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貨幣金融政策展望
為實現宏觀經濟平穩增長、保持物價穩定、促進就業等方面為主要考慮因素而實施貨幣政策。2022年,貨幣政策總基調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全年國內貨幣環境保持穩中偏松,央行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跨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信貸等金融資源更多投向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力支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全年面對美聯儲加息縮表壓力,國內貨幣政策“以我為主”,更加關注國內經濟基本面變化。
2023年,我國將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合理增長。一是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保持信貸總量有效增長,助力實現促消費、擴投資、穩就業。二是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應用,引導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三是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貸款利率的指導作用,進一步降低資金成本。四是加快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健全金融風險管理體系。
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增速將保持擴張態勢。2023年1月10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指出“各主要銀行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
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提到“引導M2和社融增速明顯高於去年”,2021年、2022年則為“M2和社融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2023年中國經濟工作會議也重提“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社會融資增速來看,2023年寬信用面臨壓力,社融存量增速將逐漸恢復增長,從上年末9.8%增長至2023年年末的10.3%左右,全年月均增速低於上年平均水準;社融增量將較上年提高3.5萬億左右。2023年社融增長主要依賴於政府債券和貸款,是社融增量的主要貢獻者。另外特殊金融債券增加推動委託貸款上升、信託貸款同比少減、企業債券小幅恢復、人民幣匯率升值推升外幣貸款等都將推升社融增速。從貨幣供應量增速來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M2餘額266.43萬億元,同比增長11.8%,環比低0.6個百分點,同比高2.8個百分點。2022年全年M2月均增速為11.1%,較2021年月均增速8.7%高2.4個百分點。M2的增速較高,主要是由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派生的貨幣相應增加。2023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預計M2增速將保持平穩,全年月均增速或將在10.5%左右波動,繼續保持全社會流動性合理充裕。
2023年或將繼續發生降准。降准空間面臨最低存款準備金率的隱性制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5%或是央行降准的隱性下限,2022年12月份央行全面降准0.25個百分點的公告中明確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2018年降准以來,2018年降准2.5個百分點、2019年降准0.5個百分點、2020年和2021年均是1個百分點,2022年迄今有0.5個百分點。2022年12月份全面降准之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低至7.8%,和5%這一或有隱性下限相比僅有2.8個百分點,常規降准的正常化貨幣政策空間不斷收窄。但2018年以來貨幣政策寬鬆的進程或不會在2023年終結,預計2023年上半年貨幣政策或延續,降准或將發生。
2023年,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地位將更加突出。在結構上,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
2023年1月29日人民銀行印發通知,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貨幣政策工具。一是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範圍,進一步擴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末,2023年繼續並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三是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6月末,將中小微物流倉儲企業等納入支持範圍,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暢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數位化轉型以及促進消費等普惠金融領域發展空間廣闊。普惠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圓滿勝利,但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會長期反復肆虐,偶發重大自然災害還可能引起部分脫貧人口重新返貧致貧風險。為此,2023年普惠金融戰略重點已經並繼續從聚焦消滅絕對貧困過渡到鄉村振興方向。2022年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位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產業數字金融,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因此,如何幫助長期被數字鴻溝狙擊的人群正確使用數字工具和消費數字產品應該成為2023年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任務。2023年1月13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全國2023年金融工作會議,部署了九方面重點任務,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今年重點圍繞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時尚、品牌、智能方向發展,把擴大內需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列入“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2023年,挖掘消費潛力毫無疑問應該成為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重要一環。
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23年1月,年度金融數據發佈會上人民銀行表示正在研究推出幾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重點支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運行,包括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住房租賃貸款支持計畫,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2023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經濟迴圈將更為順暢,在“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的要求下,進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貨幣價格政策仍將繼續保持穩健傾向,以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人民銀行《2023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2023年,我國將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導作用,推動降低企業融資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
2022年為引導利率下行,降低融資成本,央行推出多樣化的政策。最明顯的為放開商業銀行對按揭貸款定價的部分約束,推行差異化房貸政策調整,引導按揭貸款利率不限下調;調整按揭貸款利率定價的錨,單獨調降5年期LPR;廣譜性調降利率,即政策利率MLF的下調。2023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均與上月持平。至此,LPR已連續五個月保持不變。從LPR風向標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來看,央行在開展MLF利率保持不變,即當月LPR報價基礎未發生變化,也符合市場預期。
