有擴大趨勢。數據顯示,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央行3500億元的貨幣互換規模僅低於其分別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韓國央行續簽的4000億元和3600億元,在貨幣互換總量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02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路徑
(一)帶動中歐雙方經貿合作,有望擴大對人民幣的需求
中歐CAI對標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其涵蓋內容之廣、開放內容之深,是中歐雙方合作共贏的結果。一方面,它為中歐雙邊經貿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作為中歐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成果,協定的實施將加強中歐在全球貿易治理領域的合作。因此,中歐CAI能有效帶動中歐雙方利益融合,拓展合作深度,從而促進中歐雙方經貿合作,帶動雙向投資額增長。投資額的提升必然考慮資產計價、貿易結算、融資等問題,使用人民幣或歐元結算而不是用美元中間計價無疑是更安全、更便利的選擇,因此協定帶來的雙方貿易的增長將擴大雙邊本幣應用場景,有可能增加對人民幣的需求,促進人民幣的國際使用。
1.為中歐雙方經貿合作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帶動中歐貿易增長。
中國與歐盟是彼此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2022年中歐雙邊貿易延續增長勢頭,中歐貿易總額平穩增長;中國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商品來源地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場;歐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商品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中歐CAI所涉及領域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雙邊投資協定。在該協定中,我國首次在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所有行業以負面清單形式做出開放承諾,首次明確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補貼透明規則,首次納入可持續發展章節。中歐CAI將是歐盟簽署的第一個對外純投資協定,它不附加在任何貿易協定之中。對於重視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歐盟來說,該協定的簽訂無疑可為中歐經貿合作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2.加強中歐在全球貿易治理領域的合作,穩定全球經貿發展大局。
在世界多邊貿易體系遭受衝擊、全球經貿合作發展受阻的背景下,協定的簽訂與實施將表明中歐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與信心,也表明中歐將在諸多投資規則方面達成共識。這有助於推動中歐在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穩定運行、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等方面加強合作。
同時,該協定中的諸多內容也是高標準自貿協定內容,協定的實施將會為未來中國與歐盟展開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奠定基石。中國通過RCEP以及中歐CAI,與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經濟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積極推動多邊經貿合作,這必將深刻影響世界經貿發展格局。面對當下複雜嚴峻的國際化環境,特別是逆全球化、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等思潮,中歐CAI將極大地提振國際經貿合作信心,為世界經濟帶來強勁的驅動力。
(二)拉動中歐雙邊直接投資增長,可能擴大人民幣使用
其一,雙方在開放的同時保留了必要的監督權,既注重促進投資合作,又強調可持續發展;其二,協定所涉及領域遠遠超越傳統雙邊投資協定,是促進雙方投資自由化的高水準談判成果;其三,中歐均做出了高水準市場准入承諾,致力於為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因此,中歐CAI有助於降低投資成本,拓展投資開放領域,填補現有協定空缺,從而大大拉動中歐雙邊直接投資增長,培育人民幣真實需求,擴大人民幣在中歐投資中的使用。
1.促進雙邊投資增長,降低投資成本
自2007年以來,中歐雙邊直接投資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中歐雙邊直接投資規模顯著增長。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流量由2007年的10.4億美元上漲至2021年的78.6億美元,增長了近7倍。歐盟成為中國外商投資的第三大來源地。歐盟對華實際投資金額也由2007年的39.5億美元增長29.3%,達到2021年的51億美元。截至2021年末,中國共在歐盟國家 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2700家,覆蓋歐盟27個成員,雇用外方員工近萬人。2021年歐盟在華新設企業2078家,同比增長22.6%,中歐雙邊投資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
2021年中國與歐盟27國合計GDP達到34.9萬億美元,全球占比36.2%。相較於這樣的經濟體量,中歐雙邊投資仍存在較多不足,有較大發展空間。一方面,中歐雙邊投資總額增長快,但波動性較強,尤其從2019年疫情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另一方面,中歐雙邊投資占比不高。在此基礎上,中歐CAI將使雙方擁有一個平衡、高水準且合作共贏的投資合作框架。尤其是在市場准入以及公平競爭規則方面的改進,將進一步提高雙邊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減少雙邊投資壁壘,降低投資成本,使中歐企業在對方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這必將進一步促進中歐雙向投資的增長,加強中歐投資合作,構建開放的經濟秩序,有望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
2.拓展雙方投資開放領域,為更多行業帶來投資機會。
協定談判的一大焦點在於投資領域的開放。此次中歐CAI採取了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包含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所有行業採用負面清單形式做出投資承諾。在協定實施前,中歐雙邊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服務業、採礦業等領域。中國與歐盟在達成中歐CAI之後,由於《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缺少對製造業投資的最惠國待遇承諾,中歐在製造業方面的開放准入僅針對彼此雙方,將進一步提升中歐製造業的投資信心,促進雙方在製造業投資領域的合作。同時,協議簽訂後歐盟在建築服務、環境服務、電腦服務等方面將獲得超過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項下所做的開放承諾,有助於促進雙方服務業的投資合作。除上述投資往來較為密切的領域外,中歐雙方還獲得了在通信、研發、健康等諸多新領域的開放承諾。
3.填補現有協定空缺,增強中歐雙方投資信心。
當前中國已陸續與歐盟簽訂了二十多個雙邊投資協定,但現有協定較為分散,且在內容上尚有欠缺,遠不如中歐CAI全面。對歐盟企業而言,它們主要關心在華投資的市場開放、公平競爭等方面的問題,協定的生效將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營商環境,增強歐盟企業在華投資的確定性,提振其投資信心,從而擴大歐盟企業的對華投資。對中國企業而言,歐盟一直是中國企業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一直以來,歐盟都是多邊主義的宣導者和實踐者,但由於近年來歐盟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政治風險擴大,部分成員甚至出臺外商投資限制政策,使中國企業對歐投資面臨重重阻礙。中歐CAI的生效將使歐盟營商環境得到較大程度改善,確保歐盟市場對華開放,保障中國企業在歐投資安全性與公平性,進一步促進中國企業對歐投資。
(三)推動中歐雙方綠色金融領域合作
