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如何?《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整體保持穩定,綜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北京、杭州、廈門、寧波、長沙和青島。
《報告》對融資環境評估結果:融資環境由貸款獲得、信用與擔保、創業投資、融資滿意度4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深圳、杭州、寧波、北京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廣州、南京、廈門、長沙、西安。
報告內容如下:
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2022年度評估繼續選取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27個省會城市,共計36個典型城市作為評估對象。以上一年數據為基礎,由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
一是兼顧評估穩定性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新要求,優化完善評估指標體系。為保證評估工作的連貫性、持續性及可比性,2022年度指標體系整體上保持穩定。同時對標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圍繞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新要求以及中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新變化、新趨勢和新問題,對個別指標進行優化完善。本次評估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構成。主要從“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和政策環境”五個維度進行評價。
二是構建多維度評估體系,不斷豐富典型經驗案例集。評估數據主要來自5個方面,包括地方政府部門填報,企業網上調查,實地調研及第三方穿行測試,公開統計數據,政府網站、媒體及權威機構獲取數據資料。累計對3.4萬多家中小企業開展問卷調查,檢索了40多萬條信息,撥打電話和發送郵件300多次,對10個典型城市開展調研,與200多家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與地方有關政府部門、企業服務機構及行業協會商會深入座談,了解參評城市圍繞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改善所采取的各項舉措、取得的成效以及典型經驗做法。
三是對比分析近三年評估數據,突出參評城市環境改善趨勢。通過對多渠道獲取的數據信息及近三年以來的曆史數據進行綜合計算、比較分析,認真研究了主要指標數據變化情況,結合宏觀經濟形勢、各地優化發展環境舉措等,對相關指標改善較明顯的城市重點解讀,深入分析挖掘背後原因,更直觀地體現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優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為參評城市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提供借鑒參考。
四是結合中小企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調研了解助企紓困政策落實成效。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各城市積極推動落實各項政策舉措,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生產經營困難。評估中通過企業座談會及問卷調查,了解參評城市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及發展意願,逐項分析相關助企紓困政策的知曉落實情況及企業滿意度,並收集有關意見建議。
(一)發展環境評估綜合排名
總體來看,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整體保持穩定。綜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北京、杭州、廈門、寧波、長沙和青島。各參評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得分情況如下:
表1 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得分情況
(二)參評城市發展環境基本特征
1. 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效,中小微企業數量逆勢上漲。
各參評城市克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的影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大力推行“一網通辦”,優化企業開辦服務,中小企業數量保持穩步增長。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參評城市中小企業數量2248.18萬戶,占全國總數的46.8%,較2019年底(1858.46萬戶)年均增長率達9.99%;新注冊企業數量423.28萬戶,占全國總數的46.8%,較2019年底(331.75萬戶)年均增長率達12.96%,其中32個城市新注冊企業數量實現兩年連續增長。
2. 有利於企業創新的環境加快完善,城市間不平衡狀況有所緩解。
各參評城市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投入力度,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持續踐行與創新創造相適應的包容審慎監管理念,為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營造更良好環境。近年來,大部分城市創新投入與成果產出出現明顯增長,中小企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評估顯示,各城市研發投入強度均值由2019年的2.54%提升至2021年的2.71%,30個城市投入強度連續兩年上升,其中武漢、哈爾濱、深圳、海口和成都提升較快,平均每年超過0.25個百分點。各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水平實現穩步提升,其中杭州、青島、深圳、南京和成都位列前5,蘭州、昆明、大連、貴陽和烏魯木齊提升明顯。
各城市創新成果加快湧現。其中,技術合同成交額均值由2019年的507.25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721.78億元,年均增長率近20%,31個城市成交額實現連續增長;國內專利授權數量均值由2019年的3.86萬件增加至2021年的5.86萬件,年均增長率超過25%,34個城市授權量實現連續增長;商標注冊數量均值由2019年8.94萬件增加至2021年10.25萬件,年均增長率達到7%。
各城市創新環境得分離散度為0.3334,城市間差距有所縮小,創新環境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緩解。杭州、天津、南京等城市整體表現與北京、上海等頭部城市不斷靠近,排名靠後的城市與領先城市的距離拉近。
圖1 參評城市創新環境得分離散度情況
3. 普惠金融供給持續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滿意度有所提升。
各參評城市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引導更加廣泛的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金融機構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
