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銀行沿革初探——第7-13任行長
日本銀行沿革初探——第7-13任行長
引言
日本是 20 世紀世界產業變遷史中承前啟後、不可或缺的一環。近代以來,日本幾經起落,直至成為亞洲最大發達國家、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東京成為世界重要金融城市,與其中央銀行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執行關係密切。而以泡沫經濟為界,日本在近40年所走過的經濟轉型道路,經歷的政策變遷和所謂“失去的三十年”所帶來的痛苦,亦值得我們了解、借鑒、學習和警惕。
在這個系列中,光大東京代表處將嘗試通過影像、視頻、文章等形式,以日本銀行歷代行長的生平及在位期間主要政策和成績為窗口,與您一起回顧日本現代以來的歷史、經濟、金融、產業的演繹,更加貼近的了解和觀察這段歷史。
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世界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等重大事件後,也積累了即將引起另一次大戰的矛盾。在此期間,日本也經歷了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東京大地震、金融危機、向軍工等重工業轉型等重大事件。
一戰後,日本靠貿易維持的“戰爭景氣”難以為繼,貿易收支惡化;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後,日本國內股價暴跌,企業經營困難。面對該等重創,1930年後其國內軍國主義思想抬頭,經濟開始突然轉向,以軍工業為主的重工業不斷壯大,其他行業不斷萎縮,全面陷入侵略戰爭泥沼。
經濟的轉型離不開金融政策的協同。 1899年至1936年,高橋是清先後出任日銀副總裁和財務大臣,在上述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高橋的金融政策貫穿其中。
從45歲出任日銀副總裁,到六次擔任日本財務大臣;從為日俄戰爭募集大量外國債券促進日本工業革命取得發展,到“高橋財政”逐漸把日本經濟從“昭和恐慌”的旋渦之中拉出來;從一度出任首相,力主將山東歸還中國,主張和平崛起,到日本“二二六事件”被日本帝國陸軍青年士兵用槍和軍刀刺殺身亡,高橋是清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1899年至1936年日銀更換了高橋是清、三島彌太郎、井上準之助(兩次擔任)、市來乙彥、土方久徵、深井英五等六任總裁,高橋金融政策影響較強。因此,本章將把在高橋金融政策期間的日銀總裁經歷與政策一同講述。
第七至十三任行長簡介
任期主要金融措施
高橋是清熟稔歐美情勢、洞察經濟規律、深諳世界格局,被後世稱為“日本的凱恩斯”,其金融才能在日本經曆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昭和恐慌、戰時經濟統制中一一展現出來。
1895年8月,高橋是清忽然被當時的日銀總裁川田調任至橫濱正金銀行,“原橫濱正金銀行店長小泉信吉被舊店員排擠,鬱悶喝酒去世...日本銀行原本對橫濱正金銀行進行低利率融資的條件之一就是可以指定橫濱正金銀行的店長人選...希望你可以在那裡發揮你的才能”。從此開始,高橋是清開始進入金融界。 1897年,高橋是清升職為橫濱正金銀行副行長,1899年3月任日銀副行長,1911年任日本銀行行長,兩年後1913年從日銀行長退位,出任日本大藏相(現財務大臣)。
(一)日俄戰爭前後(1899-1911年)
1.在日俄戰爭期間募集到大量外國債券。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日本在此戰中獲得大量財產。於此同時沙俄出兵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並控制了遼東半島。沙俄在旅順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修建旅順要塞,並把太平洋艦隊從海生崴遷到了旅順。此舉使得當時日本控制的朝鮮半島陷於沙俄東(旅順)西(海生崴)夾擊當中。
1903年8月12日,日本正式向俄國提出交涉,要求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有“優越利益”,日本只承認俄國“於滿洲鐵路有特殊利益”。兩國幾經談判均未獲結果。 1904年2月6日,日本照會俄國終止談判,並斷絕外交關係。
在日俄戰爭期間,為了籌集軍費,高橋是清被任命為日銀駐英國財務官,並先後進行了五次債券募集。
第一次日本政府要求募集一億日元公債,高橋是清提前完成計劃;第二次募集公債是還未回國就臨時接到日本政府的命令,要求再募集軍事公債兩億日元。當時的日本政府指示中說:“在作為第一次募集公債擔保的關稅收入之外,還可再提供煙草專賣利潤和國鐵收入作為還債之用。 ”高橋仍以第一次的關稅收入作為保證,沒有費力就在1904年11月間,在倫敦和紐約兩地完成了募集指標;第三次募集公債的條件是年利率4.5%,發行價格為票面的90%,期限20年,以煙草專賣利潤作為擔保,募集地點除英美兩國外,進一步擴大到歐洲大陸各國,此次募集公債額度達三億日元...從1904年6月到1905年8月共計四次成功發行軍事公債6.9億日元,加上日本國內的4.35億日元的國債,總共籌集的戰費達11.25億日元。
大額度的外債為日本爭奪日俄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戰後日本國內殘留的巨大外債也為日本企業大規模開展投資提供了便利。由於“日本工業革命取得真正的發展時期是在日俄戰爭之中及其之後。 ”高橋是清募集到的大量外國債券無疑成為日本工業革命完成的重要基石。
2.完善第六任日銀總裁松尾臣善的高利率適用制度的申請系統,提高向橫濱正金銀行提供貸款的年率,遵從緊縮的財政政策。
