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銀行業展望:跨境業務将更側重亞太地區
2020-12-01 18:31:00
全球銀行業展望:跨境業務将更側重亞太地區 來源 :中國銀行研究院 11月30日,中國銀行發布《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該報告回顧總結2020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以及全球銀行業運行情況,
來源 :中國銀行研究院
11月30日,中國銀行發布《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該報告回顧總結2020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以及全球銀行業運行情況,并對2021年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全球銀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關于全球銀行業發展形勢,該報告認爲,疫情下全球銀行業資産規模逆勢擴張,存貸款增速差距持續擴大,利潤大幅收縮、淨息差收窄,資産質量有所惡化,資本水平整體充裕。中國銀行業經營态勢平穩,資負規模穩步擴張,盈利逐步修複。
展望2021年,全球銀行業将呈現逆周期監管回歸常态、資産增速放緩、盈利U型反轉、金融風險防控壓力加大、對公信貸模式優化等10大發展趨勢。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面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國銀行業生态場景建設、适應赤道原則等熱點值得關注。
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沖擊,全球普遍加碼逆周期調控政策,階段性放松對銀行體系監管要求。巴塞爾委員會将巴塞爾Ⅲ(最終版)達标時間推遲1年。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以及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階段性調低資本、流動性監管要求,并針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企業和個人采取了纾困政策。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疫情對全球銀行業帶來的負面沖擊将逐步弱化,逆周期監管政策實施将逐步恢複常态,因疫情階段性放松的監管政策将可能逐步恢複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資本充足率要求,特别是逆周期資本緩沖要求可能因逆周期信貸投放力度的加大而提高。美國、歐元區及英國很有可能取消對銀行分紅派息的保護,恢複銀行分紅和回購股票的操作。部分國家将相繼推進受新冠疫情影響而推遲的監管政策,如巴塞爾Ⅲ(最終版)相關政策、基準利率改革等。此外,疫情加劇了各國保護主義傾向,針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求可能進一步提升,如反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方面。
與國際同業相比,中國銀行業受新冠疫情的沖擊相對較小,監管機構采取的逆周期政策整體溫和,主要體現在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個人和企業客戶的纾困、階段性放松部分中小銀行撥備監管标準、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等方面,并沒有明顯下調資本、流動性等核心監管指标要求。
更重要的是,中國根據宏觀經濟、行業結構以及機構行爲發生的新變化,積極推動《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修訂,強化銀行業基礎法律法規建設。強化銀行公司治理要求,夯實銀行客戶權益保護,出台了逆周期資本緩沖和總損失吸收能力等監管要求,穩妥應對包商銀行等風險事件,對治理銀行業亂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産生了積極作用。
2021年,随着經濟逐步企穩,中國會繼續借鑒國際經驗,推進銀行業監管制度建設,補齊監管短闆,促進銀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銀行業監管政策完善的重點領域可能包括:針對銀行業市場集中度下降、業務模式不斷調整變化的客觀情況,逐步調整和完善銀行業務範圍,适度提高銀行準入标準。加強銀行公司治理建設,特别是針對中小銀行暴露出的公司治理架構不健全,股東資質不佳、内部人控制和違規關聯交易等較爲突出的問題,加大治理力度。針對互聯網金融、影子銀行業務發展中出現的新機構和業務模式,根據風險實質,夯實功能和行爲監管,特别是對銀行加密資産、線上存款、助貸和聯合貸款跨區經營,以及具有科技背景金融控股公司,加強制度建設。針對大型銀行,鼓勵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合格TLAC債券,推出國内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并配套落實附加資本、壓力測試、數據治理以及恢複與處置計劃等監管要求;針對中小銀行,積極落實差異化監管措施,增強存款保險機制的風險處置功能,完善問題銀行市場化退出機制。繼續強化和落實客戶權益保護,細化不同類型客戶權益的保護細則,順應國際監管規則變化,加強客戶數據和信息安全維護。
