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拟购千辆绿色公交,中国金融助力“碳中和出行”
在“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扩展至全球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中,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正积极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公共交通体系。近日,该国交通部副部长伊赫姆容·阿卜杜加福罗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自由贸易和优惠贷款部负责人莫戈举行了会面,就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及周边地区绿色公交采购计划提供融资展开深入磋商。这一对话不仅具有重大政治和经济象征意义,也再一次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实际成果。
根据会议通报内容,中国进出口银行此次拟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200辆电动公交车采购计划进行融资支持。该项目系乌国政府“乌兹别克斯坦 - 2030”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亦属于“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年”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交通绿色转型内容。

乌方此次力推的200辆电动公交车采购,表面上是市政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实则反映出乌兹别克斯坦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绿色倾向正在迅速增强。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基建合作的重要金融推动者,在该项目中如能成功介入,将有望打通绿色交通项目的融资瓶颈,为中国金融机构拓展绿色债权资产提供新范本。
除电动公交项目外,会议还涉及到乌方在努库斯市及各地区行政中心采购1000辆压缩天然气(CNG)大型公交车的议题。这一计划显示出乌国在城市公交系统绿色化上的双轨策略——在推进零排放电动交通的同时,以CNG作为中期过渡路径,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替换高排放的老旧车辆。
这种双轨制的发展思路,在中亚国家中颇具代表性。既有短期排放降低的现实需求,也有长期清洁能源替代的制度建设路径。对于金融投资方而言,这类项目极具可操作性和风险可控性,尤其适合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及绿色信贷平台等机构参与结构设计与融资投放。
从本次会面内容来看,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政策性融资工具高度认可,并寻求更广泛的中长期合作。以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力量,已成为中亚地区绿色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乌方“2030战略”中所强调的适应气候变化、推广碳中和、发展绿色项目等政策目标,也为中乌双方合作提供了明确导向。
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输出了大量基础设施融资项目,涵盖能源、电力、交通、水利等多个维度。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升温,“绿色”、“碳中和”、“可持续”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合作的关键词。以此次电动公交项目为代表的绿色出行领域,有望成为下一个重点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谈判还明确了“在联合项目框架内深化合作的后续步骤”。这释放出一个信号:中乌双方或将在未来构建更具制度化、标准化的合作平台。无论是绿色融资的流程合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还是本币结算工具的搭建和绿色债券产品的发行能力培育,这些都为中国金融机构、律所、审计公司等带来可期的中期参与窗口。
对于关注中亚市场的投资公司、进出口保险机构、大型企业集团而言,这样一个“绿色交通基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跨国组合,是具备现实可行性与政策保障力的中高信用等级项目集群。而对涉外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在项目合同管理、资金合规、税务结构安排等方面亦将迎来新一轮的服务机会。
从中国电动公交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经过过去五年的政策驱动和市场竞争,中国电动公交的技术、供应链、运营管理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整车生产企业如比亚迪、宇通,还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均具备参与境外项目的能力。
此次乌兹别克斯坦电动公交采购项目中,中方企业若能借此进入本地市场,或与乌方本地交通运营机构开展合作运营,将有助于实现从“设备输出”向“体系输出”的转型升级。中国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本地化适应能力,也将再度在海外项目中接受考验。
乌兹别克斯坦的绿色交通布局,不仅仅是国内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体现,更是在全球“低碳发展”大背景下,对区域可持续战略的积极回应。中方金融力量的介入,正在成为这一生态图景中不可忽视的推动者。
下一步,随着乌兹别克斯坦与中方进一步明确合作机制、融资模式、实施节奏,不排除项目复制推广至中亚其他国家甚至中东地区。对长期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机会的专业投资者和政策研究机构而言,这或许是又一批高质量境外项目的起点。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