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币的影響及商業銀行策略分析
央行數字貨币的影響及商業銀行策略分析
現代金融導刊
(一)央行數字貨币的概念
在金融科技與數字貨币的沖擊下,“央行數字貨币”成爲近年來的國際熱點問題,受到各國央行與國際組織的關注。目前,國際組織對“央行數字貨币”的唯一官方定義來自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央行數字貨币”的界定需要考察是否滿足特定條件,包括兩個須同時滿足的核心條件和兩個須滿足其一的必備條件。
1.“央行發行”與“數字形态”兩個核心條件須同時滿足
(1)發行屬性—央行發行:貨币的發行部門是央行,而不是商業銀行或其他私人部門。
(2)物質屬性—數字形态:物質形式是數字化的,而不是實體貨币。
2.“普遍通用”或“點對點”兩個必備條件須滿足其之一
(1)應用屬性—普遍通用:該貨币的應用不限定于資金批發市場,普通個體均可以使用。
(2)價值屬性—點對點:交易是基于價值的點對點轉移而非基于賬戶,貨币的價值在脫離賬戶後依然存在。
我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币采用“一币、兩庫、三中心”的結構。“一币”是指由央行擔保并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兩庫”是指央行的發行庫和商業銀行的銀行庫,“三中心”包括身份認證中心、大數據分析中心和登記中心。這些設計使我國的數字貨币既具備“居民的央行數字賬戶”特征,同時滿足小額交易的匿名性與大額交易的可控性,比現有的數字貨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與法律地位,對于保護貨币主權與法币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二)我國央行數字貨币的進展情況
我國從2014年開始數字貨币研究,2019年公布四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和三大網絡運營商(移動、電信、聯通)爲法定數字貨币的首批試點機構,并在交通、教育、醫療、消費等場景進行試點測試。同時也在雄安、成都、深圳、蘇州等地進行了内部封閉試點。随着滴滴、美團、字節跳動、B站等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未來法定數字貨币的場景拓展将會有更多的延伸。
雖然全球很多國家已開展央行數字貨币的推進工作,但除少數國家開展試點外,至今未見主要經濟體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币投入使用。主要是因爲在技術、經濟、金融、貿易維度,發行央行數字貨币既能帶來機遇,也存在風險和挑戰。
(一)技術維度影響
央行數字貨币代表着一種新型支付基礎設施,發行央行數字貨币能帶來機遇。央行數字貨币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分散央行集中式支付、結算和清算的壓力,降低集中式支付系統的風險。同時,以區塊鏈爲代表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在金融交易、結算、監管和信用管理等領域展現了巨大發展潛力。
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等機構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對各國央行而言,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廣泛應用還存在一定風險。首先,當前金融和各種交易活動中高頻次和大規模支付對支付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包容性和交易效率有極高要求。貿然将央行數字貨币發行和結算、清算支付構築在分布式賬本技術上存在不可控的安全隐患。其次,區塊鏈技術在比特币等交易中呈現出的低效現象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分布式賬本技術作爲支付系統底層技術,仍需驗證。
(二)經濟維度的影響
數字貨币的出現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對經濟發展将産生積極影響。第一,相比現金,央行數字貨币可以分割爲更小單位,支付靈活便捷,有利于促進小額商業交易,從而助推數字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第二,央行數字貨币通過智能合約技術應用增加了可編程功能,能夠實現在電子商務和商務活動中預先設定條件和規則進行自動付款,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央行數字貨币結算采用付款人與收款人之間點對點直接傳輸的模式,不需要中央銀行清算登記,可以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和交易成本。
