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未来银行业分化会加剧
曾刚:未来银行业分化会加剧
12月17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出席新浪财经主办的“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的“2021意见领袖年会”主题论坛,并发表演讲。
大家好,首先感谢新浪财经的邀请,来参与这个年会。配合年会的主题,我想讲一下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于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它也代表了我们未来整个经济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些变化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对银行业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大家知道,实际上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是它的本源,实体经济的变化,必然会带来银行业的一些变化,既包括外部的需求环境,也包括银行外部其他的一些因素,会对整个银行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在新发展格局之下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结合三季度的数据,有几个明显的趋势:
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整个宏观GDP的总量和美国的占比超过美国的70%。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必然会有一个持续的下行,进入到一个中高增长速度空间,或者和我们自己过去相比,算是一个中低的增长速度区间,因为我们的基数越来越大,资本积累的速度在减缓,人口红利也在逐步消失。在这种背景下,宏观经济增速的下行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自2012年之后,这个趋势就比较明显,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下行的态势。2020年疫情之后有一个迅速的反弹,但是到今年二季度之后,又回到潜在增长率大致的区间。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环境显然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对整个金融的需求比较旺盛。在2000年中国入世之后,整个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比较强烈的投资等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由此带动银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进而对整个银行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促进。伴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整个银行业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在入世到现在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了十倍以上,从2003年不到30万亿,到2021年9月末的时候,大约在350万亿以上,这实际上是由于外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动力和需求。
在新的阶段,未来在新格局构建过程当中,整个经济长期增长的中枢是下行的,这个下行必然意味着对金融的需求也会收缩。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宏观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在调控层面也提到了,控制信贷和社融的增长要和实体经济相匹配,意味着金融的增长速度和实体经济、名义GDP增长的速度要大致相当;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业的增长速度也会降到和实体经济大致相当的水平。和过去相比,它显然是一个持续放缓的过程。所以,规模扩张空间下降之后,整个银行发展的理念就要发生一些调整。
第二,经济政策与监管环境变化。未来预期,归纳经济政策的走向有几个特点:
1.稳总量。首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最近我们开启了降准、结构性降息的一些举动,核心实际上还是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又需要维护宏观杠杆率的稳定。维护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意味着金融的增长要和实体相匹配。这是我们整个从总量的角度上来看的一个环境、一个状态。
2.监管层面对利率的调控,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疫情之后,进一步地强化对利率的调控。疫情之后,进一步推动LPR下行,为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对存款利率定价进行优化管理,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这两天我们配合在总量降准的同时,又结构性地支持小微再贷款的利率进行下调等等,实际上都是有意地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行,有助于金融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这个会对银行的息差以及盈利产生一个长期的制约。当然支持好了实体经济,对银行或金融机构而言,长期实际上是培养了更好的客户的资源,培养了更好的需求。但是短期会对它的业绩或者息差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银行需要提高效率,进一步地去拓展我们利润的空间。
3.调结构。不管是政策也好,不管是宏观的信贷政策也好,还是在我们监管层面上的监管政策也好,我们发现现在对银行贷款结构投向的关注现在是越来越高,很明显看得到,对禁止进入的行业管理得越来越严,包括房地产今年有几个集中度的要求,地方的投融资平台,我们也有相应的监管的政策。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强化加强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向绿色发展、向自主科创等领域,涉及到宏观经济运行更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加大投放。所以,我们看到政策不断地出台。包括在中小微企业领域的政策。今年11月份的时候,央行还推出了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传统能源行业清洁化的一些再贷款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越来越结构化,越来越精准,引导资金向我们需要它去的地方流动,这对银行可能会产生影响,因为银行的信贷结构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导向或者监管的导向,对我们的信贷投向以及相应的客户管理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最后,防风险。目前监管层面对于风险尤其是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对房地产层面的风险仍然高度地关注,从未来来看,一段时间也构成了我们一些潜在风险的来源。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构成了我们整个银行业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我们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去考虑的重要的一些方面。
下面,我们在宏观经济增长背景和宏观政策的背景下,看看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银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
首先,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整个银行业的规模增长速度在放缓,特别是2017年之后,基本上下降了好几个台阶,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最快的时间节点大概是2008年之后,一度有些股份制银行的年均增长速度在35%以上,但目前基本上都已经跌到10%左右甚至10%以下。因为整个银行业增速如果要和实体经济相当,实际的增长率加上CPI,大概也就是6%~8%之间,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增长空间,目前看,大多数银行基本上已经回到了正常的区间。未来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意味着在新的发展时期,整体银行业的增长速度、规模扩张的空间较上一个五年再往上走,实际上是大幅减缓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银行的发展理念恐怕要发生变化。