中歐CAI將協定各方約束在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基於價值的投資關係中。協定指出中歐雙方應加強投資行為對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締約方承諾會促進、鼓勵和保護對環境或氣候友好型商品和服務的投資,有效實施《巴黎協定》。這將有力促進中歐雙方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合作。借助這一契機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新能源技術發展、推動人民幣在非碳能源技術投融資、碳排放交易等環節中的使用;促進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豐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類型將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有效助力。
1.中歐雙方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合作具有堅實基礎。
歐盟是綠色金融發展歷程中的主要參與者和先行者,在綠色金融頂層設計方面較為完善和成熟。中國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貢獻者,在綠色金融領域雖起步較晚,但經過長期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已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產品體系、激勵機制、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中歐作為全球重要的穩定性和建設性力量,一直在全球氣候與能源多邊治理領域開展廣泛而密切的合作。早在2005年,中歐便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方面達成共識並通過《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合宣言》建立了氣候變化雙邊夥伴關係。與此同時,中歐雙方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多邊合作平臺,共同參與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等多邊合作平臺。在綠色金融標準方面,中歐致力於推動全球綠色金融標準趨同。2021年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期間,中歐牽頭發佈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提升了中歐可持續金融標準的相容性,為推動中歐綠色投融資以及相關的跨境金融合作形成了共同認證標準。
2.中歐投資協定將促進中歐綠色投資和貿易合作。
中歐CAI承諾促進、鼓勵和保護對環境或氣候友好型商品和服務的投資,為中歐綠色領域投資貿易合作提供了發展機遇。從貿易來看,歐盟是中國重要的綠色商品貿易夥伴國,2019年中國對歐盟綠色商品貿易額占中國對世界綠色商品貿易額的20.16%,雙邊貿易額不斷擴大。2019年中歐綠色商品貿易額達到560.38億美元,約是2000年的14倍,2010年增長率達到最大值,為52.54%。從投資來看,一方面,中歐在資金方面能夠實現互補,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起到了引導資金進入綠色發展領域的作用,大量中國資金希望進入全球綠色高科技產業。而歐洲實現綠色復蘇需要大量投資,根據歐委會的測算,歐盟若要在2030年達成氣候目標,需要每年投入2600億歐元。就綠色投資而言,德國、瑞典、法國等歐洲國家仍是最受中國歡迎的投資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國憑藉自己巨大的綠色貿易市場、日益優化的市場環境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成為被歐洲企業看好的海外綠色投融資地。中歐雙方在綠色投融資及貿易合作方面往來密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而中歐CAI將進一步促進中歐雙方在綠色投融資和綠色貿易等方面的合作,有助於增加人民幣支付和結算需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有助於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豐富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類型。
中歐經濟的綠色轉型需要大量資本支持,但是綠色專案本身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融資難度,從而催生出對綠色金融產品的需求。目前綠色融資主要來自四類管道: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私募基金與上市公司。其中綠色債券是目前最主要的綠色融資方式,在全球綠色市場中占比高達73%。歐盟是綠色債券的發行主力。近年來,中國綠色債券發行數量顯著擴張。截至2021年底,中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按照符合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綠色定義的發行量計算,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位居全球第二。在金融領域,歐盟發達國家在ESG金融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已經擁有諸如可持續信貸、可持續債券、可持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各類與可持續表現掛鉤的綠色金融產品。中歐CAI有助於促進中國與歐盟在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金融市場方面的合作,助力中國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豐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類型。
(四)助力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
貨幣國際化遵循著“金融市場的廣度、深度和彈性→資本帳戶開放→本國貨幣國際化”的順序規律。穩慎推進資本帳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CAI中雙方就數字貨幣、金融市場開發與合作、跨境投資以及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熱點話題展開深入討論,並就重點問題達成一致。根據該協定的規定,中國將向歐盟進一步開放在中國的金融投資領域,與此同時,金融業准入負面清單已在2021年正式清零。這顯示出我國穩慎有序擴大金融開放的決心,有助於中國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程度, 推動中歐金融體系合作互補,促進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更開放的資本市場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重要支撐。
從金融體系來看,中歐金融體系具有合作互補的關係。中歐CAI將促進雙方優勢互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第二大主要貨幣和金融體系將攜手共建全球貨幣支付、清算、結算、投資、融資體系,充分發揮“人民幣+歐元”信用體系的重要作用,減少在經貿合作中對於美元的依賴。從金融機構來看,中歐CAI的實施勢必增強中歐在銀行、保險、證券、資管等金融行業業務的合作,推動雙方在金融領域的深入合作,有利於境內金融機構 “走出去”深度拓展境外市場,同時有利於境外金融機構“引進來”,促進中歐金融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
總的來看,中歐CAI將進一步加大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對中國資本市場等各類市場的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後續中國也將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基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開放,提高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便利歐洲投資者對境內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投資。放眼未來,該協定將在促進中歐雙方的投資經貿合作、滿足境外投資者多元化投資需求的同時,有助於推進中歐跨境資本自由流動,推動落實人民幣資本自由可兌換,提高人民幣在中歐經貿合作中的結算力度,優化中歐貨幣合作環境,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本文選自《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3———更廣泛多層次經貿合作》第四章《中歐CAI與人民幣國際化》。該部分課題的負責人為:陸利平、尚文婷、肖靜、鄭海濤。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