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總裁:後疫情時代的貨币政策
BIS總裁:後疫情時代的貨币政策
來源 :IMI财經觀察
新冠肺炎疫情在最初幾個月,也就是最危急的時期,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主要是流動性緊縮,當時各國政府都采取了積極的貨币和财政刺激措施來應對。但現在由于疫情遲遲未能結束,危機進入了新的階段,其特征是企業的償付能力風險大大提高。決策者面臨兩難選擇:既要扶持處于困境中的企業,又不想在沒有希望渡過難關的企業身上白費功夫,該怎麽做?
最初的應急措施已經包含了能想到的所有合理應對措施,甚至更多。公司在基本上仍具有償付能力,人們的工作和工資都保住了,2020年上半年公司破産的數量也要少于前五年。
目前看來,市場指标顯示投資者期望違約率和破産率能保持在較低水平。但這可能隻是一廂情願:從曆史上看,破産率和失業率的上升往往滞後于GDP增速的下降,要在最初的沖擊過去一年之後才達到頂峰,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居高不下。
如果沒有額外的政策支持,這可能就是世界經濟未來的走向。據國際清算銀行估計,明年發達經濟體企業的破産率可能會增長20%以上(對比2019年的數據)。
很明顯,決策者必須持續爲企業提供支持,以防止企業大量倒閉破産帶來更大的損失。但具體該如何支持?
要回答這個問題,決策者必須首先認識到經濟格局可能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衆所周知,在疫情期間,諸如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得到了更爲廣泛的應用,而這種趨勢仍會持續。
實際上,消費者的态度和消費行爲可能再也不會回到疫情之前的模式。疫情之後,即使不再需要進行社交隔離,很多人可能仍會遠程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内,他們可能還是會降低外出旅遊、購物或就餐的頻率。
盡管經濟活動的這種變化能夠推動一些行業的發展,但也會将曾經繁榮的企業變爲一潭死水。如果決策者支持此類企業發展,就會爲金融業帶來壓力,最終導緻更大程度的經濟萎縮和更高的失業率。
要決定是否值得給一家公司提供額外救助并不容易。僅是公司在危機前的表現不能提供準确的指導。而且經濟前景仍然有高度不确定性。
雖然想要确定哪家公司長期來看可以繼續發展并沒有完美的方法,但是銀行擁有豐富的評估經驗,用以指導銀行貸款,也會提供有價值的見解。銀行即使會蒙受損失,在有些情況下,也應該停止向不賺錢的公司提供貸款。
無論如何進行資源重新分配,顯然在漫長的危機期,決策者都不能再僅僅依靠财政和貨币刺激,還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
挑戰有兩方面。
第一,在新經濟中可以取得成功的企業在進行債務重組,修複資産負債表時,需要獲得幫助,以制定有效的戰略。爲此,可以減小基礎廣泛的财政措施的規模,并爲雖然承擔了不可持續的巨額債務但是長期來看仍然可行的公司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決策者必須鼓勵并讓受災最嚴重的行業的企業将資源重新分配給在後疫情經濟中可能蓬勃發展的行業。多年以來政府努力讓業務開展變得更加容易,現在也必須簡化解散失敗企業的過程。資源騰出得越早,越可以更快地促進增長活動。
簡化破産程序和勞工制度對此可能會有所幫助。公司重組時,激勵措施也很重要。對于失業工人,決策者要提供激勵措施和機會,幫助他們獲得技能,以便能在更有活力的行業求職。
爲了引導重新分配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本)流入長期來看真正能夠造福國民經濟的行業,決策者應考慮制定前瞻性的産業戰略作爲補充,以促進對基礎設施、氣候友好型行業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與此同時,如果想要獲得技術創新的好處,就需要打造良好的監管和法律環境,保護産權,建立提供必要股權融資的金融體系。
此次重新分配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所有的私人和公共部門利益相關方共同采取行動,包括債務人、債權人、中央銀行、财政當局以及許多其他政府機構,例如稅務機關、法院、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勞動部門和地方政府等。國際協調也至關重要。因此,關鍵在于政府要堅決抵制保護主義的誘惑。
經濟增長終将恢複,但是增長動力與疫情前不同。如果決策者能盡早認識到這一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經濟支持戰略,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那麽經濟複蘇将會更快、更強、更有韌性。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