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宽信用”创造良好环境
曾刚: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宽信用”创造良好环境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宽信用”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A:先说一下“宽货币”和“宽信用”这两个术语。目前市场将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成了“货币”和“信用”两个层面,宽货币是指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宽松,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衡量的标准是市场总体流动状况和利率水平;宽信用则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放款、投资等行为,促进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货币政策的意图来看,往往是想通过“宽货币”来创造“宽信用”,进而为实体经济恢复创造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实践中,“宽货币”是“宽信用”的前提,但不一定能实现“宽信用”的结果。这是因为宽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微观主体的行为,从信用的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意愿和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需求端,由实体经济部门投资、消费决策所引发的融资需求,更是制约着宽信用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实现“宽信用”的目标,不仅需要在总量货币政策层面保持流动性相对充裕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微观层面信用供求两端存在的错配和梗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
当前在经济整体继续向好的同时,存在结构失衡的隐忧。进入三季度后,7月经济金融数据不及预期,8月PMI数据显示制造业需求走弱。在这种背景下,整体的宏观调控思路开始强调跨周期调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宽信用”),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形成新资金需求来源
A:从过去一段时间看,“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机制的不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资金需求的主力房地产、地方政府和住户部门,受政策调控以及疫情影响,资金需求受到一定抑制。而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经济薄弱环节,资金需求的规模在短期内还尚难形成有效替代。目前来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投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恐难恢复到以往水平。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应集中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带动投资增长,不过考虑到地方政府投融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及非标清理等因素影响,其效应发挥还需一段时间。
从更长远看,下一步,应该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重点战略,加快关键领域的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形成新的资金需求来源。与此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重要就业吸纳主体的支持,创造更为良好的就业环境,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上述这些深层次的改革,不完全在金融政策的范畴,对于货币政策操作而言,应该顺应国家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前瞻性地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积极调整,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Q:今年再次降准的预期不断升高,下半年货币调控会降准及降息吗?
A:在总量货币政策层面,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实现这个目标,政策部门需要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流动性管理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利率等),强化对市场流动性的调节和融资成本的管理。在市场有需要的情况下,进一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下降利率水平,均是可以选择的操作。不过,相比而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一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改善市场流动性的效应更为直接,而且存准降低能有效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在“宽信用”层面,可以为银行加大资金投放、降低信贷成本提供更好的激励。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汇占款高企时代的一个伴生物。随着我国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基础货币供给机制转换,有必要对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和调整,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也为中长期的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货币调控双管齐下
A:自6月份以来,中央层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政策思路日渐清晰。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强调总量政策的稳定与延续,通过降准等工具继续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此外,继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通过保市场主体来实现稳就业、保民生。国常会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总计释放基础货币约1万亿元,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更为注重中期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压力,因此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更为注重“跨周期调节”。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除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说法外,要求“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这与7月7日国常会的提法保持一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明确跨周期调节重点。
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货币调控的着力点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总量货币政策层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二是在结构优化方面,加大结构性政策力度,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宽信用”创造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提升信用供给端(各类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是金融政策部门关注的重点,具体的政策包括:通过专项货币政策工具(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向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用于对特定主体和特定领域的支持;完善监管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战略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自主科创、中小企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资本补充,提升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和强化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制度,为金融机构支持薄弱环节(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等。另一方面,需改善实体经济的信用需求意愿和能力。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形成新的资金需求来源。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