2020年全球銀行業資産負債規模逆勢擴張,與貨币政策的寬松密切相關。預計2021年全球銀行業資産負債規模增速依然可觀,但随着疫情對經濟沖擊的減弱以及逆周期政策力度的下降,銀行規模增速較2020年會有所減緩。其中,美國銀行業總資産規模同比增長将接近9%,歐元區銀行業總資産規模同比增長将低于5%,日本銀行業增速将爲3%-4%。2021年,随着貨币政策回歸常态,中國商業銀行資産負債擴張預計将呈現以下特征:
規模增速在10%-11%。随着中國經濟企穩,逆周期調控力度逐漸恢複常态,預計2021年銀行業資産負債規模同比增速爲10%-11%,增幅較2020年有所放緩。
中長期貸款有望維持較快增長。在“十四五”規劃指引下,中國銀行業将加大相關領域信貸投放力度,爲基建投資、制造業産業鏈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等新經濟模式提供資金支持。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踐行,針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将持續增加。上述因素都會推動中長期貸款的增加。預計2021年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将維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在貸款中的占比預計将高于70%。
存款結構趨于調整。2021年,受監管政策趨嚴影響,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将趨緩,同業存單增速将随着市場利率和信用環境變化出現一定程度下滑,受存款保險覆蓋的低風險存款吸引力将逐步提高。
2020年,受淨息差收窄和撥備計提大幅增加因素影響,全球銀行業淨利潤降幅較大。預計2021年全球銀行業淨利潤增速有望由負轉正,走出“U”型底部。其中,美國銀行業和日本銀行業有望由負轉正,歐元區銀行業的降幅有望收窄。從中國銀行業來看,預計2021年淨利潤将觸底反彈,同比增速有望由負轉正,實現2%-3%的增長。主要有以下幾點支撐因素。
一是讓利力度有望下降。随着實體經濟逐漸回暖,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讓利支持将回歸常态。2021年讓利規模将小于2020年的1.5萬億元。長期大幅度讓利,不利于銀行資本金積累和風險抵禦能力提升;同時,通過讓利形式提供的低成本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市場“無形之手”的運作機制,使部分金融機構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二是營業收入穩定增加。2021年,市場利率和貸款利率下行的空間整體不大,有助于銀行夯實息差、鞏固利息收入。随着消費的複蘇,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銀行卡、支付結算等手續費收入有望實現增長;低利率環境下,市場主體的發債需求依然旺盛,爲債券承銷帶來增長機遇。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有望實現穩步增長,預計2021年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爲6%-7%。
三是營運成本趨降。2021年,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銀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的使用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渠道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四是撥備計提對利潤侵蝕程度下降。2020年以來,銀行業加大了減值準備計提力度,爲後期不良資産消化留足“彈藥”。2021年,中國銀行業減值準備的計提力度和節奏有望回歸常态,對淨利潤侵蝕效應将有所降低。
2020年,在疫情蔓延影響下,全球經濟大幅衰退,貨币政策持續寬松,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銀行業金融風險防控形勢日趨嚴峻。2021年,全球銀行業金融風險防控壓力将進一步加大。由于信用風險釋放具有滞後效應,主要經濟體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将繼續呈現上升趨勢;主權債、信用債、大宗商品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産價格波動呈上升趨勢,将造成銀行自營和管理資産的浮虧;部分貨币可能出現流動性階段性緊張的現象,跨境資本流動日趨頻繁,銀行面臨的貨币和期限錯配風險加大。從中長期看,銀行各類風險的提高将最終轉化爲對利潤、減值準備和資本金的侵蝕,對銀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構成負面影響。2021年,全球銀行業的盈利水平仍将保持在低位,部分銀行将面臨較大的資本金壓力,新興市場中小銀行面臨的風險較大。
2020年,面對嚴峻的内外部形勢,中國銀行業運行平穩,風險整體可控。2021年,中國銀行業的金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資産質量壓力将逐步釋放。信用風險釋放一般滞後于實體經濟,2020年以來,銀行展期、無還本續貸的貸款占比明顯上升,部分風險尚未充分反映在五級分類指标中。2021年,前期積累的風險将不斷釋放,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的概率較大,預計在年底将達到2.0-2.2%。其中,城商行、農商行資産質量防控壓力較大,不良率很有可能會達到近年來的高點。銀行資産質量表現與實體經濟存在緊密聯系,經濟增速表現不佳的地區資産質量防控壓力較大。部分銀行的非信貸類投資也将面臨較大風險,這些資産多通過嵌套配置在涉及房地産、地方融資平台等項目,易産生傳染性風險。
