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两会一局”官员齐发声 展望金融发展十大要点
“一行两会一局”官员齐发声 展望金融发展十大要点
来源 :证券日报之声
9月4日,在2021年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期间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一行两会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以及下一步金融业开放的“施工图”。
速览十大要点
1、继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负面清单模式对高水平开放的积极作用。
2、加快补齐金融科技监管的短板,将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纳入审慎监管框架。
3、推动开放措施落地实施,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扩展。
4、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绿色金融、健康养老、风险管理等领域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金融管理机构。
5、截至今年8月末,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3.47万亿元,占我国A股流通市值比重约4.7%。
6、目前,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的资产配置都是处于低配的状态,他们认为,目前的配置跟中国经济规模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7、推出更多国际化品种,探索结算价授权等多元化开放路径,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和拓展沪伦通机制,健全境外主体境内发行上市制度,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8、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的要求,加强对资本市场跨境投资行为和资本流动的监测和分析研判,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防范资金大进大出风险。
9、在取消额度限制的基础上,继续简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的常态化发放机制。
10、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并做好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雨露表示,“近年来中国坚持自主有序地扩大金融业开放,力度大、覆盖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经完全取消,业务范围也大幅度放宽。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外资展业享受国民待遇。此外,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也在持续扩大,会计、税收、交易等基础性配套制度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有序地进入中国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陈雨露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对金融业的开放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一手抓好金融业开放承诺的落实,一手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系统性的制度性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是既有利于高水平开放又有利于风险防控的模式,就开放而言,正面清单模式容易出现开放的碎片化,而负面清单模式提高了开放的系统性和制度性,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更能够激发市场的活力。就风险防控而言,负面清单模式保持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负面清单模式对高水平开放的积极作用。
第二,优化监管政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开放工作几近完成,但一些监管政策仍有优化的空间。完善相关政策安排,可以为外资展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三,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继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政策的工具箱,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优化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加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框架,加快补齐金融科技监管的短板,将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纳入审慎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的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扩展
银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周亮表示,“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出现转向预期,部分国家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通胀加剧等多重压力,金融的脆弱性上升。在当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的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复苏”。
“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六稳’‘六保’打好政策组合拳,取得了良好效果。”周亮表示,在稳增长的同时,金融风险的防控也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一是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二是重点领域的风险有序化解。三是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明显提升。
周亮表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营造公平营商的环境。推动开放措施落地实施,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扩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的流程,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内外一致的环境,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共赢。
第二,引进国际优质金融资源,立足我国市场的优势推动“双循环”,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绿色金融、健康养老、风险管理等领域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金融管理机构,丰富创新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第三,稳步实施金融业走出去,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倡导联合授信、银团融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与国外金融机构和同行分享在涉农扶贫小微等普惠金融良好实践,共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第四,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推动国内外监管规则标准互认,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反洗钱执法合作,强化金融科技合作和数据安全治理,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健全境外主体境内发行上市制度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方星海表示,近几年来,中国证监会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推出了一系列开放举措,成效明显,对外开放形成良好格局。“目前已有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富达基金等11家外资控股或全资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其中有4家落户北京。”
据方星海介绍,截至今年8月末,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3.47万亿元,占我国A股流通市值比重约4.7%。
谈及港交所将推出A股指数期货,方星海表示,“这个产品10月份即将开始交易,这将为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方星海表示,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出更多务实型开放举措。
一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性开放,落实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目前,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的资产配置都是处于低配的状态,他们觉得目前的配置跟中国经济规模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制定交易所市场熊猫债管理办法,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来华发行熊猫债。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推出更多国际化品种,探索结算价授权等多元化开放路径,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和拓展沪伦通机制,健全境外主体境内发行上市制度,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二是进一步发挥中国香港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中的作用。中国证监会将坚决维护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如既往支持内地和香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包括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丰富沪深港通标的,稳妥做好在中国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的各项工作,推出后中国证监会也要着力做好跨境监管。支持境内外企业赴中国香港上市,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中国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是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的要求,加强对资本市场跨境投资行为和资本流动的监测和分析研判,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防范资金大进大出风险。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妥善解决监管合作上碰到的问题,切实维护跨境投融资活动的正常秩序,创造可预期的监管和制度环境。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郑薇: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郑薇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外汇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外汇领域改革的开放,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跨境贸易和个人用汇的便利化水平,精简外汇收支的办理流程,提升外汇管理的服务水平,有效节省银行企业和个人经常项目跨境结算的时间和财务成本。二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在取消额度限制的基础上,继续简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的常态化发放机制。三是坚决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四是稳步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郑薇表示,下一阶段,外汇局将紧扣市场主体的需求,着眼政策传导的质量,提升改革综合的效能。
一是继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支持境内境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持续优化金融的环境,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二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并做好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
三是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的外汇市场,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的产品和境内外的参加主体,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担任指导单位,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主办)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