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在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首届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组委圆桌会议纪要
2023年7月14日下午4:00-6:00,首届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CCFSF 2023)组委会圆桌会议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津园宾馆召开。会议主题为“公司金融在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
出席本次会议的论坛组委成员包括(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名):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何青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黄福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系主任李科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李泽广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林辉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陆瑶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罗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金融系孟庆斌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越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钱先航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钱雪松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覃家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金融系覃筱副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系邵新建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生教授。其他出席人员包括:高雯玉、黄远标、贾西猛、琚望婧、马振邦、倪骁然、彭凯、吴锴、赵乐、周冬华、邹昆儒等。
首届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将在7月15日召开。论坛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司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和市场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公司兴则国家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公司金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论坛集中于公司金融研究领域,论坛主题为“深化公司金融改革,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本次组委圆桌会议可以说是论坛的前奏。会议首先由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教授致辞。她指出,公司金融方向的研究很多,学者也很多,但一直以来缺乏一个专门的研讨平台。这次由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和其他众多高校联合发起的首届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为公司金融领域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圆桌会议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范小云教授致辞
会议接下来由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覃家琦教授主持,他也是本届论坛的首倡者和执行主席。他指出,中国目前关于金融学的会议足够多,但金融学科领域广泛,公司金融、家庭金融、政府金融、国际金融、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等细分领域已经各自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公司金融的学者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公司金融论坛或会议来推动术业专攻。他指出,在历史上,公司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目前的现状则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公司金融的称呼多元化,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理财、公司融资等称呼并存;从学科来看,公司金融可以视为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各个学科的交叉,各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在做公司金融研究,但又基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也存在公司金融和财务管理之分;在公司金融的经典教材中,内容设计也存在与投资学相重合的部分,公司金融教材的内容边界到底在哪里。以上现状表明,公司金融在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之时,在学科内涵、学科定位、教材内容等众多方面则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混沌状态。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司金融?在学科建设、院系设置、教材教学、研究范式等方面又该如何推动公司金融的未来发展?
覃家琦教授主持
在覃教授的开场白之后,与会者围绕公司金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直抒胸臆,场面热烈。
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黄福广教授首先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希望大家能在天津获得身心上的舒畅。他指出公司金融作为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为本领域学者提供了专业性学术交流平台,是公司金融领域的大事,希望论坛能够延续承办下去。黄教授从南开大学公司金融学科的发展历史,详细地介绍了南开大学公司金融学科的历史沿革、学科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研究情况,尤其提到了老一辈财务学家齐寅峰教授在公司财务领域的突出贡献。齐教授1997年所著《公司财务学》第一版及其后续共五个版本成为高校流行教材。2002年,齐教授率领课题组承担了公司金融领域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研究”,项目号:70232020。该项目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企业投资融资现状与特征,提出了我国企业投资、融资以及股利分配中的特有规律,分析了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投融资行为及其形成原因。黄教授认为,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于公司金融领域未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新技术发展,也给公司金融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挑战,如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黄福广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何青教授认为,各学科对公司金融的构成、含义和侧重点不同。南开公司金融研究主要放在南开金融学院的应用金融系,教学方面主要有四门核心课程:公司金融、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金融衍生工具,因为在我们看来这四门课程构成公司金融理论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首先在教材上,一段时期内公司金融是从管理、会计等学科演化而来,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并不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们认为公司理财的名称更正式,但今天来看更容易被接受的观点可能是公司金融。当前的教材以欧美国家背景为主,而与中国现实不相符。例如来自这些国家的教材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理论不足,难以回答中国现实的公司治理问题。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当前主要采用实证研究,虽然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似乎也使得公司金融研究主题碎片化,缺乏像MM定理这样高度的理论出现,定义公司金融研究的底层逻辑,更不用说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应该采取的做法是: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理论来解释和引导实践发展。
何青教授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系主任李科教授指出,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要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契合。1998年,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金融学院。金融学院设有银行系、保险系、国际金融系、证券期货系以及公司金融系共5个系。公司金融系是一个年轻的系,成立于2009年1月,是全国第一个在金融学院下设立的公司金融系。学院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金融学科发展。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到上世纪末国内资本市场逐渐兴起,宏观金融管理是改革开放中最重要的问题,所以货币银行系是金融学院最早的学科。后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微观金融管理成了凸显的问题,我们从欧美高校引入了投资学和公司金融。未来发展宏微观相结合,从微观角度回答一些宏观问题更有意义。
李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趋势,金融+(ESG,科技,AI)对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公司金融学科还是应该坚持金融的本质。新科技的应用和新的金融业态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在培养金融人才的过程中要坚守金融学基本的常识。既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行业的变化趋势,还要坚持充实学生的金融学理论基础,警惕一味追求热点方向而忽视基础导致知识碎片化的现象。
李教授认为,学科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开创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模式。当前中国高校通过招募海归博士和教授、开设英文课程和实施全球融合式课堂,将国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引入中国。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国际化应该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当前招募的海归博士和教授主要还是做西方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实际的金融问题不太感兴趣。这和海归面临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有很大关系,应该鼓励海归博士和教授做中国金融问题的研究,传播中国金融的思想,扩大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化努力对公司金融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科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的林辉教授提出了公司金融教学科研中的四个问题。第一,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从证监会处罚数量和数额来看,企业内部治理存在很大问题。另外调研发现,很多公司管理层可以直接越过董事会股东大会操作,随意越过规章制度规定的“红线”,东窗事发后才发现这些违规操作是暗箱操作,上级并不知道。当前研究已经远远脱离这些现实。
第二,指出公司金融领域实证研究的一些弊端以及缺乏理论研究。很多数据、模型无法解释公司金融领域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公司连年巨额亏损,市值却仍然很高。
第三,数字化经济背景下公司金融问题超越了经典理论。例如越来越多的公司生产数字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限供给,突破了原来经济学的供给有限的框架。另外,数字资产证券化、数字资产定价、新经济公司投融资问题该如何看待和研究?
