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務實對話:重塑中歐合作關系的新契機
走進歐盟:從“去風險”到“共同應對風險”
當前,隨著全球不確定性的增加,中歐合作空間受到影響,雙方關系在變革的全球格局及國際體系下加速演變。在歐盟總部所在地、素有“歐洲心臟”之稱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綜研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及團隊一行訪問多家歐洲知名智庫機構,與歐方專家學者就中歐經濟發展、中歐關系的未來進行深入探討,促進中歐之間增信釋疑。
(一)布魯蓋爾研究所圓桌研討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布魯蓋爾研究所與前歐盟委員會高級經濟顧問、布魯蓋爾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安德爾·薩皮爾(André Sapir)及研究主管等人舉行圓桌研討會。雙方針對國際變局下中歐經濟發展現狀、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等議題進行討論。
布魯蓋爾研究所專家認為,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在能源價格高企、家庭購買力下降、外部環境疲軟和融資條件收緊的背景下,歐洲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風險和不確定性,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將繼續抑製經濟活動。不過,隨著通脹持續緩解、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以及實際收入逐步恢復,預計2024年歐洲經濟增長將溫和反彈。綜研院專家則介紹,當前中國經濟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雖有諸多困難,但更要看到有利因素。面對國際國內新的問題與挑戰,中國將繼續根據經濟發展內在邏輯的轉變,調整和創新經濟增長模式,應對好經濟運行中的各類問題,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在談及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等議題,歐方專家強調,盡管歐洲會繼續采取關鍵領域的“去風險”行動,但不可能會謀求產業鏈斷裂,這不僅會對歐中經濟帶來進一步創傷,也會強烈沖擊世界經濟穩定。他們認為,此次調查仍屬於多邊貿易規則的範疇,實際上是在評估中國電動汽車的比較優勢是否真實存在,這也將推動歐盟進一步製定自己的綠色產業戰略。這一戰略將在利用歐洲單一市場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治理框架和歐盟層面的融資方法,以刺激具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布魯蓋爾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是歐洲國際經濟學領域的頂尖智庫,專攻歐洲經濟與歐洲一體化研究,旨在通過開放的、以事實為基礎的、並與政策密切相關的研究、分析與討論,提升歐洲的經濟政策決策水平。2008年布魯蓋爾研究所曾被評為“發展最快智庫”,2012年更是在西歐智庫排名中一舉奪魁。
(二)歐洲政策中心專家座談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歐洲政策中心與其首席執行官法比安·祖萊格(Fabian Zuleeg)及高級顧問等人舉行專家座談會。雙方圍繞地緣局勢對歐洲的影響、中歐合作發展等議題交換意見。
歐洲政策中心專家認為,在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之中,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等非經濟因素已影響到歐中經貿關系的穩定發展。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外部挑戰導致歐中關系發生較大的變化,歐方在重新考慮歐中經濟相互依賴的關系,著力尋求開放和安全之間的平衡。雙方仍需找到合理的合作方式,打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解決發展的脆弱性和可持續性問題。當前歐中無論是經濟或是社會都處於轉型之中,雙方還需要開展更多面對面的對話,以促進歐中雙邊關系的持續健康發展。
綜研院專家回應道,中歐合作應盡可能減少非經濟因素的幹擾,目前可以從一些實際領域出發,如加強中歐數字化轉型合作,開展基礎研究、數字平臺和應用場景等領域的創新合作,探索全球數字化綠色化治理合作的新路徑,並圍繞中歐經貿關系、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同時,中歐應繼續致力於打造市場化、透明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企業進入對方市場營造良好的環境。
歐洲政策中心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獨立的、非盈利科研機構和智庫。歐洲政策中心主要業務包括政策研究、舉辦論壇及刊物出版。該機構致力於通過分析與探討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支持並監督各級決策者及領導者,為歐盟委員會的政策製定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三)比利時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座談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比利時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與其總裁波爾德·維特(Pol De Witte)及相關資深研究員進行座談。雙方圍繞“去風險論”對中歐關系的影響、歐洲“戰略自主”進展等議題進行交流。
