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細處求精 寬處謀局
題記:本文是周其仁老師2022年9月27日在“2022佛山市企業家日品質革命大會”上的在綫發言摘錄。自2018年起,佛山市工商聯携手周其仁老師、《南方日報》、佛山企業家組建調研團隊,連續五年開展品質革命主題調研。今年是周其仁老師連續第五年參與調研幷分享見解。本文標題爲編者所加。
能螺旋式上升就很了不起
今年調研的第一點感受,在嚴峻的環境裏圖存。
製造業生態中有“草灌喬”企業。其中“小草”企業體量很小,實力很弱,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怎麽度過當前這個環境?今年5月,我們去張槎調研了。這裏的主導産業——針織産業是傳統行業、勞動密集行業,也是佛山製造起家的行業之一。我們去看了,企業開工率也就20%—30%。
我們敲開企業門的時候,有些老闆正在打瞌睡。我問爲什麽不回家睡?他說萬一來訂單呢?我問,工人呢?他說,工人都回去了。工人不在,來訂單了怎麽辦?企業表示,事先會定期給工人發幾十塊錢,買一個額度,這個額度可以讓他們一旦有訂單就馬上回來做工。
這樣的場景你走過一趟就不會忘記。在加工這個行業,很多企業貨賣不出去,所以也拿不到錢。我們看了很多企業,幷看到周邊有很多幫企業搬家、幫企業轉手的廣告。這是嚴峻的現實。
産業界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原則》,它講了一個道理,是螺旋上升。什麽叫螺旋上升?企業有了一個目標、一個布局,趁著一個勢頭,就沖上去了;但是可能遇到挫折,碰見一個彎又給你“打”回來了。當宏觀形勢、産業趨勢、區域形勢發生重大逆轉的時候,還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沖上去,能螺旋上升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在張槎發現,很多公司創業的時候不是沒有理想、願景,也不是沒有過輝煌,而是當大勢往下走的時候,他們就自由落體般地消失了。但是其中會有一些企業在往下落的時候又會扭頭趕上來。這個“扭頭”就是靠總結、提煉。
活下去不光要有意志,還要有方法
活下去幷不是光有意志就行,在極其困難的情况下,還要有一套方法。把它總結好了以後,企業要確立新的更大的目標,然後再往下打。
我們都知道日本精益生産方式。當年日本憑藉精益生産在競爭中刺激了美國,打敗了美國的很多企業。後來美國企業把精益拿過來消化、提煉、改造,形成了美國式的一套精益的辦法——丹納赫模式。佛山民營企業公牛就把丹納赫模式“拿”過來,他不光欣賞,還系統地、全面地用。
公牛推行的丹納赫精益模式是怎麽定義車間裏的浪費?是我們看著像浪費就是浪費嗎?不是的。他認爲,要站在客戶的角度看你工廠有沒有浪費。凡是客戶、顧客不願意花錢買的那個消耗都是浪費,都要想辦法把這個浪費從我們的生産過程、經營過程、投資過程、研發過程擠掉。這就是我們說的以客戶爲中心。
製造業最大的潜在的力量在哪裏?就在自己的車間裏,就在自己的公司裏,因爲很多浪費習慣以後你就覺得不是浪費了,這是因爲你還在用傳統農業的觀念來看今天的製造。在傳統的農業觀念裏,一切都是自然的,它對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的。製造業特別是現代製造業觀念裏,一切都有辦法,每個環節都有辦法,每個東西都可以改善。
丹納赫模式的提煉者——丹納赫這家美國公司就是用這一套辦法先改善一家工廠;成功後,接著再改善另一家工廠,最後一路殺下來。靠著這個模式,丹納赫收購大概六七百家公司,收購以後這些公司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不良率,提高了交貨率——這“三個率”就是錢、就是利潤。最後把它放到資本市場,以20年爲期,丹納赫投資的製造業公司股價連續上升,比巴菲特投資的項目還要好一些。
只要活著,就要練精益的功夫
更重要的是,丹納赫不僅僅有理念,還摸索出了一套工具,將精益變成可操作的東西。它的工具箱裏有一百多項工具,每個問題怎麽解决,都能找到相應工具。