二是金融資産價格波動造成的浮虧。2020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國内信用債接連發生違約,相關資産價格出現極端波動。這些事件對銀行理财和資管産品損益産生較大影響,造成産品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較大幅度的偏離、甚至出現本金不能完全兌付的情況。2021年,不排除類似事件繼續發酵,銀行資管産品的風險管理難度持續加大。
三是部分金融同業風險值得關注。2020年,蒙商銀行正式成立,包商銀行的風險處置工作順利完成。包商銀行發行的65億元二級資本工具發生全額減記,這是中國第一隻全額減記的二級資本工具;部分銀行在二級資本工具剩餘期限小于5年時,由于續發的市場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被迫采取不贖回策略,體現出市場對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擔憂。當前,中國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較高,不排除個别銀行會重現類似包商銀行的風險事件。與這些銀行信用相關的同業拆借、同業存款、資本工具的風險值得關注。2020年以來,商業銀行資本壓力凸顯(特别是核心一級資本),撥備覆蓋率和流動性覆蓋率逐季下降,部分銀行的損失吸收能力亟待增強,2021年銀行業将面臨一定的資本、撥備和流動性補充壓力。
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業公司業務呈現規模擴張特征。預計2021年,對公業務仍将受到疫情控制、經濟恢複、政府支持性政策的多方影響,在規模、行業結構、收入結構、投放效率等方面呈現以下變化趨勢。
第一,公司信貸規模增速放緩。疫情發生後,在政府纾困政策的支持下,美國、中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區域銀行業公司業務規模逆勢上揚。面對淨利息收入下降壓力及惡化的資産質量,下半年銀行業普遍放緩公司貸款增長速度,主動處理了大量不良資産以減少季度撥備計提,提升盈利能力。澳大利亞銀行業收緊商業信貸标準,要求一線員工在評估新增商業信貸時更加審慎。美國四大行三季度繼續壓縮公司貸款,對旅遊、零售和商業地産等特定行業信貸審批持更謹慎态度,并通過壓降被降級的貸款項目來降低貸款損失撥備。預期2021年全球銀行業公司業務發展與經濟的複蘇軌迹密切相關。若疫情可以較快得到控制,公司業務随之改善;反之,公司業務的規模、資産質量以及資産回報率都可能繼續下滑。從中國五大行來看,2020年上半年,公司信貸占整體信貸比重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圖1)。預期2021年信貸向個人傾斜趨勢或将延續。
圖1:2019-2020上半年大型銀行公司貸款占比變化
第二,公司信貸行業結構發生變化。疫情對各國信貸業務投向産生影響。歐洲、美國大型銀行通過調整授信、風控模型,适應疫情下企業的現金流特征,更準确地估計企業償還能力,指引新增貸款投向疫情下風險仍然較小的企業。美國銀行業公司業務主要偏向電信、醫療、互聯網基礎設施等領域,零售分銷商、日用百貨等核心消費需求行業也将是重要領域。在“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預計2021年中國銀行業公司業務将爲基建投資、制造業産業鏈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等新經濟模式提供支持,加大相關領域信貸投放力度。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踐行,針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将持續增加,中長期貸款規模占比有望提升。
第三,授信流程持續優化。随着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增加,公司業務競争加劇,客戶對信貸投放效率要求提高,實時流動性融資需求增加,融資與經營現金流的匹配度要求提升。銀行業授信方式需打破擔保等傳統思路,探索基于企業經營特征的信貸審批模式。如,針對小微企業,依賴開放度更高的客戶數據進行信貸審批的智能決策,探索純信用貸款;針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探索知識産權質押等新型審批模式;針對輕資産、現金流有保障的服務業企業,探索依據經營性産權進行授信等。線上審批、線下複核的方式也将極大提升審批效率,滿足客戶流動性融資需求。
第四,探索非息收入來源。疫情發生前,息差收入是銀行對公業務主要收入來源,占全球銀行業對公業務收入中的70%以上。預期2021年,各國央行低利率、負利率貨币政策仍将持續,倒逼銀行探索非息收入來源。通過控制費率折扣、拓展新型交易費來源(如渠道收入、API接口使用費、咨詢費、運營服務費)等,銀行将積極探索非息收入來源,以應對息差縮窄面臨的營收壓力。國際大型銀行持續探索向同業輸出銀行支付、結算能力,爲中小型銀行提供系統及管理能力,增加穩定現金流來源。預期2021年,非息收入占營收比重有望提升3個百分點。
