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金融峰會閉幕,金融監管層釋放重要信号
外灘金融峰會閉幕,金融監管層釋放重要信号
來源 :上觀新聞
2020年,金融盛會在上海接踵而至。繼陸家嘴論壇、外灘大會之後,定位“非官方”“國際化”“專業化”的外灘金融峰會于昨日(25日)在滬閉幕。
三天的議程,全球金融人士都試圖在上海——這個崛起的國際金融中心,尋找疫情影響下金融發展的方向。而這些方向,在各方思想的碰撞之中,已逐漸浮出水面。
峰會之上,開放之聲不絕于耳。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明确,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開放理念和模式的轉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從局部管道式開放向全面制度型開放轉變。
無論是面對全球市場新形勢,還是國内發展新格局,擴大開放都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必經之路。監管層在上海這樣一個全球金融機構的彙集之地,釋放中國金融繼續開放的信号,無疑是最爲恰當的選擇。
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董事長高逸雅預計,中國金融機構将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盡管全球環境充滿不确定性,但中國仍在繼續加快開放金融市場,爲全球投資者和中國金融機構提供長期機遇。即使未來未知,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歡欣鼓舞。”
“新的全球經濟環境下,中國的金融開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峰相信,“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将建立起在制度建設、規則連接和人才聚集等各個領域都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投資與營商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外資機構也開始思考,如何在開放的中國更好發展。“作爲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在中國提供更平等競争環境的同時,自身也需要克服水土不服,進一步适應中國的經濟體系以及文化。”渣打集團首席執行官溫拓思表示,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和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中所占的份額較小,相信今後的占比會逐漸增加。
疫情影響下,數字技術的應用價值更加凸顯,社會數字化進程明顯加速,金融科技的力量已引起了各方重視。作爲峰會的重要議題,嘉賓們普遍認爲,在未來全球的經濟複蘇中,金融科技将成爲決定性的力量之一。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文武認爲,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特殊時代背景下,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誰能抓住金融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誰就能成爲這一曆史劇變中的先行軍、建設科技強國的擔當者和市場競争中的領頭雁。
“疫情帶來了諸多不确定性,但也讓既定的未來更早到來,科技驅動、普惠發展、開放共赢就是新金融的三大确定未來。”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毫不諱言,科技對金融的變革剛剛開始。未來以雲計算、分布式數據庫和區塊鏈爲代表的“雲庫鏈”會成爲新金融的技術要件。同時,新金融的服務方式也在變化,走向普惠,服務80%的長尾用戶。
不過,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有兩面性,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需要監管的适度跟進。“金融科技爲現代金融體系注入了新活力,但在爲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新手段的同時,也呈現出金融風險傳播速度更快,溢出效應更強,風險結構更複雜的鮮明特征。”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認爲,如何構建一個創新能看得清、業務能穿得透、風險能管得住的數字金融體系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财政部副部長鄒加怡提醒,要建立、遵循相應的市場規則,防止金融科技誘導過度金融消費,防止金融科技成爲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赢者通吃”的壟斷。
在經濟全球化的曆史潮流面前,一個強有力的金融中心,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尤爲重要。在與會各方看來,建設中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顯然将擔負起新的使命,向更高能級邁進。
上海,應該是開放的高地。正如方星海所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鮮明特點,是有一個開放的、門類齊全的、與全球互利互通的、和中國經濟規模相當的資本市場。擴大和深化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必将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新的動力。
上海,應該是創新的試驗田。三大新的任務爲上海的金融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平台,金融、科技、産業的三角互動探索更是爲金融科技發展帶來了寶貴的成長土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建議,下一步上海應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爲抓手,更好地發揮上海在全國的示範作用,以數字金融、綠色金融和傳統金融爲引領,完善産業鏈、創新鏈的融資體系。
上海,應該是生态的樣闆。上海對于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金融也是重要一環。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認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一開始比較注重硬實力,即金融領域的各項硬指标。但是将來除了硬實力,上海更要加快發展軟實力,包括金融法制和人才環境,完善監管,對接國際通行規則等。隻有更多注重軟環境,金融中心才能可持續發展,邁向更高能級。倫敦金融城市長阿德曼•羅素(Alderman Russell)則表示,上海完全有能力像倫敦一樣,憑借良好的生态、獨有的文化吸引全球人才和資金,這将成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競争中的顯著優勢。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