另外它把豐田生産綫的精益擴展到整個經營流程,連做研發都有精益。流行的概念會說研發經費占銷售額比重,這個數值好像越大越好。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爲往研發領域放資源,統計上總是會給公司帶來長遠收益。但是實際研發過程中很多開支是不知道的。怎麽把研發當中消費者不願意花費的資源省下來,怎麽把研發作爲一個項目、作爲一個流程去擠裏頭的水?怎麽把這個精益從研發進一步擴大到後勤、總務、配車等各個環節?這方面的調研發現是很大的收穫。
美的也在推行丹納赫式精益。現在美的培養出了很多精益化工程師,他們進了工廠就能挑出毛病,知道一個禮拜怎麽改、一個月怎麽改、一年怎麽改、一輪一輪怎麽改。這就把我們習以爲常的、在我們手裏就可以做、可以决策、可以行動、可以對付逆境的最重要武器揀起來了。
當然,美的、公牛等大企業可以請高端的諮詢機構來輔導精益化改造,那小公司怎麽辦?一個辦法就是打造佛山的“場”效應,産業服務、工業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做起來,這從長遠來看會帶來重要回報。
比如公牛、美的都培養出了一批精益工程師,他們的外溢經驗可以滲透到“草灌喬”企業裏頭,比如喬木企業的經驗可以幫助灌木企業,灌木的經驗就可以幫助小草企業,然後地方政府、産業協會都可以在裏頭髮力。如果佛山對這個概念特別入心入腦、幷將概念變成行動,那在同樣的下行因素叠加下,佛山活下來的公司就多一點。
練精益化這套功夫不分好時候、壞時候;只要你活著,就要天天練、全員練。你一直練,就增加了對付意外衝擊的存活率。很多疾病是日常生活習慣養成的,我們工業是很有希望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解决工業粗放的問題。只要還活著,你就練精簡、精益的功夫,這可以增加我們的抗風險能力。
善陣者不戰
第二點分享是,善陣者不戰。就是布陣,陣布好了,不打也贏了。
首先是企業布局。我們在調研當中發現,很多公司雖然面臨嚴峻形勢,但還能接待我們,介紹經驗,那他一定有過人之處。這個過人之處哪裏來的?是他以前做决策的一個結果。我的結論就是,布局非常重要。
廣義來講,布局是一種資源的布局,但還要加一點——把時空放進去。你今天做什麽、以後做什麽、5年後做什麽?今天誰是你的客戶,以後誰是你的客戶,5年、10年後誰是你的客戶?這些事情是要謀的。
科達製造董事長邊程介紹的經驗就是布局。他說,你不能老在國內這麽“殺下去”,否則利潤是爲零的。利潤爲零對消費者最好,但是企業怎麽往前發展、怎麽研發、怎麽投入?所以要開拓出去。
科達是做機器的,他怎麽往外頭打?先是找合作夥伴——廣州森大貿易公司。森大發現幾年前非洲市場已經發展起來了,非洲有十三四億人,一年進口瓷磚10億美元。非洲不會生産,但是有需求。然後森大找到了科達,他們達成的合作模式是:科達提供設備,森大瞭解市場,雙方合作在非洲建陶瓷廠,一起到非洲市場賺錢。這是科達好幾年前布的一個局、落的一個子,今天有了收穫。
厲害的企業都對趨勢很敏感
我們還調研了一家公司叫哈士奇,做冰箱的,它的産品很有活力。企業創始人老闆是丹麥人,最早落在了北歐芬蘭,這裏是高端市場講品質、講品位。老闆把業務做起來後,開始全球布局,2009年在順德開始落廠。爲什麽?亞洲在崛起。當時中國工人工資比歐洲工人低,而且中國人開始有製造能力了,所以這個企業來了。
來了發現更大的變化——中國有市場。這種冰箱原來都是利用中國工資的窪地造,造完以後再以每個500歐元的價值往歐洲發,賣到歐洲。後來發現中國的市場也開始有苗頭了,而且企業打入中國市場還不能沿用原來的設計和美學,而是要把産品做出變化。所以這家企業開始在亞洲建立團隊,尋找東方文明,幷將東西方文明美學進行融合。再過幾年,老闆要退休了,兒女不肯接管企業,最後讓企業的中國員工接手,股權轉過來。
現在這個公司的老闆是中國員工,2000年中國從北航畢業的,表現優异,深得原來老闆的信任。這就是企業家的胸懷,有了機會就接過來。這個布局有意思嗎?從北歐製造開始,最後打入中國市場。
