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内卷式”竞争?五大关键路径解析中国产业困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逐步放缓的背景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卷式”竞争问题。企业间的低效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战中,还延伸至同质化产品的过度生产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加剧了资源错配,甚至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应对?本文将通过五个关键视角,深刻解析“内卷式”竞争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在很多舆论中,内卷式竞争被视为恶性循环的表现,过度的市场竞争带来了资源浪费和企业间无效竞争,造成了市场失灵。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内卷式竞争相较于过去的传统市场出清机制,是一种进步。
过去,面对产能过剩和市场低迷时,政府通常会采取行政干预手段进行市场调整,如通过减产政策、税收优惠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虽然这些措施短期内有效,但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当前的内卷式竞争,尽管在价格上表现为“低水平竞争”,但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企业之间的价格博弈,市场逐步淘汰掉低效企业,优胜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市场资源的再配置。因此,虽然内卷式竞争的过程较为残酷,但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依赖政府干预的结构性矛盾,是市场自然调节的一部分。
尽管“内卷式”竞争被认为是一种低效的市场竞争形式,但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在有效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的干预,反而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导致了价格调整的过度和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
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或保护本地企业,常常会出台各种补贴政策,如低地价、财政补贴等措施,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虽然短期内有效,但从长远来看,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我国现行的破产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也并不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中,产权制度的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使得一些企业“活不好、死不了”,这些不良企业未能及时退出市场,导致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顺利运作。
因此,要真正解决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进行市场调整:一种是价格调整,即通过压低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另一种是非价格竞争,即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或提供附加价值来吸引消费者。理论上,非价格竞争不仅能避免价格战带来的利润压缩,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然而,当前中国市场的“内卷式”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上,非价格竞争的表现相对较弱。
这背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市场普遍存在短期行为,企业倾向于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而非长期的品牌价值;二是缺乏有效的品牌保护机制,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进行品牌建设;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许多企业面临技术模仿和盗版的威胁,因此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的动力不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选择压低价格以获得市场份额,而非通过提升品质或差异化竞争来进行市场博弈。
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改善市场环境入手,建立起更完善的品牌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和品质提升来进行非价格竞争,从而突破低效的价格竞争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内卷式”竞争的根本途径。传统的依赖低价和低质量赢得市场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品牌打造等多维度进行转型升级,才能突破低效竞争的困境。
首先,企业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化、智能化,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产业政策也应当朝着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方面,应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通过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产业附加值,才能打破目前“低端竞争”的局面。
面对“内卷式”竞争的困境,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关重要。过度供给与需求不足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竞争。因此,通过逆周期调节政策来刺激内需,调整供需结构,缓解过度竞争压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举措有望在短期内通过扩张需求,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减少市场的供需失衡,从而缓解产业内卷现象的加剧。通过逆周期调节,国家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增长动力。
“内卷式”竞争并非是市场失灵的最终表现,而是传统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调整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机制的完善,也需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调节和需求刺激也必不可少。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中国的产业竞争有望从“内卷”走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打破旧有的低效竞争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与进步。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