2021年,發達國家銀行業消費金融發展有所回暖,但仍要主動應對可能的風險挑戰。在美國,雖然失業率、居民消費、居民收入等經濟指标均将有所好轉并且銀行普遍收緊審批标準,但如果疫情不能及時控制,信用卡貸款、居民住房貸款等資産的質量都存在迅速惡化的風險;同時,随着銀行業的數字化加速發展,支付轉賬、存儲支票、償付賬單等業務操作發生的渠道正在越來越多地往線上轉移。在歐洲,疫情仍将對經濟發展帶來顯著沖擊,商業活動收縮,人均薪資增長疲憊,消費金融将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存量業務的潛在風險持續加大;同時,移動運營商、軟件供應商、支付服務商和結算服務商等移動支付相關産業将加大開發力度,加快新型支付手段在消費金融市場的運用。在日本,消費金融需求有望逐步恢複,但疫情帶來的線上化和數字化轉變将成爲常态,逐步改變目前通過人海戰術和投放巨量媒體廣告營銷的運營方式。
2021年,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金融業務發展更爲迅速。比如,東南亞地區得益于相對較高的移動互聯網覆蓋率以及較長的上網時間,消費金融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銀行将加快落實構建金融服務場景的策略,尋找大型零售商、電子商務平台等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在俄羅斯,消費金融将成爲競争最爲激烈的業務領域之一。
從中國看,近幾年來消費金融發展迅速,截止2019年末金融機構個人消費性貸款(包括購房貸款)餘額爲44.0萬億元,同比增長16.3%。不含購房貸款的短期消費貸款增長明顯。截止2019年末,個人短期消費貸款餘額爲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較2015年末的4.1萬億元增長超1.4倍。2020年,受疫情沖擊,居民消費下降明顯,消費貸款增速出現暫時性下降,2020年9月末金融機構個人短期消費貸款同比下降10.9%,個人消費貸款同比增速下降13.7%。從全年來看,中國金融機構個人短期消費貸款将同比下降10.5%左右,個人消費貸款同比增速達到14%左右。
2021年,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消費将進一步在促進國内國際雙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預計2021年個人短期消費信貸餘額将同比增長約15%,個人消費性貸款(包括購房貸款)同比增長近20%。消費金融發展将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場景金融将進入深入挖潛的新發展階段。增長模式走向“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線上、線下場景加快融合,搭建貫穿線上線下全渠道的立體式生态圈和金融服務體系,全方位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加速探索垂直化發展模式,延伸到從生産制造、物流運輸、批發零售到終端消費的整條産業鏈,推動消費互聯網和産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第二,“非接觸化”金融服務發展加快。獲客方式向多元化演變,引入線上直播等新模式,深化互聯網平台、智能家居等嵌入式營銷;産品和服務向“數字化”轉型,加快遠程面談、“無人銀行”等新型服務模式發展;強化貸後管理的“非接觸化”能力,催收“機器人”、區塊鏈技術加快應用。
第三,客戶群體進一步豐富,用戶下沉和普惠特征将更加明顯。2021年,在消費以及消費金融需求明顯回暖的背景下,相關金融機構将進一步拓展客戶群體: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的金融服務接近飽和,消費金融業務将進一步向年輕人以及中低收入群體延伸;在三四線城市以及更爲廣闊的縣域将成爲消費金融拓展空間的重要領域,成爲消費金融機構的關鍵戰場。
第四,息差面臨挑戰,影響消費金融業務的盈利能力。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将發展消費金融作爲重點戰略方向,市場競争持續強化,推動新增客戶獲客成本顯著增加;消費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和貸後管理成本也在不同程度上升。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修訂新規,明确以4倍LPR爲标準确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這意味着以往采用高利率覆蓋高成本的模式難以爲繼,消費金融業務的利差空間被壓縮,利潤将有所減少。
第五,資産質量問題有所顯現,下沉客戶風險問題亟待破解。消費金融業務注重發展年輕白領、新婚家庭、藍領工作者和農民等中低端的長尾客群,對銀行相關業務形成良好的補充。一般而言,下沉客戶群體征信數據缺乏,還款能力存在較大不确定性,且社會對小額失信的懲戒力度不夠,相關消費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難度較大。此外,消費金融領域的欺詐行爲較爲集中。
2020年以來,疫情蔓延、産業鏈斷裂、金融市場動蕩等多方面因素給銀行跨境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與挑戰。展望2021年,跨國大型銀行的區域布局将更側重亞太市場,跨境金融業态也将發生新變化。