然而,對于非現金支付便利和結算效率高的國家,發行央行數字貨币的經濟影響可能并不顯著,甚至會沖擊現有移動支付體系。比如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家明确表示,不準備發行央行數字貨币,原因在于目前其商業和經濟效益有限,并且現階段不存在發行央行數字貨币的迫切需求。
(三)金融維度的影響
央行數字貨币是一種新式的貨币,代表着一種新的支付基礎設施,因此其在金融層面的影響更爲顯著,也成爲影響各國央行是否發行數字貨币的首要考慮。
在支付層面,央行數字貨币既可實現類似現金的點對點支付、即時支付結算等形式,又具備數字貨币的優點,發行、持有和流通成本低;具有更好的支付普适性,可在多種介質、渠道或場景中使用;便于記錄貨币轉移和交易記錄,防止反洗錢和打擊恐怖主義融資等,實現對法定貨币支付功能的優化。
在貨币政策方面,央行數字貨币的可追蹤性和可編程性有望賦予央行數字貨币全新功能,可通過“前瞻條件觸發”設計,讓法定貨币有效解決傳導機制不暢、逆周期調控困難、貨币“脫實向虛”、政策溝通不足等傳統貨币政策困境。
在金融服務層面,數字技術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的包容性,爲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支撐。數字貨币交易不依托任何金融中介,并對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特定要求,這種特質能夠增強傳統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和便利性。
但是,數字貨币在金融領域的額外風險也不可忽視,包括在應對斷電、斷網等突發事件時,數字貨币能否提供類似于現金的可用性,能否保障老人等存在數字技術障礙和困難人群的貨币自由使用權。
同時,銀行存款從商業銀行向央行數字貨币的轉換,導緻銀行業資産負債表萎縮,這一過程也被稱之爲“脫媒”。如果未來央行數字貨币是計息的,很可能會加速銀行存款“搬家”,甚至導緻某些經營困難的銀行面臨擠兌風險。
(四)國際貿易維度的影響
通過引入央行數字貨币,國際貿易中的跨境支付過程将實現質的提升。首先,各國央行數字貨币建立自動兌換關系後,可以實現去中間化的點對點支付,支付即清算,成本大幅降低;其次,疊加智能合約技術,央行數字貨币跨境支付可以解除對信用、擔保、支付時間等因素的制約,不僅簡化跨境支付過程,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國際貿易的彙率、信用等多種風險;再次,數字貨币跨境支付将對美元主導,以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和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爲核心的支付體系形成重大挑戰。引入央行數字貨币将使建立新的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成爲可能,有利于避免少數霸權國家濫用金融制裁權的問題。
另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币将對跨境金融和國際貿易監管帶來巨大挑戰。央行數字貨币使偷逃稅行爲更加容易,經濟活動更加難以統計和監測,很可能将導緻國際貿易統計和規則重構。
數字貨币作爲法定貨币,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内,和現金共存于經濟社會中,數字貨币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對商業銀行的正面影響
1.商業銀行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數字貨币不依賴于銀行賬戶存在,具有很好的開放性。在較爲偏遠的鄉村鎮地區,很多人沒有銀行賬戶,交易以現金爲媒介,而數字貨币作爲現金的替代品也不需要銀行賬戶,使用不需要借助網絡。數字貨币能更好地實現金融普惠效果,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政策紅利。
2.商業銀行現金管理成本下降。數字貨币不依賴實物載體,随着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商業銀行的現金管理工作量會有所下降。目前而言,商業銀行在運營條線上,爲保證現金安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現金核對上。而數字貨币的出現,将有效打破這一局面,它以加密數字串的形式出現在商業銀行數字錢包中,不再有現金保管、運輸和清點環節,同時,商業銀行物理網點需求會有所下降,網點現金器具的使用率會下降,網點營業人員數量下降,一定程度上爲商業銀行經營降本增效。
3.商業銀行的征信能力、KYC能力、反洗錢能力得到加強。由于目前數字貨币采取“雙層運營體系”,數字錢包嵌入商業銀行中,其交易确權依托于商業銀行上報交易請求,由中央銀行認證中心集中處理。認證中心的全息信息可以識别對象的所有交易信息,形成用戶全息信用信息,提升征信能力,大數據中心與認證中心的結合可以極大增強央行對貨币體系的管控能力。
