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系列重磅信號,這些金融機遇可期!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回顧了2021年經濟發展狀況,並對2022年工作進行了部署。那麼,如何理解GDP增長目標設為5.5%左右?金融如何支援實體經濟?如何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如何穩外貿?保障和改善民生具體怎麼做?數字經濟有何新進展?
《國際金融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以期全面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金融領域的系列重磅政策。
GDP預期增速5.5%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等。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今年GDP設定在5.5%,一是綜合考慮我國經濟增長韌性足,國內政策空間相對大;二是國內保持一定增速有助於穩定就業大盤,就業穩定是內需恢復重要基礎;三是全球經濟復蘇基礎脆弱,國內需要合理制定發展目標;四是國內經濟中長期發展關鍵還是在改革與創新驅動,避免過高經濟增長目標導致對其他經濟發展目標構成影響。
“5.5%目標實際不低,橫向比較在全球處於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規模總量已經超過110萬億元,這麼大規模體量保持5.5%增速,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複雜環境下,實屬不易。”周茂華說。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受訪時表示,“5.5%增速的目標與過去兩年的平均值一致,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增長目標。今年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經濟仍然有希望保持穩定的增長,這對資本市場的回暖也是有利的。政府工作報告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5.5%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我國經濟韌性強、政策空間大,只要把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落到實處,通過艱苦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宏觀調控政策方面,在周茂華看來,面對全球複雜經濟環境,短期穩增長,中長期經濟潛力釋放,而穩內需是短期穩增長抓手,也是加快構建中長期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穩內需,一方面是適度擴大有效投資,合理加大基建補短板;另一方面,為市場主體紓困,保市場主體,穩就業和收入,促進內需穩步恢復;另外,外貿對我國經濟發展仍重要,國內仍需要落實落細此前出臺的外貿企業紓困,促進外貿高品質發展的政策組合拳,促進外貿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國內就業壓力仍不小。”周茂華分析稱,近期管理層也提出要加大服務業方面的紓困支持力度。一方面,全球突發疫情對服務業構成嚴重影響,國內散發病例對服務業供需繼續構成制約,交通客運、旅遊休閒、酒店住宿等服務行業構成拖累,這部分行業需要一定政策支援力度;另一方面,服務業對就業崗位創造貢獻較大,服務業恢復發展有助於穩就業。
“目前,我國內需處於恢復階段,面臨內外挑戰不小,國內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促進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周茂華表示,但要避免過度寬鬆政策引發潛在風險。
系列舉措支援小微企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支援小微企業的舉措。比如,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讓廣大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融資便利度提升、綜合融資成本實實在在下降。
周茂華表示,目前我國小微企業面臨的壓力仍然不小。“由於全球突發疫情及經濟環境影響,我國內需受抑制,行業恢復不平衡、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部分小微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大,這就需要積極採取政策措施,為部分行業企業紓困,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穩就業、促內需,推動經濟平衡可持續發展”。
“政策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金融機構利率和收費的方式,來對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企業實施減稅降費,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降低財務成本、增加融資管道的方式,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放水養魚’,促進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
蘇甯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普惠金融發展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且量化目標比較具體和精准,既體現了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明確了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取向。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支援實體經濟是天然使命。“金融機構可以採取多重措施。其一可以通過增加授信的方式,支援相關企業,比如增加抵押物。其二可以通過金融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資,比如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方式,比如通過説明企業發行公司債、發行ABS債的方式推動企業發展。”盤和林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周茂華指出,未來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加大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新興重點領域支援力度,服務重心下沉,加大小微、三農等市場主體支持力度,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在陶金看來,繼續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這有賴於繼續擴信用、維護金融機構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降低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這一系列的要求表明今年的貨幣政策將繼續實行穩健略寬鬆的政策取向,相關的降准和降息操作也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穩增長的同時,也要防風險。陶金強調,金融機構要根據政策取向,繼續加大普惠金融業務拓展力度和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品質,優化風控措施,如此才能獲得更可持續的經營。
陶金進一步指出,可以看出穩增長的政策主線之外,高品質發展要求下的防風險不會明顯放鬆。首先,銀行信貸品質要求還會繼續提高,不良資產化解的工作還將繼續;其次,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區域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部分高債務率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變化值得關注,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要繼續壓降;第三,針對互聯網金融和地方銀行的強監管政策預計將延續,過度的產品創新、加杠杆的行為將被更加嚴格規制。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已經是“註冊制”連續第四年進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2020年則是“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2021年則為“穩步推進註冊制改革”。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實施全面註冊制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主機板改革。在主機板實施註冊制,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既要體現註冊制的要求,又要符合主機板的特點。
“全市場推進註冊制是釋放深化改革的積極信號。”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湯哲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還是要進一步改革,改革總能帶來紅利,對多層次資本市場也是一個補充和完善。同時,新股發行條件會進一步寬鬆,加快公司上市融資的速度,有助於提升直接融資的比例,這樣也使得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向成熟市場靠攏。
