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張明: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Q:
“十四五”期間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将以“要素市場化”爲着眼點和突破口,有哪些重點區域的經濟發展值得期待?
A: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内外循環相互促進,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塑造國内統一大市場,并充分發揮我國規模龐大的内部需求的優勢。而要塑造國内統一大市場,就必須打破要素在我國境内流動面臨的各種障礙,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市場化定價。這就意味着,中國政府将會推動包括勞動力(人才)、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各種要素的市場化定價與自由流動,打通要素流動面臨的各種堵點。而一旦允許要素自由流動與自由聚集,那麽未來10年内中國将會出現新一輪區域一體化。作爲國内大循環的第三個支柱(另外兩個支柱分别爲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産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非常重要,可能成爲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目前來看,圍繞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開展的都市圈與城市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中三角(鄭州、合肥、武漢)、西三角(成都、重慶、西安)有望成爲未來中國區域一體化的五大增長極。這五個區域在未來不僅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彙聚之地,其自身的房地産市場也有着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前景。
一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爲深圳、廣州、佛山),這裏的市場化程度最高,已經形成了創新與金融的兩翼,這裏将會演變爲中國版的矽谷。二是長三角地區(核心城市爲上海、杭州、南京),這裏國有、民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且是區域發展程度最均衡的地區。三是京津冀地區。京津冀一體化過去的問題是河北一直沒能發展起來,而如果未來雄安新區作爲新的城市崛起,就可能帶動河北的發展。京津冀地區既是中國的科創中心,也是資源分配中心。四是由鄭州、合肥、武漢構成的中三角地區,這裏是中國的大通道,是高鐵時代最大的獲益者,未來也将成爲連接其他四個區域的中樞地帶。五是由成都、重慶、西安構成的西三角地區,這裏教育、科研實力較強,且人均人力資本成本較低,可以很好地吸納從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長三角擴散出來的産業。從一體化角度來講,這5個區域内部的15個核心城市之間優勢互補,每個城市群都有一個城市金融相對更發達、一個城市制造業相對更發達、一個城市科研力量相對更發達。從梯度優勢排列來講,五大區域之間形成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爲第一梯隊,中部三角、西部三角爲第二梯隊,其他區域爲第三梯隊的國内版雁陣模式。
要素自由流動可能會帶來新一輪地區發展差異化,即區域發展不平衡在一段時期内将會加劇。例如,上述五大區域都位于胡煥庸線的東南,西部隻有西三角地區,秦嶺淮河以北隻有京津冀地區。但如果“雙循環”成爲未來發展方向,即使出現地區差距,先行地區發展好之後,會發生産業的外溢、經濟的擴張,加上政府有目标的轉移支付政策。這些機制将帶動後進地區,推動中國各地區更高水平的發展。
//////////
Q:
2021年疫情變化與外部環境依然存在諸多不确定性,如何實施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以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
A: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着閉關鎖國、封閉發展,打通内外雙循環意味着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來分析如何實現内外互促。
在貿易層面,中國政府與中國企業應該抓住全球産業鏈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可能發生調整(鏈條長度縮短、區域化)的時機,進一步強化中國在亞洲産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中的核心位置,堅守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中的樞紐地位。
在金融層面,中國政府應該基于新“三位一體”原則來推動新一輪人民币國際化,所謂新“三位一體”,是指大力發展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計價貨币地位、向外國機構投資者加快開放國内金融市場,以及在周邊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培養對于人民币的真實需求。
在開放層面,中國政府應該盡快夯實省級自貿區與自貿港的内涵,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國内金融市場開放。在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方面,下一階段的任務是盡快夯實各自的内涵,結合各省市的資源禀賦與比較優勢,出台具有鮮明個性化與特色的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方案,并以這種建設來帶動區域經濟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
在機制層面,一方面,中國政府應充分利用好現有國際多邊機制的作用,例如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世界貿易組織(WTO)、貿發會議、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巴黎協定等;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繼續推動由中國政府倡議的新多邊機制建設,例如“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
//////////
Q:
2020年,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複态勢良好,但“三駕馬車”的恢複并不均衡。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相對于投資和進出口的恢複速度,消費恢複明顯滞後。今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促消費擴内需應從哪些方面進行?
A:
要推動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需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第一,目前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有很明顯的下降,制約了消費擴大升級。應通過改革,在初次分配層面努力提高居民部門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第二,過去十多年,中國社會零售品消費增速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呈現出波動下行趨勢,與此相随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低收入人群邊際消費傾向更高,但其擁有可支配收入份額卻在不斷下降,制約了消費擴大升級。應通過征收财産稅等措施,在國民收入再分配層面加大居民部門的再分配政策力度。第三,中國政府應該長期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構建房地産調控長效機制”的房地産調控思路,避免中國居民部門杠杆率因房地産價格上漲而繼續顯著上升,避免房地産畸形繁榮對消費增速的擠壓。第四,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農地有序流轉,增加農民财産性收入,擴大農民群體消費。第五,要持續促進居民收入改善和消費擴大升級,必須讓民營企業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民營企業承擔着80%的存量就業和90%的增量就業。如果民營企業沒有發展前景,居民收入改善和消費擴大升級就是無源之水。第六,傳統制造品比如汽車和家電等商品消費已經達到飽和,部分産品已供過于求。高質量的教育、醫療、養老服務需求旺盛,均面臨供不應求局面。要加快向社會與民營資本開放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行業,在相關行業内形成更完善的市場競争體系。
//////////
Q:
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成爲拉動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那麽,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的新基建,對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意義何在?
A:
在中美摩擦注定長期化、持續化的背景下,推動國内技術自主創新是中國政府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随着中國技術水平和全球先進水平越來越接近,中國經濟的體量不斷放大,技術方面的後發優勢越來越弱。最近美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力度繼續升級,對中國整個科技研發體系全面封殺與遏制的目的就是要切斷中國技術進步跟國外頂尖技術之間的聯系。換言之,除了貿易與投資的逆全球化在加速,技術方面的去全球化也在加速。在上述背景下,推動新基建至關重要。推動新基建本身即是推動技術進步,但更重要的是,新基建的鋪開有望成爲推動新一輪國内技術創新的重要平台。
加快新基建投資對中國經濟來講有兩重含義。首先,有助于經濟增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中國經濟也遭受疫情重創,而新基建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總需求,在長期内則有助于改善總供給。目前,無論從政府政策還是市場資本動态都表明,新基建将對所有相關産業鏈迅速發展帶來諸多利好。其次,有助于提高長期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爲了重振中國的長期增速,既要加快技術創新,也要推動結構改革。新基建是推動中國産業結構升級與國内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在推動國内新一輪技術創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那麽,統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必須以新基建爲重要抓手,推動相關産業叠代升級。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爲代表的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拉動投資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過支持和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經濟發展壯大,提升經濟運行全要素生産率來帶動社會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應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努力推動國内技術自主創新。這意味着需要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扭轉國進民退的現象、實現教育理念從“工程師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換、繼續努力推動國際技術交流等。同時,應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化機制,強化對新基建項目的投入産出研究、總體規劃、績效考評體系,及時反饋建設成效及其社會經濟效應。圍繞全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設備服務全面升級的需求,加快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爲核心的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以及新終端。在推動新基建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避免地方政府主導的低水平重複建設。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