預計2023年,政策的主線之一仍將是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上半年來看,一系列穩增長、促發展的措施已經出臺,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優化調整住房信貸政策,其效果正在顯現,部分地區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已經低於4%,銀行邊際資金成本上升,報價行壓縮lpr報價加點的動力削弱。展望後期,考慮到降低購房負擔和貸款成本以提升居民購房需求的政策取向,支持樓市儘快企穩回暖,激發有效融資需求,短期內5年期以上LPR報價仍有下調空間。
2022年,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回落,但是,市場心態總體相比較於2015年和2016年的貶值相對平穩,其背後的原因在於風險管理市場的發展。從數據看,近年,遠期售匯對沖比率和遠期結匯對沖比率總體有所提升。央行也一再要求“匯率中性”。外匯管理局年內公佈了《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指引》,對企業實現匯率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央行要求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合理水準上保持相對穩定,“堅決平抑匯率的大起大落”,同時,央行又空前強調了市場的作用,明確提出了“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增強匯率的彈性”,由此可見,央行將發揮匯率對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發調節作用放到一個比較高的戰略新高度。
進入2023年,從內部環境來看,我國宏觀經濟將保持良好增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強,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提升了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有力支撐人民幣匯率穩定,加之在經濟工作“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要求下,在政策面上十分有利於經濟回穩和經濟增長預期改善,這顯然是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但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元加息週期並沒有結束,全球因此普遍進入了加息週期,中美之間的利差會因為中國更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難以縮小,匯率的波動或將明顯提升。預計2023年,在有管理的浮動體系下,在國內外經濟因素不確定性提升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將尋求新的合理均衡水準,並在其基礎上保持相對穩定,並提升市場化水準,即波動區間拓寬、匯率彈性增強,以在“以我為主,兼顧內外”的前提下發揮人民幣匯率對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作用。
繼續推進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實現業務分類管理分賬核算,強化資本約束,加強風險管理,健全激勵機制,壓實機構主體責任,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作用。
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方案發佈,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3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發佈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本次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是繼2017年金穩委成立、2018年銀保監會合並後又一重要的監管機構改革。一方面,在銀保監會的基礎上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將強化功能監管、綜合監管職能,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另一方面,將證監會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直屬機構,並將公司債、企業債發行的審核工作劃入證監會,將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責,理順債券管理體制。此外,此次改革還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大區分行體制,將進一步壓實地方監管主體責任、提升監管部門管理效率。本次調整重點是進一步厘清頂層金融監管框架。具體來看,央行負責貨幣政策及宏觀審慎調控,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和證券業協會負責金融機構行為監管,並且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證券業協會同屬國務院直屬機構。監管職責上,企業債發行審核歸證監會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統籌歸金融監管總局負責。本輪金融改革之前,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兼任金融發展與監管兩項職責,監管職能並不完全清晰。中央監管與地方金融監管局銜接仍不夠流暢,地方金融監管效率也有待提高。此次改革一方面可以剝離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部分管理職能,另一方面能夠強化中央金融派出機構監管責任,提高地方金融監管效率。
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夯實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法治基礎。加快構建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繼續擴大金融債券餘額管理和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支持商業銀行多管道補充資本,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推動櫃檯債券業務發展,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的債券投資交易、託管結算等管道,提高債券市場流動性,形成更加連續有效的二級市場價格。進一步完善債券承銷和做市機制,增強一二級市場聯動,提升債券定價的有效性和傳導功能。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繼續堅定零容忍基調,加大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堅定不移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定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重點防範三類金融風險,一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三是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組建國家金融管理總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對於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監管來說,2023年金融監管部門在組織架構上的重構、職責許可權上的重新劃分、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以及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派駐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責分工等將是重點。預計未來仍將繼續多層次、多領域持續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房地產風險將邁入實質性階段,化解較多的風險隱患。今年地產行業風險的化解將邁入實質性進程,主要思路就是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地產行業並購重組、幫助優質頭部地產企業化解風險。“防止無序擴張”這一新提法可能意味著地產企業的跨區域經營以及過度融資等方面會受到限制。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也同樣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量力而行推出專項債,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專項債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這一目標高於2022年3.65萬億元目標。這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導向下的量力而行。專項債雖然不計入赤字,但會受到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餘額/地方綜合財力)的約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債務率已高於100%,已經達到警戒線水準。同時,2022年專項債餘額規模已經突破20萬億元,遠高於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可持續性也需關注。
「作者 國研網金融研究部 宋美玉」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