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债结构更趋优化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近十年中国外债规模稳步增长,从2014年的1.78万亿美元上升至2023年的2.4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幅为3.6%,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至2.5万亿美元,外债结构持续优化,债务工具日益多元,总体偿付风险可控。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探索外债管理改革,贴近经营主体跨境融资需求,陆续出台多项便利化措施,为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
外债期限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外债期限由短期为主向长短期并重的结构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中长期外债余额占比44%,较2014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中长期外债较好满足实体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拓宽了新基建、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资金来源渠道。与此同时,中国短期外债余额稳步增加,为市场主体日常运营提供流动性支持;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44.3%,远低于100%的国际警戒线,也低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整体水平,短期外债偿付风险相对较低。
借债主体结构相对稳定且趋向均衡
从境内借债主体结构看,中国银行部门外债规模由2014年末的9166亿美元增至2024年6月末的1.1万亿美元,占比由51.5%调整至44.0%,是中国外债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比最大、最重要的构成之一;2024年6月末,政府部门外债规模为4222亿美元,较2014年末增长近3倍,占比由6.4%增长至16.6%,主要是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政府债务证券增长迅速;企业结合经营需要自主调节跨境债务资金,2024年6月末企业部门外债规模为8772亿美元,较2014年末增长24.0%,占比从39.7%调整到34.5%。
本币外债占比稳步上升
近年来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意愿增强,同时人民币跨境融资功能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国外债中本币外债占比稳步提升、外币外债占比随之回落。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人民币外债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33%提升至49%。借用人民币外债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币种错配、货币兑换成本等问题,有效降低中国外债的汇率风险。
外债工具日益多元
中国外债工具逐渐多元化,债务证券、货币与存款、贷款、贸易信贷与预付款、关联公司间贷款等持续发展,不断拓宽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债务证券余额为8391亿美元,占比由2014年末的8%增至33%,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融资方式,与经济发展所需中长期资金需求匹配。同期,贸易信贷与预付款、货币与存款、贷款等表现活跃,截至2024年6月末该类工具占比为49%。
外债便利化改革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推进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大力支持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加大“全流程”资金结算便利。外债登记管理改革方面,试点银行办理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简化企业事前审批流程;外债账户管理方面,逐步取消外债账户开户数量限制,优化多笔外债共用账户管理,支持有实需的非金融企业异地开户,降低资金管理成本。同时,持续完善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管理,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事前逐笔提交真实性证明材料即可便捷的使用外债资金。此外,试点并逐渐在全国推广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外贸外资预期不断改善,企业跨境投融资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外债规模将延续稳健发展态势。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基于市场需求强化政策供给,持续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Udf Space
www.udfspace.com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