第四,博士生科研基础差,治学态度差,研究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导师保姆式辅导学生。
林辉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陆瑶教授认为,公司金融是经济、金融、管理等大学科当中的跨学科。而国内对金融、财务、会计、管理等学科的定义虽受国际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十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关于公司金融所属学科范畴在国内缺乏共识,也与国际脱节,不利于国内公司金融学科发展。对此,她呼吁公司金融领域的学者多举办会议多交流多合作,提高出产质量;提供本学科的国家重大问题选题,让公司金融研究更加符合国家战略导向、能够助力于解决国家重大问题,接轨中国式现代化,从而让公司金融研究和学科发展更上一层楼。
陆瑶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罗琦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在公司金融方向的专业性和推动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公司金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相对于财会审、宏观金融具有清晰的边界。他认为公司金融的前端应该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财务信息质量等,后端则是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罗琦教授分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企业资本配置方式的转变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四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举措确立了我国股份制、股权分置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走向。罗琦教授回应了陆瑶教授关于国内在金融学科分类上庞杂不清的问题,对公司金融是属于经济学科还是管理学科的范畴发表了看法。罗琦教授还介绍了武汉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情况,并表示武汉大学希望承办明年的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
罗琦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孟庆斌教授认为,理解我国当前公司金融研究相关院系设置和专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是混乱与非主流。他给出两个案例,一是人大商学院的财务与金融系采取了将财务和金融放在一起的设置模式,而会计系的老师也常向金融学刊物投稿,这体现出当前学科分类存在一定混乱性;二是公司金融学者的科研背景应与申报基金时选择的门类相契合,这表明在公司金融研究从非主流向主流的演变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其所属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属性。最后,孟教授介绍人大的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等均有相关公司金融学者,但侧重和研究视角有所差异,指出公司金融研究涉及学科交叉较多,学院设置和学院内部系所设置之间也存在一定交叉重叠。
孟庆斌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越教授认为,目前公司金融的学科定位还不是很清晰。传统的金融研究主要关注货币政策、金融风险等话题,随后衍生出来的公司金融主要聚焦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行为决策等公司发展议题。公司金融虽然强调金融,但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公司财务、会计问题,因此有些学校也称为公司财务、公司理财。厦门大学目前在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设有公司金融的研究方向,经济学院主要是成立较早的金融系下设了公司金融的研究方向,而管理学院的财务学系则主攻公司金融的研究。厦大财务学系由吴世农教授于2008年牵头成立,发展之初就明确了公司金融的研究定位,并且吴世农教授主导翻译的《公司理财》成为很多学校相关学科的教科书,对我国财务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管理学院的会计系也有较多学者从事公司金融方面的研究。公司金融学科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不仅限于厦门大学,很多院校也有类似的困惑,这就使得关于金融、财务、会计等不同领域的交叉专业设置有待更多的探讨。
她建议以学术联盟的方式将公司金融研究圈层确定下来。每个学校接力举办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将论坛传承发展下去,搭建起中国公司金融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求大,但求小而精。她表示厦大经济学院非常愿意举办类似会议,并建议探讨成立理事会、引入期刊支持等,以更高的质量、更多的发表扩大公司金融学术影响力。最后她也强调了类似论坛对于公司金融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潘越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钱雪松教授认为,公司金融是经济管理大学科方向下的重要交叉领域,从会计、财务、金融、产业、发展等视角都可以找到切入点。公司金融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狭义上看,公司金融研究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以MM定理为基准,从代理问题和信息问题等市场不完美因素切入剖析金融如何创造价值或如何破坏价值;广义上看,由于企业是经济行为的中心,企业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也是公司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涵括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等企业经营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决策,还涉及到企业微观行为的宏观启示和规制含义。因而公司金融相继兴起“法与金融”、金融与劳动等丰富交叉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突出的交叉性和百花齐放特点。
钱教授进一步指出,公司金融是理解中国金融与经济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落后于经济市场化改革,法治、金融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根据传统西方理论似乎难以从金融视角解释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经济成就。实际上,基于中国实践的学术研究揭示出,金融内生于其所处的国家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正规金融欠发达背景下,我国依托关系网络和声誉机制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十分普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活跃,产融结合和风险防范化解方面制度优势明显,这为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本支撑和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所上升,公司金融领域研究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环境、直面新问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钱雪松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生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于“四个面向”,目前主要聚焦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创新理论引领下的本土化工商管理研究;第二,数字时代的管理行为与决策研究;第三,医疗与健康交叉学科研究。管理学院的公司财务学科也努力基于这三个方向开展研究。
