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銀行業“綠色轉型”進入新賽道
楊濤:銀行業“綠色轉型”進入新賽道
來源:21财經
在6月10日舉辦的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指出,人民銀行已開展金融機構氣候變化風險壓力測試,并持續監測評估金融機構綠色轉型進展。與此同時,央行也于6月9日印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根據這一方案,監管部門将通過定量和定性指标評價,來推動銀行業機構的綠色轉型。
應該說,在當前經濟社會形勢下,建立完善評價體系,更好地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有着重要意義。一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目标,并進一步明确了金融支持的具體模式與路徑。二是彌補規則短闆,因爲标準和評價是最重要的“軟”金融基礎設施之一。目前我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規模已經全球領先,需促使綠色金融服務從量的擴張,轉到質量與結構優化。三是從過去的綠色金融供給看,已經有了諸多産品标準,而新方案則在于約束金融主體“行爲”,從而更好地統領現有綠色金融标準。四是爲國際化奠定基礎,因爲标準與評價都是綠色金融領域的“通用語言”,未來需要加強與國際接軌,更加清晰、可執行。五是有規範可依,也可避免出現運動式發展,防止過猶不及,保障綠色金融自身實現商業可持續。
新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定量指标,其特點在于,既考慮餘額也考慮增速,既考核業務數量也考核資産質量。應旨在鼓勵金融機構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就現有情況看,相信銀行機構的定量指标都已在不斷改善,起碼表現爲綠色金融業務的餘額和占比持續增加,對相關業務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但需要關注的,一是不同機構、不同區域可能出現的結構差異與分化,二是雖然現有綠色金融資産治理整體良好,但需重視未來可能的風險上升,三是新方案的定量指标與其他監管指标之間的協調性問題。
就定性指标看,具體落到“執行國家及地方綠色金融政策情況、機構綠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實施情況、金融支持綠色産業發展情況”,也具有重要意義。在現有的理論研究中,綠色金融評估主要側重于内涵要素是否齊備、政策機制是否合理、金融工具是否創新等。并未充分重視綠色金融業務與綠色發展、産業轉型的内在關聯,新指标則有助于這方面的戰略拓展。對此,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是應該深入學習政策,把握動态變化;二是加快完善自身綠色制度,真正落到KPI考核之中;三是加深綠色金融業務與項目價值的關聯性研究。
另外,新方案提出,納入境内綠色債券持有量統計的産品,包含綠色金融債、綠色企業債、綠色公司債、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資産證券化、經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認證爲綠色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産品。這既是因爲相關債權類産品已經成爲綠色金融的“中堅力量”,也是由于銀行業機構同樣是綠色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央行創設貨币政策支持工具時,完全可将綠色金融業績評價結果作爲依據之一。
新方案還強調,綠色金融評價結果将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央行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這意味着綠色金融發展的“機制設計”矛盾将得到根本性緩解。事實上,由于存在“激勵相容”難題,現有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仍處于淺層階段,業務探索也比較“粗線條”,新方案則對機構推動綠色金融形成實質性内在約束,也有助于從整體上倒推信貸結構優化,更好地服務于綠色發展目标。隻有不斷推動綠色标準與監管的協調、規範,才能使得綠色金融創新更具清晰方向。反過來說,也由此可以實現“獎優罰劣”,使得綠色金融業績突出的銀行獲得“監管紅利”。
同時,新方案還明确,央行将根據綠色金融發展的需要,适時調整評價指标及其權重。這也是因爲綠色金融發展的内外環境因素在動态變化。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國際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且有諸多不确定性;二是“碳中和、碳達峰”的階段性任務,也在不斷優化與調整;三是經濟金融的周期性波動,以及與其他重大政策目标協調問題,如金融業的“攻堅戰”與風險防範,完善中小企業融資與保市場主體等;四是在數字化要素的驅動下,綠色金融産品與模式自身也在不斷變化;五是在各地方落地實施細則的過程中,區域差異比較大,各類金融機構的情況千差萬别,也難以做到“一刀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