比利時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首先提到,“去風險論”顯示出歐美國家對華政策的反思和新調整。歐盟對華關系“去風險”有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外交去風險”,即確保與中國的溝通渠道暢通,並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合作。第二條主線是“經濟去風險”,例如增強歐盟經濟、產業的競爭力和韌性;著力強化在5G、外國直接投資和出口管製等方面的安全措施;為一些關鍵領域開發新的防禦工具,防止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敏感高科技外流;同時,密切與盟友夥伴的協調行動。可以說,歐盟“去風險論”仍在調整,這也給歐中溝通和平衡雙方利益提供了一個調試的過程。
在雙方討論到歐洲“戰略自主”對中歐關系帶來的影響時,歐方專家認為,歐洲追尋戰略自主道路上的挑戰與機遇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關鍵在於歐洲是否有尋求戰略自主的強烈政治意願,以及在該過程中是否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並具有真正的執行力。歐方專家提醒到,盡管歐洲戰略自主在一定程度上是歐中戰略合作的基礎,但也是歐中價值觀沖突的重要誘因。歐中雙方應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妥善應對問題。
比利時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成立於1947年,是一家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獨立非營利智庫,專註於國際關系的跨學科研究。該研究所受比利時外交部和歐盟機構的資金支持,其主要活動包括政策研究、組織會議活動以及為比利時、歐盟官員提供培訓。
(四)比利時聯合銀行集團圓桌座談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比利時聯合銀行集團與其亞太區域總裁安德魯·艾根(Andrew Egan)及相關區域負責人開展圓桌座談。雙方針對歐元區經濟發展、金融科技合作等議題交換了意見。
比利時聯合銀行集團專家指出,歐洲央行在近期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將三大關鍵利率上調25個基點。當前利率水平也是自1999年歐元貨幣聯盟建立以來的最高水平。歐洲央行此次加息是在通脹壓力和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的結果。然而,歐洲央行也意識到過度加息可能會對歐元區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因此暫停了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這也表明,歐洲央行在未來將更加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利率水平,以實現其通脹目標和經濟穩定目標。雙方專家一致認為,各國央行應繼續采取必要的貨幣政策措施來支持經濟復蘇,並合理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力度。只有政府、央行和銀行共同合作,才能更好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
此外,雙方專家還針對近期歐盟委員會公布數字歐元立法提案交換了意見。在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世界,數字歐元的創建可以在支持歐盟經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也為各國政府在監管、隱私保護等領域帶來挑戰。當前歐盟已出臺“數字金融戰略”以管控風險,提高金融科技法律確定性及加大對消費者保護。而中國同樣非常重視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目前正在逐步構建和完善數字經濟法律體系。全球金融穩定需要中歐雙方共同維護,在金融科技標準製定、金融科技與監管、金融風險識別等方面加強合作與協調。
比利時聯合銀行集團成立於 1998 年,是比利時第二大銀行保險公司,由比利時三家大型的金融機構合並而成,分別是Krediet Bank(比利時信貸銀行)與旗下之子公司,Cera Bank(席拉銀行),以及ABB Insurance(ABB保險公司)。比利時聯合銀行集團也是中歐和東歐地區的主要金融機構。
走進中東歐:從“務實合作”到“共享發展”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製自2012年建立以來,雙方經貿合作呈穩步增長態勢,但在中東歐地區投資同樣面臨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影響。在歐盟第七大城市、有著“多瑙河畔明珠”之美譽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綜研院代表團訪問多家智庫及機構,與匈方專家學者就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前景、“一帶一路”在中東歐的進展等議題進行交流。
(一)匈牙利中央銀行圓桌交流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匈牙利中央銀行與其執行董事亞當·巴奈(Adam Banai)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舉行圓桌交流會。雙方重點圍繞中東歐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以及中國-中東歐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討論。