一是跨國大型銀行在歐美地區的業務将持續收縮。受疫情持續蔓延下經濟複蘇态勢不明朗、市場活動減弱等因素影響,主要跨國大型銀行在歐美地區創收持續疲軟。2020年前三季度,彙豐在歐洲和北美地區的稅前利潤合計虧損29.5億美元,其中歐洲地區虧損額較2019年同期擴大2倍多,北美地區盈利較上年同期下降98%;花旗在北美地區的稅前利潤爲19.38億美元,同比下降60%;桑坦德銀行在歐洲地區的稅前利潤同比下降42%;渣打在歐美地區稅前利潤達到3.93億美元,同比增長4倍多,但整體規模較小,且盈利主要集中在前兩個季度,第三季度單季稅前利潤同比下降40%。近年來部分跨國大型銀行因歐美地區低利率、市場增長緩慢等因素已經開始撤出或裁減相關業務和市場。展望2021年,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後的談判進程成爲跨國大型銀行在歐美地區布局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低利率環境持續擠壓銀行盈利空間,跨國大型銀行在歐美地區的海外布局或将持續收縮或調整。
二是跨國大型銀行對亞太地區的布局和投資将迎來新增長。後疫情時代,亞太地區将持續領跑全球經濟,成爲跨國大型銀行重點關注和加快布局的市場。2020年主要跨國大型銀行在亞太地區的盈利同比将有所下降,但與其他地區相比降幅較小,且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季度,第三、四季度明顯好轉。2020年前三季度花旗在亞洲地區的稅前利潤爲33.97億美元,同比下降13%,降幅明顯低于集團平均水平(41%),按盈利規模來看已經超越北美地區成爲花旗創收最大的地區;渣打在大中華及北亞、東盟及南亞地區的稅前利潤分别同比下降12%和30%,合計降幅爲18%,低于集團平均水平(19%);彙豐在亞洲地區稅前利潤同比下降27%,相比其他大型銀行降幅較高,但依然低于彙豐在北美(98%)、歐洲(虧損額擴大2.15倍)、中東及北非(116%)的稅前利潤同比降幅。過去數十年來,亞太地區各國相繼放寬雙邊貿易投資、金融業管制等,大幅吸引了跨國企業和外資銀行的投資和設點布局。整體來看,亞太地區各國發展差異性和多樣性較強,經濟金融一體化發展有很大的空間。2020年11月15日,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及東盟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進一步加強區域内經濟聯系和生存要素流動,将撬動更大更豐富多元的跨境金融需求。
三是跨國大型銀行在中東、非洲及拉美等地區的經營不确定性較大。一直以來,主要跨國銀行根據自身經營特色和競争優勢,在除亞太以外的新興市場都有所側重,如桑坦德銀行一直将拉美市場作爲其重點拓展的市場,渣打在中東及非洲市場占有重要份額,花旗利用歐洲金融中心的布局和業務優勢大力拓展中東及北非地區的機構及個人業務。2020年前三季度,桑坦德在拉美地區的稅前利潤同比增長29%,其他主要銀行在上述地區的盈利情況有所下滑。其中,花旗在拉美地區的稅前利潤爲5.74億美元,同比下降74%,在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地區的稅前利潤同比下降24%;渣打在中東及非洲地區的稅前利潤同比下降83%,是各地區中降幅最大的;彙豐在中東及北非地區的稅前利潤虧損3.26億美元,上年同期盈利20.41億美元。中東、非洲及拉美地區因經濟複蘇态勢不确定性較大、疫情防控不明朗等因素,給銀行在當地市場拓展業務帶來較大挑戰。對于在當地市場份額較小的跨國銀行而言,可能會收縮或撤退部分業務;對于部分已深耕多年的跨國大型銀行而言,如桑坦德在拉美、渣打在中東及非洲等,或将維持現有業務布局,對業務長期發展保持審慎觀望态度。
四是外部環境變化催生合規管理新思路。爲做好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銀行海外經營的合規管理将發生新的調整和改變。首先,合規投入将進一步加大。後疫情時代合規監管依然不放松,甚至有趨嚴态勢。數據顯示,2020年1至7月,全球金融機構因反洗錢、違反KYC原則等合規監管的處罰金額高達56億美元。疫情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興起使得跨境經營面臨的不确定性加大,各國對金融安全問題更加關注,合規監管态勢有望趨嚴,銀行整體合規管理的技術、人員和資金投入将進一步加大。其次,當前中美關系不确定性依然較大,英國脫歐後的貿易談判進程尚不明朗。外部環境的不确定性和不斷變化使得銀行将加快更新内部合規制度,提升跨境金融合規管理的動态性和前瞻性。最後,疫情下各國監管碎片化或将加劇,不同市場的合規要求将出現明顯的差異性,銀行或将進一步細化區域中心合規官的設置,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市場的合規管理差異化調整。
五是産業鏈重構助力業務新突破。疫情加劇逆全球化态勢,全球産業鏈面臨重塑。各國産業鏈的垂直一體化進程開始加快,分工格局向區域化和本土化演變,高新技術産業鏈的主導權競争将日益白熱化。中歐合作深化、“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及RCEP協議等将助推銀行跨境金融服務的客戶結構更趨于區域化、周邊化。就中國銀行業而言,在雙循環新格局構建過程中,跨境金融服務對象将由“走出去”客戶的主導結構向“走出去”“引進來”并重的雙向結構轉變。同時,新一輪産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制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的金融需求将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是社會創新的主體,目前不少跨國大型銀行表示将關注有較好成長前景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利用全球網絡優勢提供豐富的跨境金融需求。
