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蝶變”:跨境互通持續深化,金融服務實體能力顯著加強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公佈,明確指出要加強資本市場平臺建設、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以及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等具體目標。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全國開放程度較高,經濟活力強勁的土地上,中央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性要素市場,資本市場隨之迎來蓬勃發展。
資本市場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已成為推動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隨著重要金融平臺不斷落地,創新試點改革持續推出,跨境合作明顯加強,當前大灣區企業直接融資金額位居全球前列。
廣東證監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要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資本市場應充分發揮其價值發現、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領域,推動三地資金、資訊、人才等要素互聯互通,助力大灣區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大灣區資本市場加速雙向開放
從紐約、東京、三藩市灣區等國際先進經驗來看,資本市場發展在灣區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擴大雙向開放,促進融合發展尤為重要。
記者觀察到,隨著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的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不斷擴大,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的跨境交易逐步實現,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管道不斷豐富,符合條件的港澳金融機構可以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跨境資本的頻繁流動推動離、在岸金融業務高速發展。
具體來看,去年9月推出的“跨境理財通”,開啟了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新管道。截至2021年底,投資香港的“南向通”規模超1億元,投資大灣區內地的“北向通”規模超1.7億元。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通過“跨境理財通”,內地居民可南向實現全球資產配置需求,港澳居民可北向分享內地新經濟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證券基金機構的跨境業務不斷發展。截至2021年底,廣東獲批QDII資格的證券基金機構有23家,獲批QDII額度370.7億美元,分別較年初增長15%、61.4%。與此同時,廣東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的23只互認基金產品在香港證監會註冊,管理基金規模超1100億元人民幣,極大促進了跨境投資便利。
大灣區跨境交易也日趨頻繁。具體來看,自2016年底“深港通”啟動以來,每日交易額度逐步擴大,交易額持續增長。2021年,“深港通”總成交額達1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5%,有效深化了粵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跨境合作不斷加強,粵港金融機構跨境互設的案例也顯著增多,近年來由於我國逐步取消了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極大提高了外資在大灣區參股或新設合資證券期貨業機構的積極性。
2020年6月,摩根大通期貨正式變更為外資獨資期貨公司,成為內地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後的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目前,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恒生前海基金等粵港合資證券基金機構已獲證監會批准設立。
大灣區QFLP政策的落地,也讓境外資金進出的管道更加便利。深圳、珠海、廣州先後啟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有效推動了港澳等境外資本通過QFLP試點跨境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截至2021年底,在廣東獲批QFLP試點資格的私募基金機構逾210家。
2021年3月,QDLP試點由深圳市擴容至整個大灣區內地,構建起大灣區私募基金跨境投資“雙向”管道,目前大灣區內地獲批相關試點資格的機構約70家。
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教授、高級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周天芸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通過擴大雙向金融開放和進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有利於推動灣區內各城市、各區域之間在金融產業上分工協調、融合發展,吸引海內外金融機構、金融人才以及資金、業務、資源彙聚,在金融科技、創新資本、綠色金融、人民幣資產配置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引領示範,攜手港澳加快建成新時代聯繫海內外、影響全世界的國際金融樞紐,打造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沿陣地。
持續推出重要金融平臺和創新試點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重大平臺及創新試點不斷落地,已建成較發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全球資本市場佔據著重要地位。
從交易所來看,大灣區現有香港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廣州期貨交易所三個核心資本市場平臺,以及廣東、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兩個區域性股權市場運營機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港交所有上市公司2584家,市值65.82萬億港元;深交所有上市公司2600家,市值37.02萬億元人民幣。此外,目前廣東、前海股權交易中心現有掛牌及展示企業分別達1.88萬家、7314家,均位居國內區域性股權市場前列。
粵港澳大灣區重大金融平臺和基礎制度建設相繼落地,資本市場競爭力及樞紐作用顯著強化。深交所成功推進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實施主機板和中小板合併,發展定位更加清晰。
港交所先後發佈上市新規、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為“同股不同權”架構企業、特別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清除了制度障礙,並於今年初實施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機制,允許經驗豐富、信譽良好的SPAC發起人以並購新興和創新產業等公司為目標在港交所申報上市,有效拓寬香港IPO市場潛在標的融資的靈活性。
就新上市企業類型來看,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後,一大批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的新興企業湧向創業板,新增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港交所方面,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中近六成是新經濟公司,募集資金近九成流向新興行業及創新企業。目前,港交所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企業集資中心,正在積極打造全球第一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2021年4月,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揭牌,作為國家級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廣期所定位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服務綠色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將幫助大灣區掌握金融商品和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提升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大宗商品戰略安全。
在創新試點方面,2021年10月,中國證監會同意廣州、深圳開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試點城市將積極發揮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創新動能,探索構建與資本市場數位化相適應的基礎制度體系,打造包容審慎的金融科技監管環境。
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在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綠色環保板”運營中心,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板”升級為“鄉村振興板”,助力綠色產業集聚,服務鄉村振興發展。截至2021年底,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綠色環保板”“鄉村振興板”掛牌展示企業分別有357家、98家。
此外,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澳門金交所)成立,為澳門搭起債券發行的金融平臺,填補了澳門直接融資管道和金融基礎設施的空白。上交所南方中心、全國股轉系統華南基地等相繼落地,均有力助推大灣區多層次資本市場協調發展。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區域特質,推動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撐,同時也對金融有效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體系,才能更好服務和支援科技創新。
從產業結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整體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階段。珠三角地區製造業基礎雄厚,目前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廣東也正在攜手港澳共同推動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從上市公司行業分佈來看,大灣區上市公司已基本涵蓋廣深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珠江東岸的電子資訊產業,以及珠江西岸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龍頭企業。
有專家分析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坐擁深交所、港交所這兩大全球最主要的交易所,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通過資本市場來強化粵港澳三地創新合作,為大灣區內企業發展提供IPO、發行債券等多樣化的直接融資路徑,以更大力度推動基礎研究發展,集中力量實施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準並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廣東證監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股權融資方面,近年來廣東企業積極赴港上市,2021年廣東赴港上市公司共有12家,首發募集資金521.46億港元。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企業有752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有24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6.46萬億元人民幣,證券化率達到213.39%。
港、深交易所持續提高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能力,積極服務實體經濟,IPO融資額均位居全球前列。據統計,2021年,港交所、深交所新上市企業分別達98家、233家,IPO融資分別為3314億港元、1697.2億元人民幣。
在債權融資方面,香港交易所和澳門金交所為廣東企業跨境發債融資提供便利。2021年,廣東共有9家企業在香港交易所發行債券21只,融資84.43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廣東企業在香港交易所發行的存量債券有83只,其中美元債券72只,餘額533.18億美元。另有2家廣東企業在澳門金交所發行2只債券,募集資金4.52億美元。
與此同時,也有香港企業在境內發債融資,2021年,香港企業在滬深交易所發行人民幣債券151.35億元人民幣,融資額規模較2018年同比增長1.26倍。
除了發展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之外,綠色金融也可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另一張重要名片。
根據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與滙豐中國合作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報告》指出,綠色債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發行規模增長顯著。2017年至2021年上半年,珠三角九市綠色債券發行總額分別為68億元、164.4億元、1506.8億元、2270.6億元和760.1億元,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大灣區積極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建設發展,發行了全國首單“三綠”資產支援票據、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等等。
碳排放市場方面,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在積極穩妥推進碳排放權等綠色發展類期貨產品上市研究工作,廣東也在研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可以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綠色技術與融資等方面的支援;另一方面通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的發展與交流,對大灣區構建和引領綠色金融國際化的標準、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在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引領者。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