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崛起:财政部伦敦发债为何引全球资本热捧?
近日,中国在英国伦敦成功簿记发行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伦敦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更是对中国“双碳”战略与金融开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国际市场对这笔债券的认购热度,背后映射出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绿色金融版图中的加速崛起。

此次发行的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包括两档期限结构:其中3年期债券发行规模3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1.88%;5年期债券同样为30亿元,利率1.93%。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利率均低于香港二级市场上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体现出投资人对该债券信用质量与流动性的高度认可。

这是中国首次在伦敦发行人民币绿色债,也是继香港之后,人民币绿色主权债跨境发行的又一重大进展。债券不仅将于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双重上市,还通过香港金管局的中央结算系统(CMU)进行托管,确保了在中英两地之间的资金清算高效、安全。
数据显示,本次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吸引了总额415.8亿元人民币的认购资金,认购倍数达到6.9倍。从投资者构成来看,参与者类型多元,涵盖主权基金、中央银行、国际银行、绿色基金、养老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等,并呈现出高度的地域分布广泛性。
这组数据背后反映出几点重要趋势: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背景下,人民币资产作为多元化配置的重要选项,正获得越来越多主权机构和大型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绿色金融成为主流配置方向:绿色主权债券与ESG理念高度契合,正在成为全球长期资金争抢的“新核心”;
中国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性增强:通过CMU、伦敦交易所及港交所双上市安排,实现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的全球流动,有效打通境内外绿色金融市场。
此次选择伦敦作为人民币绿色债的发行地,并非偶然。
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绿色金融中心之一,拥有成熟的绿色债券发行与认证机制、活跃的ESG投资人群体以及深厚的国际投资人网络。对于推动人民币绿色资产的国际接受度而言,伦敦是理想的“桥头堡”。
与此同时,中英金融合作机制的深化也是一个重要背景。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取得突破,伦敦早已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与清算的重要节点。本次债券的成功发行,不仅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走出去”,也增强了人民币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建设中的话语权。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本次绿色主权债的发行代表着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持续落地与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达到约87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多数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政策性银行主导的项目融资型绿色债券。
此举标志着绿色债券已从准财政支持走向中央主权信用加持的新时代,极大增强了市场信心,亦为各类地方主体提供了绿色融资的定价“锚点”。
与此同时,随着《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制度框架日益完善,绿色债券市场的监管合规性、绿色标准一致性和信息披露透明度正在稳步提高。
对于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而言,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发行传递出两大信号:
绿色资产逐步成为主流资金配置品类,尤其是符合主权信用、高ESG评级的产品,在当前利率回落与市场波动的宏观环境下,展现出极高配置价值;
人民币资产国际化路径逐渐明晰,通过境外交易所发行、跨境结算系统接入以及绿色金融认证机制,中国金融资产“出海”的通道正在快速扩展。
对于希望参与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项目方来说,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项目开发与融资设计,将成为新一轮资本对接的“新门槛”,也是获得国际投资者长期支持的关键。
本次绿色主权债的成功发行,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和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更预示着一个更为开放、规范、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新格局的成型。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发债主体,亦或是中介服务机构,现在正处于中国绿色金融走向国际的“第一波窗口期”。人民币绿色债的全球征途,才刚刚开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