匈牙利中央銀行專家指出,自疫情以來,中東歐經濟增長面臨不同程度的下行風險,預計今年中東歐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1.7%,低於2022年的4.4%。由於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高度依賴能源密集型製造業的較小經濟體面臨更高的下行風險。該地區2023年的平均通脹率預計將保持在11.8%,2024年預計平均通脹率將降至5.6%,通貨膨脹將逐步減緩。外部赤字正在改善但仍處於高位,中東歐國家的平均經常賬戶赤字今年將從去年占GDP的4.5%降至3.1%。能源成本上升對該地區貿易往來的沖擊也正在逐漸扭轉。在疫後時代不確定的經濟背景下,中東歐國家政府將繼續在削減財政赤字的需要與支持戰略部門以及增加能源、基礎設施和國防開支的需求之間尋找平衡。
雙方專家一致倡導,中匈兩國應繼續在數字化和綠色轉型領域開展合作。匈牙利中央銀行已經宣布了綠色項目、央行人民幣規劃和布達佩斯人民幣倡議,以及布達佩斯歐亞論壇和技術援助規劃,這些都與國際社會有直接聯系。這是一項激勵實體經濟綠色融資的綜合計劃,即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碳中和、可持續投資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並衡量其環境績效、甚至更廣泛意義上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績效。
匈牙利中央銀行成立於1924年,是歐洲中央銀行體系(ESCB)的一部分。該銀行負責發行本國貨幣福林(Forint),管理現金流通,設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通過管理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來影響匯率水平以及貨幣政策。匈牙利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決策機構是貨幣委員會。
(二)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討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與其所長薩斯·馬爾多娜(Sass Magdolna)及相關研究主管舉辦研討會。雙方重點圍繞中企在中東歐地區投資的進展及面臨的風險挑戰展開交流。
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介紹,對中國企業來說,資源、區位和政策等方面優勢給中東歐地區帶來可觀的投資空間,但他們也指出,一方面,中國中東歐關系具有雙層結構特點,即一對多(中國對成員國)以及一對一(中國對歐盟)的關系結構,這有時會對中企在歐投資造成機製上的障礙。歐盟新老成員國在對外經貿關系中常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歐盟的治理機製增加了其與非歐盟國家關系發展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對中東歐國家而言,由於和中國之間存在著經貿體量上的不平衡,它們同時會借助歐盟的磋商機製來保護自身利益。在一對多的層面上,成員國之間的政策傳導性有時也會使中方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雙方專家在討論中也對未來中企如何在歐洲更好開展大型跨境合作項目交換了看法。他們建議,中資企業不僅需在多方利益體間進行政策溝通與協調,更應在全面評估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探索市場化的融資模式,提高項目在執行上的可預見性。項目建設宜遵循優質、環保和惠民的原則,以示範效應消除歐盟及其一些成員國的疑慮,為中國中東歐合作奠定良好的社會與民意基礎,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合作機製的對接積累有益經驗,進而為中歐關系發展減少一些障礙。
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73年,是匈牙利該領域歷史最悠久、經驗最豐富的研究所。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經濟趨勢及其對匈牙利的影響。該研究所還開展關於經濟政策製定的研究,是中歐地區主要的政策導向型國際研究機構與經濟政策智庫。
(三)中國—中東歐研究院專家交流會
綜研院代表團在中國—中東歐研究院與其副院長鞠維偉及相關研究員舉行專家交流會,重點探討中方智庫“走出去”、聯合研究等議題。
雙方專家在交流中一致認為,智庫“二軌外交”可與國家官方外交形成積極補充配合,為提升國際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增進人文交流等作出貢獻。社會智庫身份靈活、反應迅速,應支持其更多參與國際活動,在國際社會發出代表中國的多元聲音。特別在當前國際政治局勢愈發復雜的情況下,應加強中國智庫在“走出去”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形成更大研究合力,推動我國公共外交進一步發展,通過更多領域更廣範圍的中外民間往來,構建多元立體高效的國際傳播體系。
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匈牙利註冊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具體承辦。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總部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中國—中東歐研究院主要與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的學術機構和智庫建立聯系並加強夥伴關系,同時與中東歐國家學者和研究人員開展聯合研究、實地考察、研討會、系列講座等。
結語
中歐民間交流是增進中歐各國互信、促進經濟合作和商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推動全球治理和解決全球性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此次綜研院出訪歐洲智庫及金融機構進行民間外交,不僅有助於進一步增進中歐間的相互了解,也為穩定中歐關系、維護多邊主義作出應有貢獻。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