第二,银行的经营效率持续下行。不管是ROA,还是ROE,都在持续稳步下行。这个下行,一方面确实反映了银行业让利实体的结果,但即便是没有政策层面上让利的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业的净息差收窄其实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趋势。疫情之后,政策要求让利可能加速了这一过程,但实际上从趋势上来讲,即便没有这些要求,最终还是要收窄的,因为我们观察全球范围,现在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大概还在2%左右,在主要经济体当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高,相当多的国家,像日本、欧洲,恐怕银行业平均的净息差都是在1%以下,可能连中国的一半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息差收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息差收窄,传统的息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业务模式当然会受到挑战。所以,在这种模式下,收益能力肯定是持续下行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在持续下行,这与治理金融乱象有很大关系。原来,银行业是把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当作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有一段时间其实我们并没有认真去做真正意义上的非利息收入,更多是影子银行的一些息差收入,把它转化成非利息收入,特别是涉及到理财资管业务条线,也包括把一些贷款利息转化成费用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有虚假的成分。随着目前监管日趋严格,把原来的影子银行的模式限制住,推动向实体经济的减费让利,我们发现,中间业务收入或者非利息收入占比是在持续下降的。从中长期看,银行仍然是要把非利息收入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大银行,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在新的框架下,比如我们仍然会发展资管业务作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再是原来的影子银行模式下的息差收入,而是真正意义上资管行业的服务费用收取,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服务费用收取,意味着业务发展的全能化、多元化、综合化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化,因为我们原来也提高过,但是那个时候不是综合化,而是监管套利的结果,这个也构成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银行业的分化不断加剧,用一个市场估值的指标来看,整个银行业的市场估值,以PB来估值,整体的状态目前不太乐观,平均在0.7左右;在48家A股上市银行当中,11月底提取当日的数据,只有5家银行的PB高于1,其它都在1以下,总体的估值比较低,将会影响到银行业整体后续的融资。当然这个也对银行业以规模至上的发展理念造成很大的制约,因为要规模至上,要扩大规模,扩大风险资产规模,就得补充资本,而现在的估值又比较低,补充资本不太划算,这种背景下会形成重大的制约。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是有优秀的银行存在,估值高的银行也客观存在,差距是在拉大。随着未来一段时间整个银行业原来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银行业的发展理念也随之要进行调整,会向领先的银行去学习。
接下来,简单讲一下后疫情时代,未来在新格局构建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大概有几个方面:
1.分化会加剧,银行之间差异会非常明显,经营效益也会有很大差异。
2.传统业务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个原因是传统业务净息差在收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需求相对不振的情况下,规模扩张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会面临“资产荒”,“资产荒”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是有资产、有需求,规模能扩张出去,也会面临资本的瓶颈,扩规模必然会面临补充资本的问题,而补充资本,目前银行业估值并不是很理想。所以,传统业务发展模式会得到挑战。
3.存量风险的化解。未来一段时间,资管新规的影响还将继续,一些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中小银行的风险,还有房地产的风险,恐怕都会成为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重大的挑战。
所以,展望未来,存在机遇的同时,由于整个中国经济运行与全球范围去比仍然是比较有活力的,相对其他国家能够维持较高增长速度的状态,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空间。但是总体上和我们过去的发展环境相比,还是面临着很多变化和挑战。
最后,简单提一下未来整个银行在构建新格局当中,重点有哪些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对质量的关注。以前银行业对规模关注比较多,现在规模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瓶颈,规模扩张的边际效应是在下降的。在这种背景下,未来银行业要提高质量发展,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以客户为中心,夯实客户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念上的变化。以前我们是以产品为中心,关注的是规模和短期的效益。未来,我们需要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中心,去关注客户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同时,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务场景也好,产品和服务体系也好,等等。
第二,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现在也很重要,因为息差在收窄,只能提高效率;要提高经济利润,要么获得更多的收入,要么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在现在的环境下恐怕受到很多约束、限制,因此提高效率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提高效率,需要通过更加好的、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包括财务管理精细化、经营管理层面的精细化,以及在风险管理、定价方面更为精细化,来更好地实现效率提升。
第三,优化结构,包括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在双碳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好的机会、新的机会,去支持整个战略的实现、绿色发展的实现,同时寻找新的投资空间。同时配合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当中寻找新的资产投放的机会,解决我们“资产荒”的问题。所以,未来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收入结构的优化、客户结构的优化,可能会是银行业未来的一个重大的趋势。
最后一个重点是数字化。整个经济在加速地数字化,客户的行为也在加速地线上化,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服务要从原来的传统线下为主,恐怕要转到线上、线下结合;从原来的以我为主、以产品为主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圈的建设,零售端可能有各种场景,在行业端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行业银行,等等。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综合化的一站式服务的平台,这个可能是以金融科技的方式来支撑,实现整个银行业务到管理层面的数字化,这可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也关乎整个银行机构未来是否能够在更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银行业在构筑新发展格局当中,未来可能发展的一些重点方向做的一些非常粗浅的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