橫濱正金銀行作為日本早期的外匯專業銀行,日本銀行長期與橫濱正金銀行進行資金往來,當時日本銀行向橫濱正金銀行提供資金的方式為外匯票據再貼現的方式,一千五百萬日元以下的貸款年率為2%,一千五百萬日元以上為5%,無最高額限制。高橋是清改為貸款年率一千五百萬日元以上、三千五百萬以下為5%,三千五百萬以上6.5%。
(二)日俄戰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1-1918)
日銀第八任行長三島彌太郎於1913年就任。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前期,日本國際收支逆差,負債累累,國家處在破產邊緣。出口和非貿易收入罕見增長,積累了大量黃金和外匯,從傳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
1914年7月,三島彌太郎設定根據出口票據制定限額,抑制私人進口,規定橫濱正金銀行根據出口票據給予貸款,用於企業出口支付海外資金,總限額為每年1500萬日元。
之後,由於日本外債累積、國內實行財政緊縮,“日俄戰後經營”的良好局面消失,日本物價開始下跌,經濟趨於蕭條。
為平衡國際收支、推行財政緊縮,三島彌太郎在舊金山、哈爾濱等地開設分行,參與日法銀行的設立,並與該銀行達成了互利的業務聯盟,制定了日本第一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協議,爭取國際業務,收緊貨幣流通,但效果甚微。
圖1 物價指數變化(1873-1940)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36年。 (1918-1936)
一戰期間,日本面向美國市場、歐美殖民地的東南亞市場的出口增加,帶來了空前的戰爭景氣。與生絲、棉線、鐵有關的紡織、金屬產業盛況空前,除此之外,股市、土地的投機活動也很活躍。
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國家停止使用金本位制,1920年,日本大戰景氣在生絲市場、股市的暴跌中結束。 1920年3月日本經濟首次陷入蕭條。
於1919至1923年及1927至1928年兩任日本央行行長的井上準之助讓日本央行提供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救助貸款平息局勢,批准額度達到了3.8億日元,實際貸款額達到2.4億日元。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大地震來襲,9月5日市來乙彥成為日本銀行行長,為了採購物資,不得不動用戰爭期間積累的外匯增加進口,進一步加劇了通縮效應。
另一方面,井上準之助發行了由日本銀行蓋章的票據,即出口商開出的貿易票據可作為抵押品借出貸款或再貼現,這種票據可以被市場上有盈餘的銀行買走,如果購買票據的銀行盈餘不夠,日本銀行將隨時接管,這是日本貼現市場發展史上防止濫用中央銀行信用的劃時代製度。
日報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停滯不前,在恢復金本位制這一政策目標下,繼續維持金融緊縮政策,1927年日本發生“昭和恐慌”,國內經濟陷入衰退。然而,井上準之助於1930年實行“金解禁”的緊縮政策,加劇了金融危機,他描述到“金解禁”政策,“就像讓肺病患者跑馬拉鬆一樣”,但他表示,解除黃金禁令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引起問題,但因為日本的商品價格在黃金體系下低於外國商品的價格,有利於出口、改善國際收支平衡,所以有必要推進。但在推進過程中恰逢從美國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蔓延,此番做法加劇了日本經濟的衰退,1931年12月13日停止了金解禁,禁止黃金出口,日本的本位幣保有額從1929年末的13.43億日元大幅減少到1931年末的5.57億日元,2年間就損失了7.86億日元,井上準之助的金融主張使日本公眾尤其是中小企業和農民付出了代價。井上於1932年選舉運動中遭遇日本右翼襲擊致死。
世界金融危機和昭和恐慌之後,20世紀30年代日本通過滿洲事變等擴大了自己的殖民地經濟圈,日本第二屆若槻內閣倒台,高橋是清擔任了之後多任內閣的大藏大臣(財務大臣),高橋是清試圖將日本從昭和恐慌的蕭條中拉回到正軌,開展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主要為脫離金本位制和低匯率政策、積極的財政支出、低利息政策。
1931年12月13日禁止黃金出口開始,日本脫離了金本位制,土方久徵擔任日銀行長期間,外匯方面政府修改了外匯管理法,開始介入外匯交易,優先向材料業、重工業等提供財政補貼、進口配額等,發展日本經濟。在此期間,日元匯率一度從100日元兌換20美元至兌換30美元上下;積極的財政支出方面,1931年財年支出為16億日元,到1933年增長到22.4億日元,如圖2所示,其中值得注意,軍費支出幾乎翻倍。深井英五出任日銀行長期間,日銀直接認購國債發行,避免“擠出現象”,讓政府的財政需求得到補充,用充裕的貨幣供給向低利息過度,刺激總需求增長,調節日本的物價。
高橋是清多次出任日本大藏相,主持日本國家財政達12年之久,執政期間,高橋是清為適應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恢復,進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反對無限制擴大軍費開支,這與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本軍部極力主張的無止境擴軍備戰要求形成尖銳矛盾,最終在日本“二二六事件”中,高橋是清被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士兵用槍和軍刀刺殺身亡。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