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且不均衡,通脹和經濟前景分化各國貨幣政策不同步
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且不均衡
2023年只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當下的全球經濟究竟是暖意融融,還是暖中帶寒?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給出了自己的判斷。IMF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2024年預測值相比2023年7月預測值下調了0.1個百分點。具體來看,發達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預測值為1.5%,2024年增幅將放緩至1.4%。其中,美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測值為2.1%,2024年增速將放緩至1.5%;歐元區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值分別為0.7%和1.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值均為4.0%。
IMF是在秋季年會中發佈上述報告的。IMF與世界銀行2023年秋季年會於10月9日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馬拉喀什拉開帷幕,年會將持續至10月15日。此次年會聚焦經濟增長、社會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年會期間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財政監測報告》,對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作出最新研判。
報告認為,全球經濟繼續從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負面因素中緩慢復蘇並展現出韌性,但全球經濟增長仍然緩慢且不均衡,各國分化趨勢日益擴大。報告指出,相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放緩更為明顯。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展現出的韌性強於預期。IMF呼籲發達國家為債務負擔沉重的貧窮國家提供更多支持,世界銀行也希望大幅增加未來向困難國家提供的貸款規模。
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激進加息進程的推進,累計加息幅度越來越大,緊縮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引發關注。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本次年會中表示,全球經濟增速可能仍將遠低於過去20年3.8%的平均水準,自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產出因持續受到衝擊損失了3.7萬億美元。最貧窮國家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因其緩衝受損經濟和支持最弱勢群體的能力有限。儘管如此,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面對美聯儲和其他經濟體央行為對抗飆升的通脹而持續提升利率,全球經濟仍然強勁,實現“軟著陸”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考慮到通脹可能再度飆升的風險,格奧爾基耶娃敦促各經濟體央行“在更長時間內保持較高的利率”,認為避免過早放鬆緊縮政策至關重要。對抗通脹是第一要務。
報告同時警告稱,由地緣政治緊張因素引發的全球經濟碎片化正在加劇,這不僅會給全球貿易帶來更多限制,阻礙跨境資本和技術流動,還將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妨礙在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領域的全球多邊合作。就巴以新一輪衝突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潛在影響,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在報告發佈會上表示,IMF目前正在密切關注局勢發展,希望事態早日平息。他認為目前進行評估為時過早。古蘭沙說,巴以新一輪衝突爆發後,國際油價顯著上漲,而此前有危機或衝突發生時,類似情況也曾出現。這反映出巴以衝突可能對地區石油生產及運輸造成不利影響。
近年來,各界對IMF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IMF和世界銀行創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視為美國主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兩大國際金融支柱。格奧爾基耶娃在日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呼籲IMF更好地反映過去10年全球經濟的變化,其中包括中國的崛起。她說:“有必要不斷改變,以反映世界經濟的變化。”她暗指中國在IMF中6%的投票權份額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不符,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約為上述數字的3倍。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IMF能夠多次動員並克服觀點分歧,這讓她感到鼓舞。她談到投票權的變化時說:“我對我們將實現這一目標感到樂觀。”
傳統上,IMF的每個成員國都根據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擁有所謂的配額,配額決定了該國對IMF繳納的會費額度以及在該機構中的投票權重和獲得緊急融資的機會。作為IMF最大的股東,美國持有約17%的股份,因此擁有對配額決定的否決權,而配額決定需要85%的支持。
IMF發佈最新《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通脹和經濟前景分化各國貨幣政策不同步
在實施了一年多的連續大幅加息後,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正在逐步邁向結束本輪緊縮週期的階段。不過,由於當前抗擊高通脹的任務尚未完全結束,從目前的情況看,預計全球利率水準仍將維持在高位一段時間。而長時間的高利率水準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債務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公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表示,伴隨許多發達經濟體的核心通脹仍處高位且僅緩慢下降,與當前市場定價所體現的程度相比,央行可能需要在更長時間內實施更加從緊的貨幣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降低通脹方面已取得了更多進展,提前加息的好處正在顯現。但不同經濟體之間存在差異。通脹和經濟前景分化的加劇,可能標誌著全球貨幣政策開始不同步。
在過去一年中,加息的傳導效應可能已經減弱,因為企業和家庭延長了債務償還期限,或是使用了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來支撐其資產負債表和支付利息。然而,這些因素可能不足以避免出現還款困難加劇的趨勢。事實上,由於企業融資環境收緊,現金與利息支出之比較低的企業(即擁有緩衝較少的較脆弱企業)的占比在過去兩年中有所反彈,包括在新興市場。這種反彈在中小型企業中尤為明顯。同樣,按揭貸款借款人將持續面臨更高的還款負擔,這會導致房市活動放緩和房價進一步下跌。由於主要央行大幅收緊了貨幣政策,自2022年底以來,全球實際房價一直在下跌。2023年第一季度,發達經濟體的實際房價下跌了8.4%,而新興市場的房價跌幅較小,約為2.4%。數據顯示,在浮動利率按揭貸款占比較高且房價高於疫情發生前平均水準的國家,其房價跌幅已達到兩位數。
另外,《報告》顯示,銀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主要貸款人的角色,在利率上漲並削弱借款人還款能力的情況下,銀行預計將面臨更大的信貸損失。總體來看,銀行體系似乎已謹慎地計提了更多準備金以應對違約的增加,而許多國家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似乎足以覆蓋不良貸款。利率上漲也應能支持新增銀行貸款的淨息差。儘管如此,歷史表明,當經濟體陷入衰退時信貸風險可能會迅速惡化,貸款需求也可能急劇下降,從而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高企的通脹意味著各國央行可能不得不將政策利率保持在更高水準,這削弱了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其中的一個危險信號是個人和企業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下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用風險’。提高舉債成本是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脹所要實現的一個結果。然而,其風險在於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可能已經岌岌可危,而更高的利率可能會加深他們的脆弱性,導致債務違約激增。”IMF分析稱。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