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资本市场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结果,很多人看不到这种内在变化
吳曉求:資本市場發展是金融脫媒的結果,很多人看不到這種内在變化
來源:經濟觀察報
12月2日,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在經濟觀察報主辦、上海信托戰略合作的“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暨上海浦東發展三十年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金融處在曆史的變革時期,必須要思考中國金融變革的推動力在哪裏,否則的話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他表示,中國金融變革和進步的力量主要是來自于社會的需求、實體經濟的呼喚、來自于中國由小康社會建設成中等發達國家的要求。
吳曉求表示,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随之而來對于金融的需求愈發多元和多樣,每一個階段收入水平的人群都要求與此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這實際着呼喚着中國金融要進行深度的改革,這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是着眼于未來,是提高中國經濟和産業的競争力,要滿足全社會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吳曉求認爲,金融本質上是一種供給,它的目标就是要滿足各種金融需求,滿足不了就要改革。“這是來自于最深層的需求,要求中國金融要改革、要變革、要進步、要發展,不要以爲以前有效的做法和結構到未來也是有效的。不是的,中國的變化太快了,中國金融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金融變革和進步的力量來自于實體經濟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來自于高質量的滿足社會各個階層對金融的需求。”吳曉求表示。
吳曉求表示,基于這種多樣化的需求,金融變革和進步的力量還來自于市場的力量。“資本市場發展是金融脫媒的結果。我們很多人看不到這種内在趨勢的變化,以爲發展資本市場是一個短期之舉,是一個短期解決問題的辦法。”吳曉求認爲,中國建立現代金融體系,基石是發展資本市場。中國金融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來自于市場的推動,最深層的力量來自于實體經濟的多樣化的需求。
吳曉求認爲,技術是作爲推動中國金融進步的第三種力量。它可以延長傳統金融所不能夠服務的長尾客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可以擴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可以擴展對中低收入階層的金融服務。這就是科技和金融結合之後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科技和金融結合之後形成了科技金融。科技金融和傳統金融業态完全不同,無論是第一金融業态的商業銀行及類銀行,還是第二金融業态的資本市場,和科技金融這個新金融業态都不一樣。吳曉求将科技金融稱之爲“第三金融業态”。第三金融業态的特征是覆蓋面廣,利用大數據和快速的計算能力,能夠解決金融長期以來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即征信問題。“科技科技金融爲解決信用甄别邁岀了實質性進步,從線下到線上,從物理化到數字化。這是其進步之處。”
不過,吳曉求認爲科技金融有其内生性問題,包括風險和大數據管理以及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表示,“對第三金融業态的監管,顯而易見不能簡單地用第一金融業态标準的來監管,也不能套用第二金融業态标準來監管。”吳曉求充分肯定了巴塞爾監管準則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
吳曉求認爲,中國金融變革和進步的第四種力量,來自于開放的力量。目前,開放的目标在其看來有兩個,人民币國際化和将中國資本市場建立設成新的國際金融中心。
他表示,要實現人民币國際化首先要解決人民币可自由交易問題,然後再解決計價、結算、儲備功能。“先要解決可自由交易的問題,才可以談人民币國際化。”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