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稳步推进与提升竞争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表述反映出中国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既要稳步推进,又要注重风险管控。
“稳慎”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在防控金融风险的框架下进行。近年来,尽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逐步崭露头角,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仍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推动国际化与防范金融风险,将是中国央行在未来政策设计中的关键任务。
“扎实”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深入到实体经济中,尤其是要推动企业在跨境交易中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这一战略强调的是人民币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通过金融市场的“虚拟”扩展。例如,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外贸结算等领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从而推动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和应用。
当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本币合作网络已经较为完善,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支付的网络效应,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展望2025年,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竞争力,将成为中国央行的工作重点。
增强跨境支付系统的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2024年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上透露,央行将加强与境外货币当局的本币合作,优化跨境支付渠道,减少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这一举措不仅将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效率,还将通过减少汇兑成本,提升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吸引力。
扩展人民币清算行网络
中国人民银行还计划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各国银行机构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一举措将进一步畅通人民币的跨境清算结算渠道,并使得更多国家和地区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也能够加深人民币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通过以上举措,人民币的支付系统将更加高效且具备全球互联互通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日渐增强。2024年,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计价等国际货币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债券市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持续上升,熊猫债的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外资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需求逐步增加。
熊猫债发行持续增长
熊猫债是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大幅攀升,成为国际投资者获得人民币资产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预计,2025年,熊猫债仍将保持较高的发行规模。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首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未来的降准和降息提供了空间,进一步刺激了境外机构的融资需求;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兴趣将增加;最后,中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水平的提升,将使得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变得更加便利。
增强跨境投融资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还意味着跨境投融资活动的繁荣。随着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债务工具以及其他金融产品上的投资将更加活跃。这将为中国的跨境投资和融资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种重要资产类别。
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涵盖了跨境支付、资金流动、金融市场开放等多个方面。2024年1至10月,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到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人民币在跨境货物贸易中的支付份额已达到26.6%,同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可以预见,2025年,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顺畅发展。具体来说,央行将加大对人民币清算行、跨境支付系统以及其他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其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政策支持
中国还将通过不断优化相关政策,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便利,推动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政策的优化和便利化将推动更多外资和本土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和投资,进一步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逐步深入,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信号。随着跨境支付系统的不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熊猫债市场的扩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展望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必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带来新的机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