六是科技發展重塑跨境金融新業态。金融科技将給跨境金融業務帶來颠覆性變化。在跨境貿易融資領域,區塊鏈、光學和智能識别等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國際跟單信用證、國際保函方面,跨機構的數據共享和數據整合平台搭建将有效緩解重複貿易融資和貿易融資欺詐問題,滿足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相應的融資需求。數字貨币的探索與發展将重塑跨境支付生态體系,銀行相應的跨境支付、跨境結算清算體系或将實現新突破。數字化平台建設和數字銀行發展加快跨境零售業務的發展曆程,線上金融服務的廣泛應用、信貸審批流程和風險防控流程的線上化等提高銀行拓展海外零售業務的便利性,跨境個人金融服務或将迎來新突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沖擊,也使得增強金融普惠性和包容性更加迫切和重要。疫情下普惠金融加快發展。一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3月美國總統正式簽署《新冠病毒援助、救濟與經濟安全法案》(簡稱“關愛法案”),通過薪酬保護計劃、無追索權貸款、稅收減免和退稅政策等,幫助疫情受到嚴重打擊的個人和企業渡過難關。2020年6月底,全球普惠金融夥伴關系組織(GPFI)确定了針對中小企業、青年和婦女的普惠金融高級别政策指南,爲各國政府、國際社會提供參考。二是金融機構加大信貸供給。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達到13.73萬億元,同比增長28.4%;有貸款的戶數爲2363.3萬戶,較年初增加了251.4萬戶。三是靈活調整還款安排。美國政府明确表示将實施抵押貸款減免措施,允許所有抵押貸款借款人可以延遲至少90天的還款時間,最多可延遲一年。2020年6-7月,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等方式,對50.6萬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1.44萬億元到期貸款本金實現延期,其中普惠小微貸款本金延期4126億元。展望2021年,疫情加速線上金融服務、數字化金融平台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将迎來新突破。
一是線上金融服務模式将不斷拓展,加快對線下服務的補充和替代。互聯網的廣泛存在特性決定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台搭建的零邊際成本效應,使得金融服務觸角向任何一個微觀個體延伸都成爲可能,爲偏遠地區的網點覆蓋和金融服務拓展提供有力支撐。2020年疫情封鎖和社交距離限制驅使越來越多的民衆開始使用在線支付、在線消費、在線借貸等服務,各類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非接觸”服務渠道,加快了線上對線下服務的替代。截至2020年11月16日,中國共有2938家銀行網點關閉,同期新設或轉設網點2198家,網點淨減少量爲740家。手機銀行、人臉識别、身份驗證等廣泛應用使得普惠金融可以憑借互聯網形成較好的地理滲透性,數字普惠金融平台将加快搭建,形成對現有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
二是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将廣泛應用,提升服務效率。普惠金融需求存在“短、小、頻、急、散”等特點,信貸風險相對較高,信貸支持往往存在邊際成本高但收益低的問題。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創新性應用,能讓金融機構通過多個角度分析用戶資質和風險狀況,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既增強風險識别的精準性,又可大幅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成本。各類金融機構通過視頻面簽、線上信用審核、智能風控等方式爲用戶提供更便捷、快速、可靠的信貸支持,金融服務效率進一步提升。疫情催化金融服務的全流程數字化探索,貸前調查、貸後管理等從前更多由線下渠道完成的業務流程“被迫”上線。展望2021年,信貸全流程線上化和數字化将成爲新趨勢,助力普惠金融效率大幅提升。
三是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将加快優化,夯實普惠金融服務基礎。進一步發揮好數字化技術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尚須加強相應的數字基礎建設。一方面,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加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推廣,但是目前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互聯網和智能設備普及度還存在一定差距,“數字鴻溝”的存在使得部分群體處于金融服務提供商的“雷達”之外。數字化服務手段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老年人、農民、貧困人群等群體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對他們而言可能造成新的金融排斥。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将進一步完善,助力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可觸達性。另一方面,各類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在享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便利和優惠的同時,對數據洩露、虛假宣傳、欺詐等風險的擔憂也開始提升。各類金融機構在系統安全、模型安全、資金安全和數據安全等将進一步優化升級,助力構建更加健康安全的普惠金融業态。
