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金融何處去???
貿易金融何處去???
中國外彙
回顧2020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變化明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給外貿帶來沖擊;中美貿易摩擦的進一步發展給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帶來挑戰;金融科技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帶來新的業務變化。商業銀行貿易金融業務通過不斷适應新形勢,尋求新機會,呈現出“四化”特征與趨勢:池化、鏈化、電子化、交易化。
貿易金融池化
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如票據貼現等均爲單一處理,因而貿易融資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随着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商業銀行理念的更新,票據池、資産池等“池化”操作,可以讓企業減少頭寸備付,降低融資成本,并可大幅提高貿易融資業務的處理效率。
随着貿易融資金融工具的多樣化,企業掌握的貿易結算金融載體越來越多,包括銀行承兌彙票、商業承兌彙票、國際及國内信用證、傳統應收賬款和區塊鏈應收賬款等。然而,此類金融産品更多是以碎片化呈現。以銀行承兌彙票爲例,企業手裏往往存在大量的小銀行、小面額、短餘期的“兩小一短”票據,單筆金融小,處理成本高。
傳統做法中,商業銀行貿易金融部門對于企業持有的各類金融工具提供一一對應的貿易融資支持,如銀行承兌彙票或商票逐一貼現、國際國内信用證逐一打包、應收賬款逐一質押。随着金融信用載體的品種增加及單個品種數量的增加,傳統的逐一處理、一一對應的貿易融資方式,越來越難以跟上真實貿易的發展。
商業銀行的貿易金融資産池業務應運而生,具體還分爲專門針對各類票據的票據池、盤活企業出口應收賬款的出口池、整體解決企業流動性的資産池等。在具體處理方式上,提供貿易融資服務的商業銀行将銀行承兌彙票及商票、國際國内信用證、應收賬款、企業持有的具有可質押性的本外币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産(如理财産品)等一并裝入資産池,通過嚴格的甄别、換算,将資産池作爲抵質押方式,爲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貿易融資服務。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資産池内資産的積累和抵/質押生成相應授信,用以按需開立新的銀行承兌彙票,或開立新的國際國内信用證、保函,乃至提用短期流貸或申請使用其他國際業務産品等。
池化操作的優勢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弱化了單一持有票據、應收賬款等與企業需要的貿易融資業務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因而可以做到不挑對應資産,從而使類似上述“兩小一短”的票據有了出路;此外,票據入池實行動态質押,最高可以100%生成池額度,池化操作還能實現在線開票、在線放貸,效率高,處理靈活。二是池化操作能在爲單一企業服務的基礎上,提升至爲集團提供整體服務。比如集團客戶各個成員單位的票據等資産分散入池後,集中管理池内資産,做到使集團主辦單位(如結算中心等)可以統一使用集團整體的共享池融資額度。在池化抵/質押形成的授信額度下,企業能迅速辦理換開票據、信用證等貿易融資業務,或直接辦理池融資額度下的貸款等業務。
貿易金融鏈化
沿着企業供應鏈觀察貿易融資的特征,企業信用其實并非孤立存在,大型企業作爲核心可以串聯起整條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如果核心企業能按時付款,則整條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能夠以此盤活。供應鏈上的貿易融資業務可以抓住核心企業這個最重要的環節,實現信用的“1+N”穿透及延展。但是,過去在沒有合适的手段連接大型核心企業信用和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信用時,沿着供應鏈發展客戶基本上仍是通過給各個企業單獨授信的方式展開。
随着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将核心企業的信用沿着供應鏈進行傳遞、切分逐漸變爲現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按照供應鏈上的付款信用來開展貿易融資業務。如将反向保理進行線上化、标準化,從被動确權轉爲主動确權,以此來實現核心企業優質信用的可拆分、可融資、可流轉。
一個鏈化貿易融資案例中,某機車有限公司爲核心企業,利用區塊鏈平台在其供應鏈平台上建立信用1億元;之後逐級流轉,最終單筆信用在區塊鏈平台拆分近500次,流轉的層級達到8層,共有250多家供應鏈上的企業參與其中。由于信用的流轉通過區塊鏈平台實現,因而可信任、可追溯。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得這筆業務的落地成爲可能。
借助金融科技實現貿易金融的鏈化,對銀行而言,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風險,通過占用核心企業授信,叙做上遊企業融資,實現客戶下沉而信用不下沉;對核心企業而言,實現了将有息負債出表,起到了降杠杆的作用;對上遊中小型供應商而言,以核心企業應付賬款作爲增信,增加了授信的速度,降低了融資價格。
從供應鏈的整體來看,核心企業閑置不用的銀行授信資源能夠沿供應鏈傳遞到缺少授信、融資更貴的末端企業,因而可實現全鏈條的降應收、降杠杆。
貿易融資的鏈化,不僅給銀行及實體企業帶來切實的好處,也響應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國家政策。
