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监管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
2021-03-04 08:41:00
金融强监管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 现代金融导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金融业的稳定和繁荣关乎该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而银行业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目前我国
现代金融导刊
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金融业的稳定和繁荣关乎该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而银行业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目前我国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因此始终保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并存。经济增长保持了韧性,但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加之近期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这些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2017年被称为我国金融业的“强监管元年”,监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监管规定,在金融强监管政策约束下,银行信用扩张也放缓了发展速度,市场流动性处于结构性紧张的局面,资金成本也有所上升,我国已进入以强监管和去杠杆为标志的金融新周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9年全年共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7077亿元,增速为7.2%,增速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其占GDP的比重约为7.8%,比上年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截至2019年年末资产规模达到2323369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9932亿元,同比增长0.87%。在取得这些喜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点,其中贷款业务违规,值得监管机构和银行管理人员关注。随着金融强监管步入常态化,银行应高度重视强监管态势对自身信贷业务的影响,紧跟政策走向,及时调整优化自身信贷结构,开发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贷款产品,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7年堪称我国金融业的“强监管元年”,此后一直延续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不变,监管的震慑作用明显提升。该轮强监管的特点主要有:突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职责;监管组织架构和模式有所变化;采取穿透式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监管范围较广,处罚力度较大。同时,金融强监管也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和资本补充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为了加大力度整治市场乱象,引导银行合规经营,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组建了银保监会,加上原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构建起“一委一行两会”新的监管体系。金融委主要负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中国人民银行突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职责;证监会和银保监会则更偏向于微观审慎监管。通过本次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和监管模式变革,使得监管分工和协调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双支柱”框架更加突出,监管方式更多采取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在实际监管工作当中,监管机构发布了众多监管文件,比如《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与此同时,对于银行的处罚强度和频率也逐步上升,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对银行机构开出了3813张罚单,较上年度增长超过50%,处罚事项当中,贷款业务违规频频出现,值得关注。
2019年金融强监管持续加码,当年银保监会共发布40项规章制度,涵盖消费者权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偿付能力、市场准入等各个领域。在处罚力度上,2019年银保监会系统共对银行业下发了3382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9.49亿元,处罚单数和金额虽比2018年有所下降,但强监管态势依然不变。在强监管不断施压的背景下,2019年也是银行业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一年,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约2万亿元,同时商业银行贷款分类能力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说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抵御风险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业务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强监管态势继续保持, 监管和处罚力度继续加大。商业银行也紧跟政策走向,不断规范经营,及时调整自身的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合理处置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不断降低经营风险和提升银行资产质量,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我们通过对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贷款余额及其增速进行分析(图1),可以得出商业银行近年来贷款业务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区间,均在13%左右,2019年增速达到17.32%,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一些中大型企业经营回暖,加大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普惠小微的放贷,效果突出。2019年全年新增普惠小微贷款超过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年末余额增长23.1%,增速较上年末提高7.9个百分点。
伴随近年来银行贷款业务的不断增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图2)均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房地产企业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从而产生不良贷款。近年来商业银行也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2019年共处置不良资产约2万亿元,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2019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不良资产的披露范围扩大从而造成一定时期内披露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间接督促银行及时处理不良资产,从而能够更好抵御风险。
金融强监管已步入常态化,针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合规监管也越来越严,给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2020年,银保监会共对银行业开具3878张罚单,处罚金额合计约15.42亿元。商业银行应提高合规意识,加强贷款“三查”力度,强化风险的管控,确保贷款资金不违规流入房地产、证券市场等领域,并且能够正常收回;按照合规性要求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杜绝不良贷款资产非真实转让虚假出表以及违规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等。
在金融强监管态势下,银保监会全面加强银行业资产质量监管,在现有五级分类基础上,细化分类规则,目前要求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但从长远来看,该政策提高了信贷资产分类准确性,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化解处置不良贷款,从而能够更好抵御风险。
完善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变革,需要我们持续推进。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好这次契机,在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牢牢树立风险意识,以完善公司治理为主线,更好服务于广大客户,同时加快推进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商业银行要努力构建起“党委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公司治理组织运行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明确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职责,使党委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层层压实党建责任,夯实基层党组织,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构建更加完备的权力监督和选人用人体系,加强对总行“关键少数”的监督管理,强化基层管理人员行为约束。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紧跟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员工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去,完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树立科学的业绩观和发展观;加强分支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及时纠偏分支机构不审慎的激励行为;改进银行机构薪酬体系,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业务发展与风险合规并重、短期业绩与长期利益平衡;探索实施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实施并不断完善风险调整、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薪酬管理机制,最终实现贷款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有效监管是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在实际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除了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处罚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持续加强银行机构自身的监管能力建设,为自身业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比如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丰富公司治理监管方式的手段,提升监管数字化水平;持续落实银行联动监管有关制度,加强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提升监管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贷款领域的反腐败惩治力度,通过建设廉洁金融文化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促进银行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强监管趋严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业银行认识到信贷风险较高的领域,从而及时调整信贷方向,促进贷款产品的优化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更多的银行收益。
1.控制落后产能信贷。商业银行应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区分节能减排和落后产能项目,分类施策,合理配置好信贷资源,引导全社会将资金从一些产能过剩、落后产能等行业合理流向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行业。对于房地产信贷,应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在保证业务合规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率的合理增长。
2.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脉搏,利用好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它们成长、进步和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从而推动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应加快布局金融科技,做好线上和线下营销,深入挖掘小微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从而让商业银行的融资服务惠及更多的小微企业。而在实际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可采取简化流程、下沉服务等方式,围绕它们不同的资金需求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出适合它们的贷款产品,让小微企业不断茁壮成长。
面对日益趋严的监管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应围绕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相关的信贷政策措施,加快构建起资金成本低、风险收益和资产质量较高且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
1.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商业银行在分配信贷资源时要坚持效率和效益优先,不断提高贷款业务的发展质量,即用同样的资本创造更多的收益,或在同样的收益水平上使用更少的资本。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按照风险收益原则,对信贷资源配置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支持有发展潜力的融资需求企业,形成流动性强、风险较低且收益较高、各种贷款业务协同发展的信贷结构。
2.推进贷款业务创新。商业银行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有序推进贷款业务创新,加快培育多元化、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业务模式。加大布局金融科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挖掘客户新的融资需求,努力探索出更多有创新性的贷款产品及其衍生业务,比如并购贷款和非融资保函业务,可以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推动信贷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贷款业务创新发展,关键在信贷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壮大人员数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人员素质。要按照业务发展和监管要求,着重提升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大力开展信贷队伍的组团培训、交叉培训和轮岗互动,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不断满足业务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始终磨练自我,实现业务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共同实现。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面对强监管态势,商业银行应当不忘初心,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本领,完善公司治理,做好风险管控,坚持合规经营,在时代的浪潮下求新求变,进一步布局金融科技,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变革风险管理模式,寻求客户新的融资需求,在合规经营现有贷款业务的同时,开发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贷款产品,从而实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