近年來,全球信貸市場發生潛在變革,盡管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仍是主要的信貸投放者,科技企業涉足信貸領域的步伐加快:一方面,以“P2P”等爲代表的小型金融科技平台通過線上交易平台進行信貸投放;另一方面,各國大型科技巨頭1通過自行發放或與金融機構合作等模式進行信貸投放。2021年,随着全球監管對“科技信貸”的監管與研究,“科技信貸”規模或将告别爆發式增長,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将進一步深化,科技信貸步入穩健、可持續發展階段。
第一,全球監管探索調整對“科技信貸”的監管框架。全球監管将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是否調整“科技信貸”監管規則進行評估:一是“科技信貸”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影響,是否會威脅到金融體系穩定性及市場公平;二是“科技信貸”對于金融發展、金融普惠及效率等是否具備改善作用;三是現有金融監管框架對于“科技信貸”業務的風險是否存在有效的識别、監督及應對機制,以及是否存在監管套利空間等。當前,全球金融監管正在逐漸建立對“科技信貸”的監管框架,包括這些平台應當如何運營、應采取何種行動規避相關風險,以及如何加強信息披露及投資者教育等。
第二,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或将告别爆發式增長。科技巨頭的信貸服務通過對借貸者非金融類交易數據、金融數據等對其用戶進行授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但也面臨着價格歧視、非良性競争及隐私侵犯等問題。據估計,全球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總量從2013年末的106億美元增至2019年末的572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4%(圖2)。其中,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及部分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增速較高。自2014年起,中國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爆發式增長。截至2019年末,企業信貸規模已達5159億美元,占中國信貸總規模的2%,占全球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比重達90%,是第二名日本(257億美元)的20倍,是第三名韓國(124億美元)的42倍。随着《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出台,大型科技企業面臨更高的資本要求、聯合貸款出資比例要求等,将探索更爲穩健的信貸投放方式與節奏。預計2021年,中國大型科技企業信貸投放的調整将影響全球科技信貸規模增速。
圖2:2013-2019年全球科技信貸規模變遷(單位:億美元)
第三,與金融機構合作或将成爲科技企業參與信貸業務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國對P2P平台的清退步入尾聲,小型金融科技企業将不再直接從事信貸投放等金融業務。大型科技企業對信貸業務的探索将更加依賴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合作共赢”有望成爲未來科技企業參與金融業務的主題。作爲全球大型科技企業信貸規模排名第二的日本,大型社交媒體企業LINE通過與瑞穗銀行合作發行消費信貸産品;電信企業NTT通過與銀行、客戶簽訂協議,爲銀行提供信貸評估服務;第二大電信服務商KDDI通過與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合作,合資創立了智能手機銀行Au Jibun銀行。在美國,蘋果企業與高盛銀行聯合發行蘋果信用卡,谷歌與花旗銀行等銀行聯合發布活期存款賬戶,亞馬遜與高盛合作開發消費信貸等服務。預計2021年,大型科技企業與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将爲雙方營造“合作共赢”局面。
2021年,發達國家銀行業将更加關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鑒于ESG問題對銀行和金融體系構成的巨大風險,更多的銀行将其考慮因素納入風險管理、産品設計和長期戰略中。在美國,随着拜登在大選中勝出,環境保護以及對抗氣候變化将會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2021年美國銀行業綠色金融将開始加速發展;在英國,政府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戰略,增加可持續項目和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到2021年将在清潔增長創新領域投入25億英鎊,并承諾到2025年達到每年220億英鎊;在日本,首相菅義偉發表首次施政演說時表示将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日本銀行業綠色金融的發展将進一步提速。