张俊生教授发言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钱先航教授介绍了山东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充分认同举办公司金融论坛的重要意义。钱教授还分享了自己读博期间参加博士生论坛的收获以及对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影响,提议论坛开设博士生专场,为从事公司金融研究的青年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希望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未来可以在山东大学举办。
钱先航教授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的邵新建教授介绍了该校的金融学科发展情况。从大金融的角度看,与金融相关的学科分布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金融学院(包含金融系、银行管理系、投资系、应用金融系、金工系、金融科技系)、保险学院(包含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统计与精算学系、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学系)、商学院(财务管理系)、统计学院(数量金融系)等机构。在学科建设上,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本科专业上有金融学(国际金融与市场方向)、经济与金融两个传统专业,此外,依托物流与金融等学科,近期新开设了供应链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金融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在硕士层面,拥有金融专业硕士和金融学学术硕士项目。在博士生层面,拥有金融学方向的博士生培养项目。在金融学术研究上,国际经贸学院除了传统的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宏观方向,还聚焦于公司金融与资产定价等微观金融领域。在本届论坛所讨论的公司金融领域,与主流范式一致,主要是采用实证研究为主,这可能与计量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等特点有关。
邵新建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金融系的覃筱副教授分享了上海交大本科公司金融学课程特色——以赛促育,培养实践创新型金融人才:课程团队通过课内项目制训练、安泰杯校内赛选拔,连续七年组织学生参加CFA全球投资分析挑战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以比赛为载体,加深学生对公司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指出公司金融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与西方经典教材不符,根源在于中外制度的差异。希望通过论坛搭建的平台,未来学者们能够共同建设中国公司金融案例库,通过案例提炼中国特色的公司金融理论,消除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覃筱副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李泽广教授认为,公司金融研究近年来在研究领域外延与内涵拓展、研究主题多元呈现和研究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超常规式的发展。首先,公司金融与资产定价、金融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边界日渐模糊,来自几大领域的融合性话题不断涌现,同时应用资本市场高频数据、财务报表数据和宏观数据的交互性研究蔚然成风。并且,来自文化制度、宏观政策冲击、行为金融等视角的研究显著增加。其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驱动的新经济、产业经济的新形态和对绿色发展新理念的认知等对公司金融研究的内涵产生革命性冲击。如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的投融资和估值问题产生根本性冲击,绿色碳汇价值、绿色投融资、绿色溢价、投资者绿色偏好,以及ESG的多维度影响等主题逐渐“登堂入室”,成为公司金融研究的主流话题;数字经济的独特运行方式也在快速地刷新着学者们的认知,不少西方学者都急切地呼吁高度重视无形资本等对经典公司金融理论体系的颠覆性影响。相应地,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分析等新兴量化分析技术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在快速改变着研究的范式,显著地提升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可以预见,经济与金融业态的快速更新迭代为公司金融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土壤,当前公司金融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分化与重塑的关键性时期。
李泽广教授发言
由于时间有限,圆桌会议发言暂告一段落。主持人覃家琦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公司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目前在学科内涵、学科定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状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与会专家所提到的诸多问题一时半会也难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需要留待时间去考验,留待大家去实践,不争论,持开放的态度,让各种思维自由发展,最终会在社会演进中形成最广泛的共识。从历史与现状来看,公司金融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公司金融”的旗帜下,不管来自哪个学科,凡是愿意一起活动的都欢迎,大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他对组委们承办论坛的积极性感到高兴,指出开放共享是论坛倡议以来一直秉承的精神,主办方南开大学期待与全国各大高校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她首先对与会专家在研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热情表示深深的感动和感谢,认为今天的会议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期待论坛在今后能够持续举办下去,为中国公司金融的教学科研、实践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预祝首届中国公司金融夏季论坛圆满成功!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