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供給不斷發力。據統計,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近25%,2021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2020年下降近0.2個百分點;參評城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占人民幣貸款總餘額比重均值為7.2%,增速均值為26.9%。政策性融資擔保效應持續釋放。據統計,參評城市擔保額均值由2019年的62.73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83.8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5.61%,23個城市實現連續增長;擔保費率均值由2019年的1.56%降至2021年的1.03%,31個城市費率持續下降。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緩解。問卷調查顯示,對融資環境感到非常滿意的企業達40.23%,感到滿意的企業達42.89%,融資滿意度總體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圖2 參評城市2019—2021年政策性融資擔保額及擔保費率均值
4.優質企業培育步伐持續加快,專精特新企業顯現出更強發展韌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22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的賀信中要求,著力在推動企業創新上下功夫,加強產權保護,激發湧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評估顯示,各參評城市加快落實工信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加強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創新培育及服務舉措等,堅定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參評城市已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2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由2020年度的905家增加至目前的4572家,占全國總數量50.8%,年均增長率高達124.77%。其中,武漢、深圳、杭州、濟南和長沙5個城市增長較明顯,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90%。
圖3 全國及參評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
疫情影響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顯示出更強的發展韌性,通過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據統計,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九成集中在制造業,2021年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30%,增速高於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約11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超10%,比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高約4個百分點。對參評城市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47.20%的企業在未來一年有引進人才計劃,67.74%的企業有創新研發計劃,分別超出樣本企業平均水平16和25個百分點。
5.支持政策宣傳普及不斷強化,助企紓困持續落地見效。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措施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協同度高,切實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各參評城市積極落實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取得積極成效。
問卷調查顯示,助企紓困政策宣傳普及和落地實施效果較好。約八成企業表示知道有關政策;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緩繳、住房公積金和醫保費緩繳等政策涉及面最廣,近五成企業實際享受到;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減免、地方“六稅兩費”減免、增值稅留抵退稅等稅收政策含金量較高,近七成的企業已經獲益;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等政策滿意度較高,已享受政策的企業中,約七成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實地調研中,不少中小微企業期盼能夠保持政策連續性,為企業創造更多休養生息的空間和時間。
圖4 助企紓困政策知曉度情況
6.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營造環境加大支持成為政府工作重點。
評估顯示,自2019年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各參評城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對照《中小企業促進法》有關要求,不斷加強對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重視程度。
工作協調機制建設方面,太原、呼和浩特、福州、海口和拉薩等5個城市新成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領導小組,截至目前,共35個城市成立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協調作用。一些城市持續創新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強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組織體系,如南昌市於2021年底正式成立市、各區中小企業服務局。
財政支持方面,長沙、太原、烏魯木齊、拉薩等4個城市在本級財政或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預算中新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上海、合肥、廈門、長沙、貴陽、沈陽等13個城市新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截至目前,所有參評城市均在本級財政或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預算中設立專項資金,超半數參評城市設立基金。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截至目前,參評城市共計擁有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488家,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241家,已有33個參評城市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促進)中心。
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在全國落地範圍不斷擴大。據統計,在全國評估工作的帶動下,北京、上海、重慶、河北、山西、內蒙古、福建、湖南、四川、貴州、江西、廣西、海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17個省區市按照《中小企業促進法》要求,結合實際開展面向本地區的評估工作,覆蓋全國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體系正逐步形成。