湯哲輝指出,註冊制主要是在科創板、創業板,包括北交所施行,在向高科技企業、高成長企業傾斜,如果主機板也開始推行註冊制,讓更多的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也有上市融資機會,將會給全市場帶來新鮮的血液。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全市場推行註冊制,意味著A股市場的包容性、開放性將會大幅提升。註冊制改革,有助於包容高科技企業上市,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至關重要。”
在湯哲輝看來,註冊制支援企業比較快速地實現上市,同時也是要注意把好品質關,既支援企業能夠快速上市,但同時希望上市公司的品質要可靠,所以在平衡這兩點方面,這兩年監管層一直在做相應的工作。
其次,就是立法的問題,這兩年完成《證券法》以及《刑法》相應的修改,而且在新的《證券法》《刑法》上面都有相應的實際案例,在立法方面相應準備工作也是比較充分的。
再次,如何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因為註冊制下讓更多企業進入股市,如果不能切實保護投資人權益,會讓投資者合法利益受到損失,所以《新證券法》這一制度現在來講都有不錯的實踐。這三方面都是逐步解決的問題。
董登新則認為,制度層面還有進一步完善空間:一是IPO環節儘快取消市值配售的打新方式,採用預繳資金、凍結資金的方式來申購新股;二是退市股重新上市,給予平等待遇、平等IPO審核流程和標準;三是加大資訊披露的監管力度。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科創板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效果看,無論是在資訊披露品質、市場有效治理還是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這表明在我國證券市場全面推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將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市場運行品質和維護健康生態。
同時,韓乾認為,民營企業發債難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通過制度建設形成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機制和流動性管理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明確提出要完善民企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充分體現了政府對於民營企業發展的關懷和高度重視。
做強養老“第三支柱”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7次保險,均在政府工作任務的部分。
“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商業保險,但強調繼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而商業養老保險在第三支柱的養老保障中佔有重要地位。商業養老保險應該在遞延型養老保險和個人年金保險、專屬養老保險等領域拓展更大市場空間,為國家養老戰略的實施貢獻更多力量。”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博導王國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
“去年年底已通過了關於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這可能是今年比較大的一件事情,政府工作報告也有所提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為進一步健全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可充分吸收國際經驗,發揮市場機制在養老金體系改革中的作用,促進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
朱俊生稱,第三支柱建設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公眾等各方力量全面參與、共同協作,又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的發展過程,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合的政策支持體系。比如,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個人自我養老保障能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養老金體系中的作用;適當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建立養老金體系三支柱之間對接機制;優化財政和稅收激勵政策;完善帳戶制經營模式;發揮保險業在第三支柱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完善個人養老金運行監管體系等。
“為了保民生,要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是堅定不移的政治任務。”王國軍說。
朱俊生也提到,基本養老保險今年比較大的一個動作就是推動全國的統籌,增大調劑金的力度,緩解部分地區的養老金缺口。原因是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三省這些地區,人口老齡化嚴重,再加上人口外流,因此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也較大。
關於政策性保險,報告強調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王國軍指出,這意味著政府對出口信用保險在支援大中型企業“走出去”和外貿支援方面的作用非常認可,現在希望出口信用保險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支持,特別是在中小微企業的覆蓋面上要加大力度。
朱俊生補充說,由於現在國際形勢相對比較複雜,過去幾個月我國進出口增速均呈下滑趨勢,出口信用保險則是支持出口相對有效的政策工具,有一定財政支援,包括出口產品、對外直接投資等方面,都可用它來做風險轉嫁,緩解壓力,促進進出口貿易。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繼2017年的“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2019年的“壯大數字經濟”、2020年的“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到2021年的“加快數位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2022年的“促進數位經濟發展,加強數位中國建設整體佈局”。“數字經濟”5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步入整體佈局階段。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說,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建設數位資訊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位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提升關鍵軟硬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位經濟治理,釋放資料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數位經濟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定位經歷了從前期的支持新業態,再到重視其對未來經濟發展所起到的全域性的拉動作用。
盤和林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政策演進過程中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發現,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定義被不斷地豐富和具體化,也越來越重視區域佈局和特色發展。
劉典指出,大規模數位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面臨挑戰,應積極打造集資料跨境運營平臺、貿易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營商監管平臺於一體的綜合性資料要素市場平臺,打通資料要素交易、流通、市場化的壁壘,推動資料開放共用。
“釋放資料要素潛力,核心挑戰在於資料作為一種新型要素,市場化水準與流動性生態有待進一步培育與提升。”劉典表示,如何提升資料要素的流動性並做出一系列市場化的制度安排,是當前的主要難題。從應對方法上看,整體的國家頂層設計、戰略層面需要平衡好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在於如何支援數字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於如何保護社會權益。
盤和林認為,雖然數位經濟整體規模快速擴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範的問題仍較為突出。除了營造數字經濟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外,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
盤和林進一步指出,資料的價值只有在流通場景中才能充分發揮,但這種流通必須是有序地、規範地,資料價值才能夠自動地流向應用。要努力做好包括完善公共資料開放共用機制、建立健全資料流程通交易規則、拓展規範化資料開發利用場景、加強資料安全保護等方面的佈局。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