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重视资本市场的“中国特色”
李揚:重視資本市場的“中國特色”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資本市場的發展關乎資本形成,關乎杠杆率高低;而資本形成關乎産業創新、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杠杆率高低則關乎金融風險。所以,發展多層次、功能互補的資本市場,成爲實現我國‘十四五’乃至2035年戰略目标的金融改革和發展的重點。”近日,在2020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上,《中國銀行保險報》首席專家團主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介紹。
李揚認爲,爲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債券市場、大力發展資産管理市場和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等方面至關重要。
加速調整我國金融結構具有緊迫性
據李揚分析,中國債券市場明顯的缺陷之一,就是以政府債爲主體的安全資産占比過低。安全資産是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管理以及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對象。這個市場決定了基準利率水平,決定了無風險收益率曲線,制約着金融宏觀調控的效率;在開放經濟環境下,這個市場又關乎人民币的國際化。所以,穩步提升安全資産的占比,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傳統商業銀行資産占比過高并緻使間接融資占比過高,又是一個長期受到關注的話題。對此,李揚表示:“近幾年來,一個新的潛在風險正在出現,這就是長期的低利率乃至負利率。我們傾向于認爲,超低利率乃至負利率,很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期中成爲常态。果若如此,依靠息差存活的金融活動和金融機構将面臨生存挑戰。”
研究顯示,國外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在低利率、負利率環境下存活,是因爲它們的商業模式已基本上不靠息差,而是依靠提供金融服務了。
面對此狀,李揚認爲,加速調整我國金融結構,加速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又增添了一份緊迫性。在未來發展中,大力發展不依賴息差的保險、養老金、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自不待言,對商業銀行而言,真正将自己轉換到“服務業”的立足點上去,更屬當務之急。
摒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兩分法”
“客觀地說,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過去一直對标的是以美國爲首的發達經濟體。黨的十九大,特别是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以來,當我們明确地總結出中國經濟的顯著制度優勢之後,這種發展思路就值得反思了。”李揚說。得出的結論是,應該認真總結那些在中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并将之納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之路中。
首先,要重視資産管理市場的發展。李揚認爲,毫無疑問,按照現在的發展邏輯,我國直接融資占比較低的狀況,短時間内無法扭轉。但是,我國實踐中開發出的其他一些路徑,例如發展資産管理市場,可能另辟蹊徑。
統計顯示,我國間接融資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2年始,随着各類資産管理業蓬勃發展,該占比持續下降,到2015年,一度曾降至60%以下。2015年下半年開始整頓資管行業,間接融資占比重又回升至80%以上。“這一波動過程告訴我們,發展資産管理市場,可能是現實地解決我國直接融資占比過低的中國路徑。”李揚指出。
“衆所周知,資産管理市場的本質,就是打開傳統的商業銀行資産負債表,将‘黑箱’中的負債和資産都放到市場上,利用市場手段,将它們進行結構化重組,變成可交易的證券。”李揚進一步解釋,“在我國,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其次,要重視金融機構的作用。李揚介紹,中國40多年經濟飛速增長,需要大量的資本形成來支撐。根據傳統理論,資本主要是在資本市場上形成,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顯然沒有發揮這一功能,相反,另一類金融組織,亦即商業銀行,承擔了中國資本形成的重任;長期大規模地提供中長期貸款,便是承載資本形成的主要工具。
中國高速增長所需的資本,長期以來是由商業銀行提供的。這顯然又是與教科書不一緻的“中國特色”。據此,李揚認爲,必須摒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非此即彼的“兩分法”,認真探讨銀行機構如何有效地參與資本形成,如何事實上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的機制。簡言之,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能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特色。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