再看我們調研的另一家企業東方精工。這家瓦楞設備生産企業在3億元銷售額規模的時候,就敢收購意大利一個10億元銷售額的公司,成功後他就變成了行業內全球第二大企業;行業第一大企業是德國的,第三大企業是美國的。
2009年前後企業又收購了蘇州一個企業百盛,做船外機,也是精工;這個機器裝在船上,船就走了,像游艇。爲什麽從瓦楞製造跳到了船外機這個領域?這個事情取决于做局,做局就要看勢。
東方精工以前是To B的企業,但是這塊需求有降低趨勢。大趨勢大周期有的時候對工業製造打擊特別大。那我能不能布一個局?做一個To C的産業,這個産業在管理、工藝上又和我以前的業務有共通性——造設備和造船邊機就是有相同的部分,都是精密製造,所以東方精工收購了這個業務,它對整個公司特別是這兩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厲害的企業家就是看得遠一點,對趨勢性的東西很敏感、警覺,早警覺,早構想,早落子,一年一年走下去,最後就能看到這個布局的結果。
世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最大的好處是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美的創始人何享健說:“不與同行爭天下。”“天下”是什麽?以前很多老闆以爲天下就是本國,其實世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我們調研的萬和也是這樣。以前東北哪有打開水龍頭就能洗熱水澡一說?那是巨大的享受。這種情况下,熱水器怎麽會不受歡迎?中國人民從低收入往上走時,這種産品哪家不要?但是後來這個産品普及了,就開始追兵四起,藍海就變成紅海一片,怎麽再往前打?
萬和董事長講,中國造熱水器已經沒問題了,但它和歐洲品牌有差距。貼歐洲的牌和不貼歐洲牌,一台熱水器價格相差1000元。你怎麽讓人家也相信中國企業的品質?萬和就跟德國公司合作,升到德國市場去。
萬和還和德國客戶討論,俄烏戰爭後,歐洲天然氣價格漲多少?你知道價格漲10倍帶來的後果是,無數的替代就會起來。你看中國所有電器設備進歐洲會形成一個峰值,因爲歐洲需要更省能源的、替代能源的、更節約的産品,萬和如果據此布局,可以創造更多機會。這就是局。
還有一家調研對象企業是樂普達。這家公司不大,但是勢頭非常好,原來是給美的供貨的,做電機,後來給整個家電行業供貨。但是房地産行業起伏,會影響企業。他就發現,自己手裏的電機技術雖然做的是小産品,但是哪個都離不開,不光空調離不開,汽車也離不開,所以他就往汽車行業、新能源行業轉。這就是布局,你不光看今天,還要看未來。
這家企業提出“樹行業標杆、做精品電機”,這是他們的願景。但願景不是布局,布局是關于怎麽實現願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願景,都有雄心壯志,怎麽做到?資源怎麽放?往哪兒放?往哪個産品放?往哪個行業放?爭取讓誰做你的客戶?這個就是局。布局不只是思維産品,布局是要落子的,因爲你落了子,才知道前後左右相應的變化;這是商業競爭,不是靠意念就能完成的。
善用互聯網思維“做局”
伊之密這家企業,我們去調研過好幾回,印象非常深刻。今年再去的時候,企業已經是全新的架構。我們當時和伊之密討論了一個問題,很有收穫,和大家分享。我們請教伊之密,在目前的衝擊下,企業如何解决供應鏈的問題。
伊之密給我們介紹,公司一年的零配件的采購額大約是23億,其中有3.5億屬海外采購。企業采購大概占到了銷售額的百分之五六十,這是現代製造業的一個特點。現在有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世界來來往往的秩序在發生變化。這個時候,企業怎樣才能管理好供應鏈?做好采購呢?在市場競爭面前,你哭會有用嗎?大變局是不相信眼泪的。
那要怎樣對付呢?多買一點東西存起來嗎?但是企業的財務承擔不起風險。所以更大的應對本事是,企業要主動去尋找替代。要買一樣東西,永遠可以買得到,世界大著呢。
如果因爲技術上的某個約束條件,導致這個産品不能被替代,那就換一個約束條件,這樣産品就可以被替代。企業要把替代的問題要提上日程。我以前說過這個觀點,前幾年業界都在說互聯網思維,到底什麽叫互聯網思維?