2021年,發展中國家綠色金融發展将更加迅速,在基礎設施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東南亞地區,将逐步搭建或引入綠色金融框架,形成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可持續投資市場參與者數量增長迅速,綠色債券、責任投資和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産品将有亮眼表現。在俄羅斯,大型銀行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爲了順應綠色金融的國際發展趨勢,将有更多的銀行按照《俄羅斯綠色金融指引》的有關内容建設本國的綠色金融系統,向開發綠色項目的本國企業提供相應的優惠貸款,爲綠色企業注入發展動力。
近幾年,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迅速發展。截至2019年末,綠色金融的總體規模已超過11萬億元人民币。其中,綠色貸款餘額達到10.22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達到1萬億元左右,位居世界第二;其他創新型可持續金融産品不斷湧現,包括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理财、碳金融等,爲推動綠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繼續發展。6月,主要金融機構綠色貸款餘額達到11.01萬元,同比增長16%,預計全年綠色信貸規模将達到12萬億左右;6月,存量綠色債券總規模已達1.2萬億,預計2020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增速仍将維持在30%左右,達到4500億元,使總規模達到1.45萬億左右;此外,中國的試點碳市場已成長爲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場,8月末七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額約爲92.8億元,預計全年将突破100億元。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明确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相比,中國綠色發展、生态文明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據統計,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仍有180個的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标;中國資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整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10年至15年的差距。“十四五”時期,中國将逐步形成綠色生産、綠色流通、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完整綠色經濟體系,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能。預計2021年,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将邁上新台階,逐漸成爲銀行業的主流經營模式,主要體現爲兩個方面:
第一,綠色金融業務規模快速上升,将達到16萬億元人民币左右。銀行充分體現社會責任和擔
當,堅持綠色信貸的規模、占比、增長與各行的地位相匹配,逐漸形成總體全覆蓋、各行差異化發展的格局;大力推動綠色債券業務發展,充分發揮主要發行人、承銷人和投資人作用,并積極提供綠債項目的相關信息,加強私有信息與社會公衆的分享。同時,積極探索其他綠色金融業務,比如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産業基金、綠色企業IPO 及并購服務等。部分銀行将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統一綠色金融品牌。
第二,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将有更多的銀行借鑒國際經驗,制定集團統一的包括綠色金融、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等的綠色發展戰略,并将其嵌入“董事會及下屬委員會—管理層—執行層”的管理架構之中。董事會統籌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戰略,管理層将綠色發展事宜列入執行委員會常規議程。同時,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等省(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專營機構将加快設立和發展,推動專業化運作。更多銀行将按照赤道原則、負責任銀行原則等國際标準的要求強化環境風險管理。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