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出海新能源:从总承包到投资转型的关键之路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新能源投资,成为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投资模式仍以工程总承包(EPC)为主,直接股权投资比例偏低,限制了长期收益的提升。面对技术优势、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多重机遇,中国企业如何从“承包商”向“投资者”转型,将决定未来在国际新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本篇文章将深入解析央国企的现状、区域布局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新能源投资,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平台上承诺助力全球绿色增长。例如,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对非洲投资700亿元人民币,建设30个清洁能源项目。然而,当前的投资模式仍以“工程总承包”(EPC)为主,股权投资的占比极低。
EPC模式优势显著: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等全链条服务,中企能够以较低的风险快速参与国际新能源市场。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例如长期收益有限、对当地市场依赖性强,以及缺乏对项目后期运营的掌控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央国企在全球39个国家投资的333个风电和光伏项目中,运营中的装机量仅为15625.34MW,仅占全部装机量的一小部分。而2022年光伏电站仅占海外电站总装机量的4.42%,风电占比仅为7.31%。这一局面表明,尽管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和产业链上具有全球竞争力,但在海外市场的投资深度仍需提升。
中国企业的新能源投资主要集中在南美、欧洲和亚洲。巴西是最大的单一市场,拥有132个风电和光伏项目,总装机量高达18056.44MW,超过排名第二的英国和第三的瑞典数倍。
在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瑞典,完善的电网设施和成熟的绿色电力市场吸引了大量投资。例如,英国以3289.5MW的总装机量位列第二。发达国家的市场透明度高、政策稳定性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长期投资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则凭借良好的双边关系和税收优惠政策,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投资目标。例如,沙特提供多种金融优惠计划,为外资进入本地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目前,中国共有15家央国企布局海外新能源投资,前三大企业的装机量占总量的70%以上。其中,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遥遥领先,其装机量是第二名的3倍以上,项目主要集中于巴西和瑞典。排名第二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电投)和第三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集团)则在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地具有显著布局。
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央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尚未形成规模,很多企业甚至尚未迈出第一步。这种集中度过高的局面,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的模式需要更多元化,尤其是提高股权投资的比重。这不仅能增强企业对项目的掌控力,还能提升长期收益。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例如,通过国际合作框架明确市场准入条件,并制定有利于海外新能源投资的税收、补贴政策。
金融创新与多元化融资
企业需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如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同时,担保工具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升融资效率。
行业协作与经验共享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信息共享平台,增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尚未“出海”的企业获得有效的投资经验。
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对于巴西、沙特等政策友好国家,中国企业可通过设立本地子公司、与政府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
中国企业出海新能源领域已取得初步成绩,但未来仍需在投资模式、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上持续创新。从总承包模式向股权投资模式的转型,不仅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实现全球绿色领导力的关键一步。
只有通过顶层设计与企业实践的双轮驱动,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新能源投资浪潮中站稳脚跟,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共建绿色未来。
来源:国际工程与境外投资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