當年研發互聯網的人,就是要建立一個分布式的系統,實現這一段被打掉了,迅速連上那一段,那一段被打掉了,再迅速聯上這一段,實現永遠打不爛,這是當初設計互聯網的思想,沒想到引發了一場互聯網的技術革命。
我們今天做普通業務,不是做互聯網,但也應該如此。東方不亮西方亮,問題是要把這套理念用到産業裏、用到零部件、采購商、供應鏈裏面。伊之密給我們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套本事,爲什麽要全球布局,有伊之密美國公司、伊之密德國公司、伊之密印度公司,這其中都是爲了應對供應鏈危機。
拓斯達的老總自己是學徒出身,工人出身,所以他對人力資本非常的敏感。公司專門學習了華爲的分享股權的做法,他的團隊裏,包括博士和碩士都可以分享股權。
他的思路就是兩個,一個是他在前面十多年的時間裏,和大量的公司接觸後發現,企業遲早有一天一定要用機器人,是躲不過去的,機器人不怕疲勞、做事準確,用起來還成本低,總有一天機器人會替代人。第二是,他認爲工業的底層基礎技術就是那幾樣,這些最基本的技術可以組合成各種各樣的産品,這些産品又被用在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比如說所有工業加工原料,不是金屬就是塑料,其他都是應用的問題,場景的問題。
他就是利用這種布局的思路,所以成長得特別的快,企業發展的勢頭非常的好。現在拓斯達上市十年,銷售額已經翻了10倍,從4億元升到了40億元,這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大跨度布局應對不確定性
企業爲什麽要出海?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經驗,就有助于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中國製造業的早年很多東西也是不會造,就是通過不斷開放,引進來的。
瑞士鐘錶是如何從瑞士造,到香港造,又如何從香港轉移到東莞的?我們要不斷地追問這個問題,再往前追溯,鐘錶爲什麽不是由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這裏生産,再賣給你,爲什麽不行呢?
科達邊總一句點破了,先行的國家造出來的産品太貴了,消費者買不起。這種情况下,開拓市場就會遇到問題。比如我買不起瓷磚,不等于我不用瓷磚,我買不起瓷磚,我可以先用水泥地來替代,可以選擇尋找替代。工業的邏輯也是這樣,我的要素成本比你便宜,那就我來生産。這個邏輯的演繹,不會到了中國就停止。
今年,我還去調研了一家長三角的企業,叫申洲國際。申洲國際是做針織服裝的,他布的是什麽局呢?申洲國際是爲全世界最好的服裝品牌供貨。目前,申洲國際在越南也有布局。
申洲國際爲什麽會去越南?無論是申洲國際董事長,還是申洲國際在越南的負責人,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都是因爲客戶走出去的。如果要繼續和某個客戶合作,企業就必須出去外面設廠,因爲這是客戶要求他們出去設廠的。
申洲國際的客戶都是全球的大企業,這些企業不是說有權任性,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結論,要求供應商也跟著走出去。申洲國際這麽多年來,都是跟著行業裏最好的客戶發展,客戶帶著他們一關一關地闖過去。
早在2000年左右,申洲國際就開始伸出觸角,2014年在越南設立了工廠。回過頭來看,這個布局對企業是幫了大忙。因爲去年,申洲國際的寧波工廠就發生了一例陽性,工廠因此關停了15天。申洲國際作爲全球品牌服裝的供貨商,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要做到按時交貨。當時出現這個情况後,幸虧申洲國際在越南有工廠,可以應對當時的交貨問題。
但是如果當時申洲國際沒有越南工廠呢?所以現在,申洲國際都在自覺進行布局。
大跨度布局是我們應對這個時代不確定性的關鍵一招,因爲即使有很多危險,他也不會同時發生在跨度很大的不同地方。如果你的布局跨度很小,就很容易被一網打盡,你跨度很大,可以增加生存的機會。
走出去要落地生根
企業去到一個地方就要落地生根,不要淘完金就走,要落地生根。這是申洲國際越南工廠的食堂,裏面擺滿了幾千個榻榻米,是給工人中午睡覺用的,每天中午後,有半小時可以在這裏休息。當地的工人非常的感激。申洲國際越南工廠的周總告訴我,越南的工人非常愛乾淨,從來不需要派專人打掃這裏,也從來沒有丟過任何東西。每一年,申洲國際還安排了一天,讓越南工人可以帶著家屬來參觀工廠。這種理念就是,來了當地後,就跟著這個國家成長,去培養盡可能多的當地人。
