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会议 气候融资的未来之路
2024年5月27日-28日,“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盛大召开。28日上午,会议六“气候融资的未来之路”举办。
图为圆桌讨论现场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原行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隽、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艾瑞克·柏格洛夫参与此次论坛并先后发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鞠建东主持本场会议。
图为沙姆沙德·阿赫塔尔
沙姆沙德·阿赫塔尔表示,根据气候专家委员会的科学证据,到本世纪末需要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大投资来推进去碳、达成零碳的排放,包含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其它非官方的融资。
具体来说,沙姆沙德·阿赫塔尔指出,根据预测气候融资的需求是万亿级别,目前有153个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之前需要在气候变化上投资6万亿美元。2050年之前全世界能不能达成气候融资,关键要看亚洲能不能有成功的转型,因为亚洲绿色的排放占50%,由于人口众多所以亚洲能源的需求很大,在2050年前能源的需求要增加2.5倍以上。她特别提及,目前亚洲在这方面的资金不足,如果亚洲的经济增长没有很好的气候保护,会拖垮全球的绿色转型。
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建议,每个国家税务要做数字化,财政系统要做更多的数字化,这些会推动获得更多国内的资金。
图为朱隽
朱隽从市场的角度为气候投资建言。她提出气候投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自上而下”模式,由政府主导,一方面通过产业补贴、碳税、货币和金融政策等引导资金流入气候投融资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信息披露标准等提高企业违反气候投资原则的成本。中国和欧盟采取了这种模式。第二种是“自下而上”模式,由市场主导,政府政策引导较少。疫情前美国主要采取此模式,但在2022年,美国政府出台通胀削减法案(IRA),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向“自上而下”模式的倾斜。朱隽表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应结合使用。政府负责制定投资分类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市场机构要主动作为,利用多种资源推动气候投融资。
朱隽还指出,在市场实践中,气候投资面临的挑战包括平衡激进转型与能源安全、应对短期收益不显著和技术创新不成熟等。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创造有利于市场化资金进入的投资环境。
图为张希良
张希良展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他提到如果不采取碳减排行动,到21世纪末的时候,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中国的GDP下降多达8%。张希良通过数据模拟预测,如果中国要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能源投资,2025-2060年期间需要25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包括供应端和需求端的投资。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何实现?对此,张希良建议,碳定价是一个主要的促进气候融资的机制。他提议一种新的气候融资方法,就是把《巴黎协议》的6.2条款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中国已启动自愿减排市场,所以有可能把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转移回中国。
图为艾瑞克·柏格洛夫
艾瑞克·柏格洛夫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了气候融资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能力比较欠缺的国家,在调动国内资源的时候有很多挑战。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如何用产业政策、金融市场来提升国家的能力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艾瑞克·柏格洛夫表示,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市场参与者之一,现在做的每一笔业务都会评估它是否是符合《巴黎协定》的要求,今年六月亚投行董事会会决定未来是否提供基于政策的绿色融资。
图为圆桌讨论主持人鞠建东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是清华大学于2014年发起的系列论坛活动,旨在关注全球金融发展的新思想、新趋势、新实践、新动力,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建言献策。经过10年的建设,论坛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并享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学术交流平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