貿易金融電子化
國内貿易金融長期存在中文業務文本無法實現電子化的問題。實際上,我國與貿易金融相關的支付及清算體系,早已實現了電子化。大額支付系統(HVPS)、小額支付系統(BEPS)組成的我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包含了中國銀聯、外彙交易中心、中央結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上海票交所等各類市場參與方,可以實現實時清算。國際貿易融資方面,也早已通過SWIFT系統實現了電子化。
然而,我國國内貿易金融的電子渠道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國内貿易融資如國内信用證,需要載明受益人、貨物、單據明細等中文信息,因而需要交換大量的中文文本信息;另一方面,交換信息的渠道需要有類似SWIFT的可靠性及可信任度。雖然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方式交換文本早已普及,清算等可信的信息渠道也大量存在,但既适合我國貿易金融特性同時又具備高可信度,且可以發送大量文本的渠道則長期缺乏。這導緻我國商業銀行在貿易金融實務中,長期隻能通過交換紙質或電子文本,通過SWIFT發送加押電文的形式來繞道實現。
2019年12月,由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建設運營的電子信用證信息交換系統投産上線。通過權威機構的技術支撐及背書,國内商業銀行終于解決了國内貿易金融相關信用證的中文文本問題及信任度問題,國内貿易金融由此真正進入了電子化時期。
貿易金融電子化後,國内信用證真正實現了通過中文電子報文傳輸平台進行開立、修改、通知、議付、索款等跨行交互,同時也爲機構開立及處理國内信用證提供了統一标準,初步解決了各行開證内容不統一的弊端。未來,還可能通過進一步規範電證系統,爲我國的電子國内證提供類似SWIFT開證報文的場次規定等,以進一步提升銀行的處理效率。
貿易金融的電子化還體現在國内信用證的福費廷交易上。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設立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台被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确定爲行業平台,這爲央行主導的電證系統進一步實現福費廷交易電子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此外,中國銀行業協會推出的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台、郵儲銀行自主開發的區塊鏈平台等,也在發展其電子化交易平台。
與SWIFT相比,我國的貿易金融電子化不但實現了信用證等文本的中文版可信交互,更能促進貿易金融的資産轉讓、清算結算等整體電子化進程。這将有效推動我國貿易金融業務提高效率,使貿易金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貿易金融交易化
貿易金融交易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貿易金融業務本身服務于企業的交易。國内商業銀行的交易銀行部明确“交易”二字,即表明其服務于企業客戶因交易産生的支付、彙兌、結算、現金池及貿易融資等各類銀行服務。二是反映貿易金融越來越多地涉及貿易金融資産的交易這一最新的業務變化。
長期以來,信用證項下的貿易融資在商業銀行的貿易金融或交易銀行業務部門,多是作爲持有資産,基本不做或較少叙做資産交易;但今年以來,以國内信用證項下福費廷爲代表的貿易融資資産,則被貿易金融或交易銀行部門大量用于資産交易。這種轉變凸顯了目前貿易金融的交易化。
2020年以來,貿易融資國内信用證業務給市場帶來了大量福費廷資産,市場資金價格的走低及變動又給福費廷二級市場帶來了交易機會。一季度,由于疫情的影響,資金寬松造成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價格大幅走低;4月末,一年期人民币的資金價格僅爲1.8%左右。二、三季度,由于疫情得到控制,資金價格有所回升;三季度,一年期人民币的資金價格已回到3%左右。資金價格在較短期限内的變動大于往常。福費廷持有行在考慮銀行間資金市場的價格後,選擇“賣出”可帶來即時實現的中間業務收入。如在價格低至1.8%時,選擇将原定價4%的福費廷資産賣出,能帶來2.2%的收益率。也就是說,金額1億元的福費廷資産能産生220萬元的人民币中間業務收入。據估算,國内信用證及其派生的福費廷資産交易金額一年可達近2萬億元。這一巨大體量的交易市場,對于大部分銀行的貿易金融業務而言,無疑蘊含着重大的業務機遇。
不少銀行正在成爲市場上買入、賣出貿易融資資産的專業交易者。交易價差來自買賣時點上該銀行與賣出行或買入行之間談定的價差,也來自該銀行買入後持有期間銀行間資金市場價格的變動。作爲交易商的銀行,既可以在買賣價差談定後即刻完成買入、賣出,以實現無風險的交易利潤;也可以根據對資金市場價格的預判,持有一段時間以實現更大的利潤。但如判斷失誤,也可能會造成虧損。
由于貿易金融業務人員并不具備進行金融資産交易的傳統和市場經驗,且貿易金融資産呈現明顯的交易特性,在銀行内部的會計處理、風險計提以及經濟資本占用等方面,均應有所調整。因此市場上各家商業銀行的做法各不相同,也有銀行将此類交易職能劃歸金融機構部、金融市場部,或暫不開展類似交易業務。但整體而言,貿易金融資産及業務的交易化趨勢日趨明顯。
從貿易金融整體來看,橫向的貿易融資産品積聚正形成池化;縱向拓展貿易融資上下遊客戶則加強了鏈化;在信息交互渠道方面,融入中文大篇幅文字信息交互的産品如國内電子信用證正在加速電子化;利率市場等的變動,造成貿易金融資産越來越多地走向交易化。以上變化趨勢給傳統貿易金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和挑戰,值得引起各方的關注。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