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應對深層次經濟問題,需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
2022年3月18日,《財經智庫》2022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佈”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院長李稻葵出席並演講。
觀點摘要:
1-三大風險必須高度重視:俄烏衝突、疫情、美聯儲加息。
2-今年經濟增速5.5%的目標,還要靠基建發力。
3-經濟自身增長活力不夠,不能全推給人口增長下降。兩點因素需解決:民營經濟活力、政府與市場關係。
主持人:下面有請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教授,他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用堅定和務實應對複雜因素”。
李稻葵:謝謝《財經智庫》,也祝賀《財經智庫》成功發佈了全球經濟信心指數,信心指數的報告有非常多亮點,有非常多值得關注的資訊點,值得整個社會學習和反復研究。
上面幾位嘉賓講的,我都同意,由於時間關係,我儘量用比較短的時間分享我的觀點。
我想說的是,中國經濟今年確實面臨著複雜的形勢,今年的走勢引起了擔憂。分析一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短期風險因素有哪些?這些風險因素背後中長期的因素是什麼?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給出一些看法或建議。
短期來看,三大風險必須重視。第一,2月底開始的俄烏衝突,這個衝突仔細看下來,對世界經濟肯定有影響,到目前為止主要是通過物價,通過大宗產品的供給,物價、油價的高企影響世界經濟。第二是疫情,去年年底《財經》雜誌社辦了一個研討會,討論2022年經濟形勢,當時我提出來灰犀牛事件,就是疫情。現在看來,疫情還是沒有走。第三是美國加息,對全球金融肯定會帶來新一輪的影響,具體到我們國家,對我們的匯率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經濟到下半年不能出現比較明顯的回升的態勢,可能會增加一部分金融方面的影響,會帶來國外進一步唱衰中國經濟。
總的來講,今年5.5%的增長目標,我認為提的還是比較積極的,比較高的一個目標。今年我傾向於認為,如果戰爭不再進一步蔓延,疫情不出現惡性的轉變,如果美元加息不會引起巨幅的金融動盪,5.5%有可能完成,但請注意,今年的完成主要還是靠基建發力,1月份、2月份,包括3月初各種新聞都在播各種投資項目發力。事實上今年財政政策的刺激性是非常強的,通過央行的利潤,還有金融類國企的利潤都要上交,今年財政的發力是很強的,可能做的比較多。今年的5.5%能保,我覺得保的方式不是通過短期增加活力,消費可能上來一點,國家會在汽車、家電、新能源車上會發力。這是短期的三大風險。
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表面上看現在我們受到了衝擊,中國經濟宏觀政策沒調整到位,其實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過去若干年以來中國經濟自身增長的活力不夠,我覺得不能全推給人口增長的下降,人口增長的下降是一個慢變數,趨勢早就形成了,加上中國現在的就業結構跟西方國家不一樣,我們有大量的農民工的就業,這部分人口年齡漲一點,不會馬上退休了,收入下降就不能消費了,不是一個快速的變數。我想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必須務實的應對兩件事,希望未來兩年調整到位:
第一、民營經濟的活力要激發起來,民營經濟不願意幹,躺平了,再放鬆政策,貸款給了國有經濟,國有經濟又不在很多競爭行業,經濟怎麼有活力呢。
第二、我們長期以來有一個基本的經驗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為了謀求本地的經濟發展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修基建,清理土地,各種辦法,現在對地方政府的要求特別多,有很多部門巡視、視察。同時債務負擔比較高,剛剛李揚院長給我們看了地方政府債務的資料,這個資料可能還低了一點,我們組織團隊的算還高,當企業和家庭債務水準很高的時候,是沒有餘地進行中長期打算的,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所以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要營造好,這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是中國經濟的特點,政府培育市場、政府推動市場發展,政府與市場是不矛盾的,這是我們深層次的問題。
總的來講,短期的風險不容小覷,必須要認真分析,但也不必驚慌失措,應該有信心能應對得過。更重要的是關注長期發展的動力,民營經濟、地方政府必須要調整,從中國經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我們的經濟智慧必須要堅持,必須要重修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來啟動我們中國中長期的活力。
張燕冬:你提到今年5.5%增速的指標還是相對高的標準,您認為主要的發力在投資基建上,這對中國經濟長遠來說是合理的還是科學的?
李稻葵: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合適的,因為短期從財政上發力做一些基礎建設專案,早晚是中國經濟需要的。另外,通過基建拉動相關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家電、工程機械,傳導會不斷延伸下去,通過基建保相關產業的企業主體,讓這些產業的企業主體不破產,從而帶動一些就業,是一個穩定性的政策,是一個短期的。如果中國經濟要恢復到以前的活力,我認為地方政府和民營經濟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