走出去也當然會遇到困難。美的很早就在越南布局,在當地生産電飯煲、電風扇等,再從這裏銷往歐美市場。在2014年,越南當地發生過一次暴動。美的的員工提到了當時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在那場暴動中,他們躲起來了,是越南的一位保潔工掩護了他們,和外面的人說這個房間裏面沒人了,最後保護了他們。美的後來就吸取教訓,不要去到哪裏都打出中國的元素,現在去到當地的工業園,發現全部都是越南文和英文。
過去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是走到哪裏都要和哪裏的人結合在一起,這是最優的策略。就像剛剛科達的董事長邊程說的,你幫助人家,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沒有購買力,當地的市場怎麽會“厚”起來。
什麽叫內卷?內卷就是生産在增長,需求不增長。如果中國還停留在僅僅搞傳統農業的話,我們能買得起幾塊瓷磚?幾個冰箱?幾個熱水器?這個邏輯,全人類都是一致的。我們今天能出海,是因爲我們自己本身就有40多年工業化高速增長的經歷。
工業出海的邏輯到底是什麽?便宜的勞動力是不會自動變成工業品,他還需要加上企業家、技術、管理,這些元素都來了以後,才能把本地勞動力從傳統農業勞動力變成現代製造勞動力。
佛山的産品,是跟著中國人民從低收入開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佛山很多行業出現産能過剩,不等于在全世界這些行業都是産能過剩,包括企業到海外去布局,也是先讓他們從傳統農業變成工人,工人有收入了,他就會買這買那。
誰家裏住泥地會覺得開心?當一個人住到泥地後誰不想用上水泥地?有了水泥地誰不想鋪瓷磚?有了瓷磚誰不想有唯美的裝飾?今天被激活的又是哪個需求?
讓更多人進入高生産率的部門,掙到更多的錢,改善生活後,把當地市場變成更寬闊的市場,這倒過來也是給我們過剩的産能找到一個落地的機會。
現在有很多的零售店,有很多高端的産品,也有很多中端、低端的産品,這些産品在中國可能越來越沒人看了,但到了緬甸和越南,也是沒人看嗎?如果把消費者從傳統農業工人變成製造業工人,你想想這個前景,這是一個很大的局。
這次在越南,看了好幾家工廠,看完真的很高興。這裏有兩家越南的工廠,都是佛山來的衛浴老總。他們都是通過代工的方式,把産品賣到美國市場,後來他們又發現,越南市場本身也不小。
說起來也非常感動,他們在越南最辛苦的時候,是在工廠裏住,在工廠裏吃,搭著帳篷睡覺,是這樣熬過來的。
這裏中間有一張照片,是我抓拍回來的,是一個戴著斗笠的越南人,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我還沒有忘掉這一幕。今天你到了越南,還能聽到當地的工人在農忙時候要回家割水稻。
爲什麽這些越南工廠一貼招工啓事,門口就排起長隊呢?我去到後發現,有很多工作的收入是比進工廠的工人收入低的。我們要怎樣開拓這裏的市場?那就是只有讓這些人都從事工業生産,從事更高效率的生産,提升購買力,這樣我們整個製造業就能更好地前進。
“練精益化”與“謀布局”
企業接下來要苦撑苦熬是必須的,但是要加一個“PLUS”,加什麽?如果工廠還開著,就練精益化,站在客戶的角度减少浪費,這是永遠都有得做的,你會發現問題不是一輪可以解决的,你還可以發明新的工具,解决新的問題,一輪一輪地做精益化。從以客戶爲中心的層面出發去做精益化,從這個出發點開始,增加公司的存活幾率。
抱團取暖也很重要,但也要加“PLUS”。特別是企業裏面關鍵的少數,全員都要去練精益化,但關鍵的少數要練布局,要謀布局,看得更遠一點,更廣一點。
然後企業之間也要互相學習,學習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布局能力。
總的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一個就是要細中求精,練習這種本事,同時要到寬處去謀布局。
周其仁,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货币与金融、土地制度与城市化,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等。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