(三)各項一級指標評估結果
1.市場環境評估結果
市場環境由市場准入、要素保障、政務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5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深圳、廣州、南京、上海、杭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寧波、廈門、武漢、青島、福州。
2.法治環境評估結果
法治環境由權益救濟、行政執法、司法保護3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深圳、南京、廣州、廈門、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杭州、長沙、青島、北京、天津。
3.融資環境評估結果
融資環境由貸款獲得、信用與擔保、創業投資、融資滿意度4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深圳、杭州、寧波、北京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廣州、南京、廈門、長沙、西安。
4.創新環境評估結果
創新環境由創新載體、人力資源、創新投入、成果產出4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北京、杭州、天津、深圳、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西安、南京、武漢、廣州、鄭州。
5.政策環境評估結果
政策環境由組織領導、財政支持、服務促進、企業培育、政策落實5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廈門、深圳、北京、廣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別為重慶、南京、長沙、合肥、杭州。
一是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深圳市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通過推進電子化招投標、規範保證金管理等,確保中小微企業公平享受政策紅利。武漢市大力推進市場主體信用修複試點,給予企業及時修複信用的機會,切實打造包容審慎監管環境。大連市推出“審批無障礙、監管不幹擾”集成創新,從減低門檻、縮減流程、節省成本等方面綜合發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
二是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北京市建立“12345”工作模式,通過“一個統籌機制”“雙向線索排查”“三種落實手段”“四條投訴渠道”“五項法規制度”的工作模式,確保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工作落到實處。合肥市建立人民調解與司法確認有效對接機制,提供知識產權“一站式維權服務”,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民事調解法律效力。武漢市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聯席會議制度,用好法治績效考核“指揮棒”,找准找實司法服務企業發展的著力點主抓手。
三是構築普惠金融生態。廈門市設立技術創新基金實施“財政政策+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向中小微企業精准投放,以政策撬動金融資本服務中小企業。廣州市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知識產權融資模式,通過“投資基金—質押融資—證券化—上市輔導”全生命周期融資,助推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效能提升。濟南市推行金融輔導員制度,從金融機構及其他服務機構中選拔服務專員,實施不固定、交叉服務模式,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後一公裏”。
四是完善企業創新體制機制。北京市中小微企業“先使用後付費”“零門檻”使用科技成果,促進優質發明專利產業化落地提速。重慶市圍繞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需求,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基金,構建“總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業育成體系。合肥市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共建高水平協同創新平臺。銀川市采用“政府+聯盟+服務商+企業”模式,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業生態。
五是打造人才支撐體系。杭州市出臺“人才生態37條”,圍繞高峰人才引育、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計劃,積極打造人才高地。南寧市建立全國首個“智慧人才”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實現流程自轉人才“一次不用跑”。天津市深化民營企業職稱評審“直通車”機制,針對上市培育重點企業推出“科創企業評職稱”專項服務,有效提升企業創新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六是精准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寧波市搭建“甬商產學研服務平臺”,整合優質資源推出“定制服務”,打通專精特新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青島市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通過“鏈主”企業行、標杆企業行、高校院所行等對接活動,解決合作“中梗阻”問題,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天津市建立“專精特新板”,對入板企業提供分層服務,持續加大優質中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工作力度。
七是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深圳市成立市企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重點打造全市“群服務”和“雲服務”工作架構。長春市強化頂層謀劃,全力構建1個市級總群、9大行業群、17個屬地群的“1+9+17”“三位一體”微信服務群矩陣,對中小企業提出問題做到“秒接”“秒應”。南京市建設“質量小站”,遵循占地小、投入少、作用大、就近就便原則,集成質量全要素資源對中小微企業“一站式”服務。
八是強化惠企政策直通盡享。青島市建設“青島政策通”平臺,實現“一口發布、一口解讀、一口兌現、一口服務、一口評價”,打造便捷高效的政策兌現“直通車”。南京市搭建“寧企通”平臺,實現惠企事項綜合受理、精准推送,市區聯動、協同審批,推動政策“直通、直達”和企業“直感、直享”。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數治稅”優化服務企業新模式,持續提升數據共享共用共治效能,確保各類稅收優惠落實到位。
此外,評估中也發現,部分地區在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促進激發中小企業活力的工作力度不足,企業成本負擔依然較重,政務服務能力水平需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運用及保護能力偏弱,數字化轉型支持政策和服務效果有待增強等。
[1] 全國總數分別參考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數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
[2]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統計數據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