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與“新基建”要形成良性循環
“新金融”與“新基建”要形成良性循環
來源:
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正高度融合,共同走向兼容并包的“新金融”業态。對于實現國家生态化、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基建”發展,“新金融”将是主要支撐力。
12月5日,在由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庫、《财經國家周刊》主辦的“第五屆新金融論壇”上,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等圍繞“新金融”與“新基建”如何形成良性循環進行了深度剖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強調,新基建是打造“雙循環”經濟格局的核心。所以要特别重視金融如何滋潤新基建。金融業要研究新基建給予中國“雙循環”的核心作用,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中國超大市場作用。中國的鄉村生活消費以及高速發展的生産消費等,都需要進口,這個市場很大。二是一定要注意我們各省不要搞重複建設,各省不要搞自己省裏面的小循環,而是在中國把生産要素、資本、土地、技術、人員和生産要素結合,打造最佳的配置,要把握好中國“超大市場”的作用。三是“雙循環”的路線如果要推行,我們應力争在新型全球化階段提出更有力的口号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徐福順認爲,發力新基建須努力做好規劃和項目論證,避免重複建設、無效投入、惡性競争。央企作爲新基建的主力軍,在解決“卡脖子”項目、涉及國家安全等方面,不能以盈利爲唯一目的,國家對其考核的導向、辦法也應進一步與時俱進,助其甩開膀子、抓緊抓實重大工程的實施。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指出,要實現“新金融”與“新基建”的有效循環須認真考慮六個層面,即社會融資體系和産業結構的變化、金融的服務形态和各類需求特征、金融市場和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機構與服務的供給渠道、金融工具産品和服務方式及其滿足需求的能力、宏觀金融政策和宏觀管理須爲經濟運行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
“金融服務必須适應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怎麽有效循環,當然也包括新金融和新基建怎麽有效循環。另外,金融要服務新發展格局,特别是要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當中有效地循環、有效地互動,關鍵是我們深化金融的改革、擴大金融開放,不斷推進我們金融的創新。”屠光紹如是說。
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表示,新基建的領域前景廣闊,勘當重任。未來五年我國将在5G設施、工業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領域湧現出數個萬億級的新型産業,累計投資可達30萬億元以上,由其帶動産業鏈上下遊相關投資将呈指數級的增長,這個将爲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期的經濟增長社會繁榮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動力。新基建行業發展迅速,需要金融的鼎力相助,新基建依托新技術催生出若幹新産業,也促生了一大批新主體。有關機構統計短短的幾年内,全國新基建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60萬家,但這裏面有國企大塊頭也有大的民營企業,但是大部分的企業規模實際對相對較弱,呈現出較爲明顯雙八的特征,就是兩個80%,全國160多萬的新基建企業成立時間在五年以内的占比80%,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下的占比将近80%,顯示出新基建企業普遍較爲年輕,規模較小,急需發揮金融血液的作用,帶動資金技術要素的投入和優化配置。
對此,周萬阜表示,商業銀行在新基建的投資當中還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做好新基建的金融服務,就是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需要适應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繼續發揮好主力軍的作用。
然而,商業銀行服務新基建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主要包括新基建具有明顯的高科技特征,新技術在開發周期技術人員、成本市場推廣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不确定性;新基建的要素、功能、成本結構、運營方式與傳統基建有很大不同,銀行習慣的基建融資模式難以适應;新基建企業的“雙八點”特征,大量新基建企業進入時間短,雖然成長快,但在早期産債能力較弱,擔保措施不足;在新基建中數據成爲關鍵要素,具有特殊的屬性等,這些都給新基建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和銀行融資帶來現實的挑戰。
周萬阜建議,銀行應進一步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金融服務的模式和産品,提升新基建領域金融服務供給的适配性。
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COO馬駿驅表示,許多産業的問題和痛點可通過區塊鏈、聯邦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賦能來産生解決方案。在新基建的背景下,科技賦能有望驅動業務變革,提供更多創新思路和服務方式。同盾科技作爲一家科技賦能公司,既是新基建中的一員,又是新金融的助力者,已經與大量的金融機構展開合作,注重提升科技能力,助力金融機構轉型升級,同時爲新金融、新基建貢獻力量。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