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債務到增長:地方債務風險管理的轉型與實踐
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地方債務風險管理成為經濟治理中的重要一環。從中央到地方,如何在擴大內需與風險防範之間取得平衡?本文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解析地方債務管理的新思路與實踐路徑。
近年來,地方債務問題備受關注,“6+4+2”化債方案的推出,標誌著債務管理思路的重大轉變。這一轉變的核心在於從單純關注債務本身,轉向更加注重債務風險。這種區別至關重要,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債務本身並非風險的根源,而是外部因素。債務風險的內因在於債務的使用效果。
傳統的小農經濟思維往往將債務視為風險的根源,並嘗試通過減少債務來控制風險。然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一邏輯並不成立。地方債務的本質在於如何更高效地使用資金,以推動經濟發展並避免風險的積累。因此,地方債務風險管理需要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目標,將化債措施與擴大內需、提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
發展是防範債務風險的根本
債務風險的化解必須與經濟增長目標相輔相成。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是防風險的基礎,如果化債措施過於激進,反而會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動力。通過適度增加債務以保持支出強度,提高債務資金的使用效率,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復蘇並減少未來的債務風險。
推動經濟迴圈的正回饋機制
經濟發展離不開正回饋的經濟迴圈。在擴張的經濟環境下,風險會自然降低;相反,負回饋迴圈會導致經濟收縮,增加風險。地方政府應著力推動正回饋的經濟迴圈,以增強經濟活力,培育新動能。例如,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消費升級等,都是實現正回饋的有效路徑。
將債務與未來GDP對比
將未來償債責任與未來GDP相比較,而非與當前GDP掛鉤,是更為合理的風險評估方法。隨著未來GDP的增長,債務占比自然會下降,風險也將隨之降低。例如,當前中國GDP為126萬億元,而未來可能達到150萬億元、200萬億元乃至更高水準,與之相比較,當前的債務規模將顯得相對可控。
在地方債務管理實踐中,關鍵在於實現債務與資產、債務與經濟增長的良性迴圈。這需要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採取針對性策略:
宏觀層面:優化央地財政關係
當前央地財政關係中,地方支出比例高達86%,而中央支出僅占14%。這一結構需要調整,提升中央支出比例,為地方政府減輕財政負擔。同時,通過明確央地財政職責劃分,提高地方債務管理的透明度和規範性。
中觀層面:加強政府或有責任的管控
地方政府的或有負債是地方債務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或有負債的潛在風險也在上升。例如,地方國企、金融機構及城投平臺的債務往往會轉化為地方政府的隱性責任。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採取全口徑管理方式,將所有或有負債納入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中,避免財政被動兜底對正常運行造成衝擊。
微觀層面:創新地方投融資模式
傳統的投融資方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PPP、REITs等新模式成為探索方向。例如,通過EOD模式(環境導向開發),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增長結合,為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轉型提供新思路。此外,在管理投融資平臺時,應理順所有者關係與法律關係之間的界限,確保資產與負債的一致性。
地方債務風險管理的核心在於通過優化債務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債務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各級政府需要明確自身職責,平衡化債與經濟增長目標,同時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集聚市場與社會力量,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從化債方案的推出到政策效果的顯現,中國地方債務管理正在邁向更加科學和規範的道路。這一進程不僅是經濟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