(二)對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
1.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沖擊。數字貨币作爲法定貨币,具有央行背書,比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更安全。數字貨币采用“賬戶松耦合”方式,可以脫離銀行賬戶實現端對端的價值轉移。由于數字貨币的功能與銀行傳統支付結算業務重疊,且由于具有無交易成本、離線使用、支付即結算等性質,對銀行活期存款的替代性較強。
2.對商業銀行負債端的沖擊。數字貨币的出現,無論是發行銀行還是非發行銀行,其負債端存款會出現下降,流動性管理、資産負債期限管理難度加大。一部分現金業務将被替代,而銀行線下網點營銷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現金業務爲基礎展開的,現金業務的減少勢必會影響銀行存款等負債端業務,其他個人業務條線的中間業務收入也會受到沖擊。
(一)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
中國人民銀行在數字貨币開發過程中,不幹預商業銀行數字貨币錢包研發的技術路線,利用市場競争的形式選擇最優技術,從而确定數字貨币錢包技術标準。這給商業銀行在貨币數字化建設上帶來極大的改進空間。在商業銀行數字貨币錢包運營過程中,商業銀行需積極開展業務創新,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商業銀行數字化運營體系,加快推進傳統業務與金融技術的數字化升級,做好轉型升級的技術準備。
(二)強化數字貨币風險管理
數字貨币高度依賴互聯網,一旦發生風險,很容易在金融領域被放大傳播,并且數字貨币的技術與匿名性也讓其流通産生一定風險。雖然已有國家走在使用數字貨币的前列,但在世界範圍内,數字貨币都是一個較新的概念,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完善。由于我國數字貨币屬于試點階段,市場經驗不足,商業銀行對數字貨币的推廣應采取謹慎态度,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對賬戶運營進行嚴格監管,防範洗錢風險,遏制數字貨币投機炒作行爲,讓數字貨币在系統内安全高效流動。
(三)加強同業合作,制定行業标準
數字貨币的運營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其雙層運行體系需要各家商業銀行設計數字貨币商業銀行庫,使其具備安全存儲、對接央行發行庫,并和客戶的數字貨币錢包完全對接。但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及行業标準,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合作,共享數字貨币信息,探讨數據存儲後台、數據處理技術及服務器等軟硬件系統建設的行業标準。
(一)加快數字金融向“平台經營”模式轉型
随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逐漸深入,銀行業轉向平台化、生态化、數字化的經營模式已經成爲大勢所趨。在央行數字貨币的推行中,一方面,銀行可借助數字貨币的支付功能,将其融入平台建設,滿足客戶便捷支付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平台經營模式的推廣,央行數字貨币将在C端、B端以及G端多場景的應用提供多維信息來源。可實現不同維度的數據要素的積累,銀行可更有效地甄别客戶。
(二)以G端客戶爲支點,實現全量客戶的快速覆蓋
在央行數字貨币發行初期,政府機構将是推行數字貨币的主力客群。在平台經營模式下,通過爲機構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綜合化服務,可以實現産業端與消費端用戶的快速突圍,高效獲客。銀行在與機構業務交互過程中,不僅爲核心客戶提供“金融性+非金融性”産品服務,同時爲核心客戶的上下遊企業、個人設計包含存貸款在内的綜合化服務方案,極大地提升了客戶服務能力。
(三)構建“四流合一”的智能風控體系
銀行業現有的數字化金融服務平台,多是通過科技手段實現了商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數字化匹配,而資金流的匹配情況往往遊離于“三流”之外,通過央行數字貨币的相關功能,使銀行賬戶中的資金轉化爲數字貨币,既不會脫離監管體系,幫助央行實現資金的閉環管理,又能夠獲取資金全流程走向,增強資金流的風險監控。在央行數字貨币推進下,通過“數據+平台”的模式,真正實現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數字化跟蹤、預警與風控。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